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京大學為什麼拒絕李敖捐款為胡適立銅像?

2020-12-18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胡成業

第769期

李敖(1935—2018),享年83歲,生在遼寧,1949年4月去臺灣,2018年3月28日在臺灣患腦幹腫瘤逝世。

1999年1月,中國友誼版《李敖大全集》(1-20卷)在北京出版,逾年《李敖大全集》(21-40卷)面世。2011年1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新版《李敖大全集》,收錄李敖先生的著述更為豐富、全面,總計一千四百萬餘言。李敖生平著作以嬉笑怒罵為己任,在臺灣稱為「怪才」,曾兩次入獄。李敖在臺灣,有的說可愛,有的說可惡,被稱為「奇才」。他的作品已經成了當代中國特具影響力的文字之一,也是當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李敖是臺灣的知名學者、作家,也是臺灣著名的胡適研究專家,早在1964年2月,他就出版了《胡適研究》,緊接著於1964年4月出版《胡適評傳》,不久又陸續編輯出版了《胡適選集》13冊。1971年李敖在監獄裡,還寫下編撰《胡適全集》計劃。李敖曾贈送自己編輯的《胡適著作目錄》卡片一大盒給胡適。臺灣《自由中國》雜誌主編雷震特別寫信提醒胡適先生,請他注意這位(李敖)專家。時臺灣有稱李敖:「胡學專家,非您莫屬。」

李敖崇仰胡適,以胡適為偶像,始在小學就慕知胡適的大名,初中時借讀《胡適文存》,高中時寫讀《胡適文存》,該文1957年3月1日在臺灣《自由中國》雜誌刊出,(22歲)改題為《從讀胡適文存說起》,名震一時。1962年1月在臺灣《文星》雜誌第51號發表《播種者胡適》(時年27歲,在讀研究生),李敖的名字,在學界眼球中始閃出光芒。

李敖在胡適逝世二周年的深夜寫下,「我又想起七八年前的心願,想給胡適寫部傳。」決定寫一本十部頭的大傳記,讓「死掉的人」重新活起來,讓他重新「說些什麼」,也讓我們重新「說些什麼」。李敖也是一位大名人、大忙人,象胡適被稱半部書的「上卷先生」一樣,未實現自己的承諾,李敖的十大本的大部頭胡適傳也未見面世,只見《播種者胡適》《胡適評傳》《胡適研究》《胡適與我》和編輯《胡適選集》《胡適語粹》等。但這並未影響李敖全心全意對胡適先生的敬仰初心。1983年1月31日夜撰寫《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一文中,引用《胡適留學日記》裡的一則札記《借一千,還一萬》,寫施特雷特,以十萬元的紀念堂,酬答他欠過一千元的知己舍爾科夫的故事。這也是筆者要說的李敖要捐款為北京大學鑄塑胡適銅像的歷程的來由。

2005年9月,李敖先生啟程他的大陸「神州之旅」,我稱之為「報恩之旅」。9月21日在北京大學作第一場演講,在演講中,承諾捐資在北京大學鑄塑胡適的銅像。9月23日,在清華大學作二次演講,規格很高,演講地點在清華大學中央主樓報告廳。李敖在演講中以反對「臺獨」為主題,提出臺灣當局的「文化臺獨」「去中國化」,兩岸同胞是堅決不答應的,「文化臺獨」和「去中國化」,這種硬塞進去的文化是不會生根的。並為清華大學題寫「金玉其內,水木清華」作為留念。

李敖為什麼要捐巨資為胡適樹銅像呢?李敖比胡適先生小44歲,不是胡適的得意門生,有什麼特殊關係和奧妙玄機呢?

1987年7月27日,李敖寫有一篇《我與胡適的微妙的關係》的文章,一說我的爸爸李鼎彝是北京大學國文系的學生,學習成績庸平,那時胡適是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胡適先生對我父親沒有什麼印象。「九一八」事變後,我們全家到北京,我爸爸失了業,想找胡適先生幫忙,可是胡先生沒有見他,也沒幫忙。二說1952年10月1日,我在臺中車站,給胡先生寫了封兩千字的長信,那時我才17歲。三說1957年3月,臺灣《自由中國》雜誌刊登了我讀高中時寫的論《胡適文存》的舊文,改題為《從讀胡適文存談起》一文後,1958年1月引起了胡適先生的注意,約我到錢思亮家時跟我說:「啊!李先生!連我自己都忘記了,丟光了的著作,你居然都能找得到!你簡直比我胡適之還了解胡適之!」

除了這一次長談外,我跟胡先生小談過三次,一次在臺大醫院,一次在臺大文學院門口,一次在中史研究院,此外除了寫信,並無實際往來。胡先生他一共寫過三封信給我,又寫了一幅字(註:朱熹的語錄,李敖拍賣了100萬臺幣,捐給那些曾受蹂躪的臺灣慰問婦),送了我照片和書,在我窮困之時送了我一千元臺幣,那時蠻值錢。1961年10月7日夜,胡適寫信給李敖:「現在遞上一千元的支票一張,是給你『贖當』救急的。你千萬不要推辭,正如同你送我許多不易得到的書,我從來不推辭一樣。」這就是李敖與胡適的特殊關係和玄機。

2005年9月21日,李敖在北大演講結束時表示:「今天我做過樣板給大家看,我捐35萬人民幣為胡適先生在北京大學立銅像。這就是告訴大家,當時胡適在我最窮困的時後送了1000元給我,今天我用相當於1500倍來還這份人情。」我們應該說,這不是一般的人情,一般的感恩,而是一件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文化大喜事、大善事。

李敖在鳳凰衛視開辦《李敖有話說》專欄,決定拿出稿酬100多萬新臺幣,為胡適立銅像,並與鳳凰衛視負責人劉長樂先生籤訂了協議,代表李敖先生,捐贈給北京大學作為胡適先生製作銅像的專用建設基金。使北京大學的師生共同撿回對老校長胡適先生的永久記憶,為中國開創新文化具有重大奉獻的先輩,留下永久的敬仰和緬懷。

胡適是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對北大貢獻最大的三位老校長之一,立像是早就應該的事。其實在北大校內為胡適立像,李敖並非第一個提出,在北大未名BBS的精華區,可以查到兩次學生自發呼籲捐資樹立胡適像的記錄,這兩次呼籲都曾經成為熱門話題。

李敖的捐贈,被「北大告訴說,在北大校內塑像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雕塑應有一定的歷史涵義和指向,捐贈者與接受捐贈者具備特殊身份」,遭到了北大的婉拒。毛澤東曾說:「二十一世紀,給胡適恢復名譽吧。」胡適作古已50多年,李敖也於2018年3月28日去世,不知他去拜見胡適先生,該怎樣訴說內心的失落!

(作者系績溪縣退休幹部,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

製作:童達清

相關焦點

  • 李敖曾捐款35萬元要求北大為胡適立雕像,為何至今仍未立起來?
    2005年9月21日,臺灣省著名學者李敖先生在北京大學演講時表示,他將捐出35萬人民幣在北大給胡適先生立一尊銅雕像,不過,這尊銅雕像至今並沒有在北大立起來,這是為何?
  • 李敖有意出錢,為胡適在北大立雕像,為何北大選擇退回捐款?
    如果選擇一個好的校長就會帶領一眾老師為祖國培育出好的人才,若是擔任校長者品學不端,那麼這所學校的發展就會令人堪憂。而高等學府校長的選擇更是一件需要千思萬慮的事情。胡適作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他曾擔任過北京大學的校長一職。這樣一位聲名遠播的大文人,當李敖有意出錢為胡適在北京大學立雕像時卻被校方給"冷處理"掉了。
  • 李敖病逝,享年83歲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請一路走好.
    【讓我們記住李敖先生對年輕人講的話】「年輕就是要不信邪,拒絕心靈軟骨病,年輕就要有情趣,拒絕乏味毀自己
  • 李敖大師為什麼譏諷三毛幫助沙漠中的黑人是偽善?
    李敖大師除了博覽群書、文思敏捷、見解非凡、記憶力驚人、著述極其豐富以外,一生懟人無數,而且大多數被懟的都是政、商、文各界的社會名流,組織的語言辛辣鋒利,一針見血!1979年,經歷牢獄之災的李敖大師復出後,應瓊瑤的丈夫——皇冠雜誌社老闆平鑫濤邀請吃了一次飯,席間正好有三毛作陪——三毛跟瓊瑤熟識,那時候是很仰慕李敖的,正想藉此機會跟李敖大師認識。
  • ----「話說李敖」系列之八
    1992年初,李敖與王小屯在戀愛9年之後結婚。當年秋天,他們生下一個男孩,李敖給他取名李戡。這個名字,來自於國民黨的熟詞「戡亂」。「戡亂」原本是鎮壓共產黨之意。李敖用「戡」為兒取名,乃是反其意而用之,他希望子承父志,反過來「戡」臺灣當局所製造的亂象。李戡自幼聰穎,學習成績保持優異。17歲那年,他參加高考,名列前茅,被臺灣大學錄取。
  • 李戡||不只是李敖的兒子
    他是臺灣大作家李敖唯一的兒子,1992年8月生於臺灣,現在英國劍橋大學求學。2010年,年僅17歲的李戡同時被臺灣大學與北京大學錄取,他選擇了北大,成為被熱議的公眾人物。同年,李戡推出自己的第一本書《李戡戡亂記》,其犀利觀點很有其父之風。
  • 李敖有話說: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李敖(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男,字敖之,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思想家,自由主義大師,中國近代史學者,時事批評家,臺灣作家,歷史學家,詩人;臺灣省無黨派人士,「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有《北京法源寺》、《陽痿美國》、《李敖有話說》、《紅色11》等100多本著作,前後共有九十六本被禁,創下歷史紀錄,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最傑出的批評家
  • 李敖對王菲的評價,道出了幸福人生的關鍵,也讓我們找到問題所在
    文:國鑑圖:來源於網絡王菲的祖父和李敖的父親,曾是北京大學的同班同學,知己好友,而且王菲的父親和李敖的姐姐還訂過娃娃親,可見兩家人的關係不一般,也算是世交。因此,當王菲和李亞鵬離婚時,李敖就曾在微博上寫道:」愚夫到西天取經,已入歧途;愚婦到西藏取經,更上絕路「。後來,當王菲到李敖家拜訪的時候,他就已預感」她的優秀應付不了她的自困,知識跟不上自己的傳奇」。這是李敖對王菲當時現狀的評價,也是對她的忠告。也就是說,」一個人知識、經歷的厚度,以及內心的強大」,是獲得幸福人生的關鍵。
  • 李敖有話說:228和族群無關
    李敖(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男,字敖之,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思想家,自由主義大師,中國近代史學者,時事批評家,臺灣作家,歷史學家,詩人;臺灣省無黨派人士,「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有《北京法源寺》、《陽痿美國》、《李敖有話說》、《紅色11》等100多本著作,前後共有九十六本被禁,創下歷史紀錄,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最傑出的批評家
  • 7年,李敖一共發了1837條微博
    這個微博的主人公正是作家、近代史學者、時事批評家李敖。那條微博宣告著他正式踏入社交網絡世界。不過,他開通微博的初衷被解讀為是衝著罵人去的,微博中提到的「康熙」直指綜藝節目《康熙來了》。2011年那會兒,微博對李敖來說是個新奇物種,他此前並沒有接觸過這款社交媒體,連開通微博都他的助理所為。「我爸爸請助理開微博了,內容都是新寫的,敬請關注。」這是李敖開通微博當晚,他的兒子李戡第一時間為他搖旗吶喊的宣言。
  • 李敖與《北京法源寺》
    李敖晚年給人的最大印象似乎就是「狂」。他曾經公開說:「五百年來中國白話文作家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我這一輩子,其他的功德都不算,光憑好文章,就足以使我不朽。」不過李敖的「狂」,確實有「狂」的資本。李敖一生可謂「波瀾壯闊」,至今似乎仍難以完全「蓋棺定論」。這裡,只談談李敖寫的一本長篇歷史小說《北京法源寺》。
  • 臺灣著名作家李敖罹患腦癌去世!李敖個人簡介及文學作品介紹
    家屬的聲明指出,李敖近日病況轉危,18日上午10時59分安然離世,與世長辭,享年83歲。李敖,字敖之,臺灣作家、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1935年生,祖籍吉林省扶餘縣。1949年舉家赴臺,定居臺中。1961年,二月五日在澎湖退伍。六日上船,抵臺中。十五日北上,十七日租下臺北新生南路三段六十巷一號「四席小屋」。六月十五日搬到新店獅頭路十七號「碧潭山樓」。
  • 臺灣著名作家李敖
    和微博名「哈囉李敖」一樣瀟灑,《李敖自傳》40多萬字,李敖以幽默詼諧的筆調,筆記體的形式,記錄了一生中的點滴片段:在北京上小學,在臺灣上中學、上大學,談戀愛,追姑娘,寫文章,出書,坐牢,被梁實秋拒絕,被錢穆賞識,受胡適幫助……  《李敖自傳》責任編輯付如初說:「李敖是一個太特殊的人物,他與『五四』時期的人物,比如李濟、梁實秋等都有過直接接觸;與嚴復的孫子嚴僑也關係密切
  • 李敖為何說此人「三十一歲做學閥,八十四歲在武俠小說中死去」?
    見於2005年9月20日,鳳凰衛視播出的《李敖有話說》。也正是李敖大師在電視上的這次攻訐,許許多多大陸普通百姓才知道了考古界一代宗師李濟的名字。李敖大師為什麼會對李濟如此耿耿於懷、乃至似有刻骨之恨呢?也許是事出有因,但更多的是李敖大師的心胸不夠開闊,放不下。
  • 王小屯年輕時,曾被李敖搭訕:我叫李敖,很想與你交個朋友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追尋,一曲一場嘆,一生為一人,王小屯的一生只李敖一人便足夠了。不懼世俗的愛情王小屯,原名王志慧,1965年出生於臺灣省臺北縣,書香門第的她在父母的庇護下活得快樂且美麗。在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地下戀情之後,王小屯和李敖的秘密戀愛被發現了,一時間校園裡流言四起。可就算被所有人說她愛慕虛榮,說她不自重,說她敗壞文化大學的形象和聲譽,許多在學校交好的同學也因此遠離她,她也沒有放棄這段愛情,甚至在主任向學校匯報後,被學校嚴令與李敖斷絕關係時決絕的拒絕和反駁,為李敖正名,堅決的選擇相信李敖。這些事她都一個人撐著,沒有告訴李敖。
  • 李敖批評魯迅文章用詞錯誤,讀完原作,誰沒水平一目了然!
    李敖先生「文人相輕,自古而然」,這是三國曹丕的感慨,他將其寫進《典論》,成為驚世之語。倘若用這句話來形容作家李敖的心理,尤其是他針對魯迅先生的評價,再合適不過了。兩千年初,李敖公開指出該文用詞不當,稱:「蒼蠅只會嗡嗡地叫,就連《紅樓夢》等名著裡也是這種寫法,誰都不會用營營來形容蒼蠅。」李敖這麼一說還真是,在我們印象中的確是這樣的——嗡嗡叫的蒼蠅。那問題來了:魯迅為何要用「營營」,難道他不知道蒼蠅是嗡嗡叫?
  • 從李敖到李戡:「叛逆者」的兒子其實很乖
    老來得子的李敖,四年前就說兒子將來會超越自己。但是對那些想從李戡身上找出其父影子的人來說,父子倆的人生軌跡越來越顯得並不重合。當寫字可以謀生、為文能夠揚名的那個年代逝去,第二個狂狷、叛逆的「李敖」不會再有了。■ 澎湃新聞記者 張中江 即將迎來22歲生日的李戡,最近推出了自己第二本新書,內容有關國共合作的歷史。
  • 文人悍氣看李敖
    李敖曾經「政治犯入獄」。在白色恐怖下、在黑暗牢房裡、在灰慘生命中,他不悲觀、不失望、不屈服。蔣家冤獄,他耿耿於懷、時時於心。監獄裡不給他提供各類書籍報刊,他便要求好好學習「蔣總裁」全集。獄方一想,好事兒!孫猴子壓在五臺山下終於知道洗心革面了!大力支持!
  • 日本思想家二宮金次郎與他的銅像
    他有名的原因是,日本很多小學的校園裡設置了他的銅像。現在40多歲以上的日本人,在小學時代,每天早晚都是看著二宮金次郎的銅像度過的。 邊走路邊讀書的二宮金次郎  為什麼二宮金次郎的形象會被做成銅像呢?   二宮金次郎的正式姓名是二宮尊德。他在江戶時代後期生於今屬神奈川縣的一個農民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