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成業
第769期
李敖(1935—2018),享年83歲,生在遼寧,1949年4月去臺灣,2018年3月28日在臺灣患腦幹腫瘤逝世。
1999年1月,中國友誼版《李敖大全集》(1-20卷)在北京出版,逾年《李敖大全集》(21-40卷)面世。2011年1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新版《李敖大全集》,收錄李敖先生的著述更為豐富、全面,總計一千四百萬餘言。李敖生平著作以嬉笑怒罵為己任,在臺灣稱為「怪才」,曾兩次入獄。李敖在臺灣,有的說可愛,有的說可惡,被稱為「奇才」。他的作品已經成了當代中國特具影響力的文字之一,也是當代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李敖是臺灣的知名學者、作家,也是臺灣著名的胡適研究專家,早在1964年2月,他就出版了《胡適研究》,緊接著於1964年4月出版《胡適評傳》,不久又陸續編輯出版了《胡適選集》13冊。1971年李敖在監獄裡,還寫下編撰《胡適全集》計劃。李敖曾贈送自己編輯的《胡適著作目錄》卡片一大盒給胡適。臺灣《自由中國》雜誌主編雷震特別寫信提醒胡適先生,請他注意這位(李敖)專家。時臺灣有稱李敖:「胡學專家,非您莫屬。」
李敖崇仰胡適,以胡適為偶像,始在小學就慕知胡適的大名,初中時借讀《胡適文存》,高中時寫讀《胡適文存》,該文1957年3月1日在臺灣《自由中國》雜誌刊出,(22歲)改題為《從讀胡適文存說起》,名震一時。1962年1月在臺灣《文星》雜誌第51號發表《播種者胡適》(時年27歲,在讀研究生),李敖的名字,在學界眼球中始閃出光芒。
李敖在胡適逝世二周年的深夜寫下,「我又想起七八年前的心願,想給胡適寫部傳。」決定寫一本十部頭的大傳記,讓「死掉的人」重新活起來,讓他重新「說些什麼」,也讓我們重新「說些什麼」。李敖也是一位大名人、大忙人,象胡適被稱半部書的「上卷先生」一樣,未實現自己的承諾,李敖的十大本的大部頭胡適傳也未見面世,只見《播種者胡適》《胡適評傳》《胡適研究》《胡適與我》和編輯《胡適選集》《胡適語粹》等。但這並未影響李敖全心全意對胡適先生的敬仰初心。1983年1月31日夜撰寫《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一文中,引用《胡適留學日記》裡的一則札記《借一千,還一萬》,寫施特雷特,以十萬元的紀念堂,酬答他欠過一千元的知己舍爾科夫的故事。這也是筆者要說的李敖要捐款為北京大學鑄塑胡適銅像的歷程的來由。
2005年9月,李敖先生啟程他的大陸「神州之旅」,我稱之為「報恩之旅」。9月21日在北京大學作第一場演講,在演講中,承諾捐資在北京大學鑄塑胡適的銅像。9月23日,在清華大學作二次演講,規格很高,演講地點在清華大學中央主樓報告廳。李敖在演講中以反對「臺獨」為主題,提出臺灣當局的「文化臺獨」「去中國化」,兩岸同胞是堅決不答應的,「文化臺獨」和「去中國化」,這種硬塞進去的文化是不會生根的。並為清華大學題寫「金玉其內,水木清華」作為留念。
李敖為什麼要捐巨資為胡適樹銅像呢?李敖比胡適先生小44歲,不是胡適的得意門生,有什麼特殊關係和奧妙玄機呢?
1987年7月27日,李敖寫有一篇《我與胡適的微妙的關係》的文章,一說我的爸爸李鼎彝是北京大學國文系的學生,學習成績庸平,那時胡適是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胡適先生對我父親沒有什麼印象。「九一八」事變後,我們全家到北京,我爸爸失了業,想找胡適先生幫忙,可是胡先生沒有見他,也沒幫忙。二說1952年10月1日,我在臺中車站,給胡先生寫了封兩千字的長信,那時我才17歲。三說1957年3月,臺灣《自由中國》雜誌刊登了我讀高中時寫的論《胡適文存》的舊文,改題為《從讀胡適文存談起》一文後,1958年1月引起了胡適先生的注意,約我到錢思亮家時跟我說:「啊!李先生!連我自己都忘記了,丟光了的著作,你居然都能找得到!你簡直比我胡適之還了解胡適之!」
除了這一次長談外,我跟胡先生小談過三次,一次在臺大醫院,一次在臺大文學院門口,一次在中史研究院,此外除了寫信,並無實際往來。胡先生他一共寫過三封信給我,又寫了一幅字(註:朱熹的語錄,李敖拍賣了100萬臺幣,捐給那些曾受蹂躪的臺灣慰問婦),送了我照片和書,在我窮困之時送了我一千元臺幣,那時蠻值錢。1961年10月7日夜,胡適寫信給李敖:「現在遞上一千元的支票一張,是給你『贖當』救急的。你千萬不要推辭,正如同你送我許多不易得到的書,我從來不推辭一樣。」這就是李敖與胡適的特殊關係和玄機。
2005年9月21日,李敖在北大演講結束時表示:「今天我做過樣板給大家看,我捐35萬人民幣為胡適先生在北京大學立銅像。這就是告訴大家,當時胡適在我最窮困的時後送了1000元給我,今天我用相當於1500倍來還這份人情。」我們應該說,這不是一般的人情,一般的感恩,而是一件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文化大喜事、大善事。
李敖在鳳凰衛視開辦《李敖有話說》專欄,決定拿出稿酬100多萬新臺幣,為胡適立銅像,並與鳳凰衛視負責人劉長樂先生籤訂了協議,代表李敖先生,捐贈給北京大學作為胡適先生製作銅像的專用建設基金。使北京大學的師生共同撿回對老校長胡適先生的永久記憶,為中國開創新文化具有重大奉獻的先輩,留下永久的敬仰和緬懷。
胡適是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對北大貢獻最大的三位老校長之一,立像是早就應該的事。其實在北大校內為胡適立像,李敖並非第一個提出,在北大未名BBS的精華區,可以查到兩次學生自發呼籲捐資樹立胡適像的記錄,這兩次呼籲都曾經成為熱門話題。
李敖的捐贈,被「北大告訴說,在北大校內塑像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雕塑應有一定的歷史涵義和指向,捐贈者與接受捐贈者具備特殊身份」,遭到了北大的婉拒。毛澤東曾說:「二十一世紀,給胡適恢復名譽吧。」胡適作古已50多年,李敖也於2018年3月28日去世,不知他去拜見胡適先生,該怎樣訴說內心的失落!
(作者系績溪縣退休幹部,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
製作:童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