(中央社檔案照片)
上面這張照片,為民國26年(1937)8月11日之留影。當日,「上海留日同學抗敵救亡會」在碼頭歡迎返國留日同學投入淞滬抗戰。兩天之後的8月13日,淞滬會戰正式爆發。
據悉抗戰前夕,我國留日學生總量為六千人。民國20年(1931)九一八事變之後,留日學生即陸續回國展開抗日救亡之工作。之後民國26年爆發七七事變,留日學生廣泛響應國民政府「撤離敵國,回國參戰」之號召返國;8月初,返國留日學生成立「上海留日同學抗敵救亡會」。至9月,短短兩個多月時間,歸國留日學生已達四千餘名,同時,留歐美學生也紛紛回國,共赴國難,形成中國近代留學史上繼辛亥革命之後第二次大規模歸國之高潮。至10月下旬,留日學生幾乎全部返國。
大多數留學生歸國後,並不急於與家人團聚,而是奔赴救國第一線。他們於歸國宣言中寫道:「我們回國並不是貪生怕死,想息影家園,我們的回國是完全為了祖國。我們將踴躍地參加前方或後方的實際救亡工作。」
數千名回國留日學生,除少數學生學業未竟、進入國內高校續讀外,大多數加入戰時服務——其中主要從事文宣、教育、研究與技術工作。他們留日日久,熟悉敵情,而且均多嫻熟日文,在抗日文宣方面頗能一展所長。抗戰初期,其創辦刊物、發表論文、舉辦各種講演、講座,甚至分析日寇侵華之原因、戰略與策略,介紹日本之政治、經濟、軍備以至民情,頗為深切。
因抗戰突發,國內大部分高校從沿海內遷西南。因交通工具極為缺乏,平滬各地的大學教授許多沒有能夠隨學校遷移,尤其年事已高者,或眷屬人口多者,更不能作戰時千裡轉徙流離之計。在此情況下,許多歸國留學生正好進入教育界彌補其空缺,如此,高校師資甚至有所壯大,從而使國難期間師資隊伍頗為充實,戰時中國之教育在大後方仍弦歌不絕。
民國30年西南聯大179名正副教授中,87%是歸國留學生。26個系主任,除中國文學系外,都是留學歸國人員。比如西南聯大物理系教授中,王竹溪、霍秉權、張文裕均是民國27年自英倫歸國,馬大猷於民國29年歸國,馬仕駿於民國30年初自英倫返國。西南聯大數學系的12名教授中,有民國26年回國之漢堡大學博士陳省身,民國27年回國之華羅庚,民國29年歸國之許寶祿。留學生的歸來,使戰時幾乎和世界隔絕的中國學術仍能跟上國際潮流。
抗日衛國戰爭中,與敵人較量,除了槍炮之外,科學技術之較量亦扮演舉足輕重之角色,歸國留學生遂成推動戰時科技進步之主力。留學生中,軍、工、理、醫等專業者,在國難期間尤為各方所急需。他們不僅專業功底深厚,而且有的早在國外留學時已注意研習與戰爭相關之學科,如軍事工程、戰時利器、戰時醫藥衛生以及戰時燃料等。因此回國後,在科研設備與原料奇缺之情勢下,仍作出了相當成績。
據相關資料,民國27年到民國33年,國民政府經濟部共獲準專利423項,是自民國初年至戰前專利總數之182%。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於《戰時中國的科學》一書中寫道:「此七年間之科學進步與貢獻,較之過去30年,在質在量皆有增無減。」
留德歸國的龔祖同於民國27年研製出中國第一臺軍用望遠鏡和機槍瞄準鏡。為解決戰時汽油緊缺問題,趙宗澳於民國28年自德國返國,設計建成合成石油代用品工廠。張昌紹於民國30年自英倫回國,編著《青黴素與鏈黴素》《磺胺素》等書,並將此類新藥引入國內。趙天於民國28年畢業後自英倫返國,在戰時中國急需銻之時,發明出影響此後半個世紀之「趙氏煉銻法」。李溫平留美歸國後,在我國首次使用瀝青鋪路,為「史迪威公路」之建成立下汗馬功勞……
歸國留學生之人數雖不過數千,多身處抗戰救亡之洪流,到處可見其蹤影。無論前方或後方,自政界、軍界至教育、科技界,歸國留學生之事蹟感人肺腑,值得我輩銘記不忘!
相關文章:
中央社鏡頭中的七七事變
蔣委員長發表廬山聲明80週年
【中央社影像】八一三淞滬會戰
飛鷹沖天:八一四空軍節
71年前,日本無條件投降
回憶抗戰:不屈的意志
九三軍人節 | 慶祝抗戰勝利
回顧: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
71年前,臺灣光復
蔣中正日記如何記載南京淪陷
蔣緯國:我要向世人證明父親是積極抗日的
真實1942:民國政府做過的那些事兒
美國大兵約瑟夫親歷芷江受降
軍史館受贈 唯一參戰過的「血幅」
華裔空戰英雄之孫:想將遺物捐臺灣
陳納德最後的國軍嫡傳子弟
太平洋戰爭75周年 | 因飛虎隊而引發的珍珠港事變
14年抗戰 國軍仍是主力
一二八淞滬戰役85週年
影像 | 抗戰時的成都
追憶抗戰:國軍彩色老照片
老照片 | 上海,民國34年抗戰勝利之後
民國的主要思潮
國父論民權主義
蔣公論民生主義之育樂
孫中山思想的傳承與獨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