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擁抱基督聖心的司鐸們
摘自教宗方濟各《牧函》中的五個省思要點
2019 年8 月 4 日,正值紀念聖若翰•衛雅司鐸逝世160 周年,教宗方濟各向神父們寫了一封牧函,為感謝他們慷慨的奉獻,除此以外,並鼓勵他們以愛心擁抱自己的聖召。(參閱:2019 年 8 月4 日,教宗方濟各藉紀念聖若翰.衛雅司鐸逝世 160 周年的牧函)
適逢每年一度敬禮耶穌聖心的聖職人員聖化日,在這篇重要文獻中,教宗時常採用了「愛心」一詞,藉此可引申出一份省思與默想。
感謝
「感謝你們以喜樂奉獻你們的生命,並展露出一顆心,這顆多年 以來一直拒絕封閉和冷酷、而對天主和祂的子民的愛與日俱增的 心。這顆心,有如陳年老酒,未曾酸敗,反而年歲增加而變得更 加香醇。『因為祂的仁慈永遠長存。』」
一顆感謝的心。成為一位符合基督聖心的司鐸,意思是指穿上基督,直到擁有與祂一致的感覺。耶穌聖心的德行眾多,常因感謝而敞開;祂感謝天父在渺小的身上行了奇事,卻將之向驕傲的人隱瞞,使他們的智慧和明達無法看見(參閱:瑪十一25)。因此,感謝是基督徒特有的氣質,更是牧者要有的做人態度;事實上聖保祿也這樣勸勉我們:「應當歡樂,不斷祈禱,事事感謝」(得前五16~18)。然而,展現「事事感謝」的終極目標就是「感恩祭」。司鐸之所以宛如聖心,特別是在祝聖基督聖體的時刻,基督聖體結合了基督愛的犠性和祂全體的子民。同時,教宗多次以天主子民的名義,對全體司鐸們慷慨的服務和奉獻,表達了感恩之情。
慈悲
「借著慈悲的梯階,我們可以下降到人性的最深處——包括其軟弱 和罪過——但也可以攀登到天主神聖的完美頂峰:『慈悲如同天父。』於是我們「有能力溫暖人心,在黑暗中與他們同行,和他 們談話,甚至進入他們的黑夜,卻不迷路。」
一顆慈悲的心。當耶穌巡行鄉村與城鎮時,祂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到魔鬼壓制的人們(參閱:宗十38)。耶穌不怕承擔人性的軟弱,反而深入到人性軟弱與罪惡的深處,藉此彰顯天父慈悲之心——祂扶起每一個跌倒的兒女,並邀請他們獲得罪赦的喜樂。「慈悲」就是耶穌所啟示的天父的名號。教宗在慈悲特殊禧年的閉幕彌撒講道中強調說:「真正慈悲之門就是基督的聖心。」
相似基督的司鐸,首先是慈悲與和好的分施者。他把天主對他的眷顧和召叫銘刻於心,深知並非是由於他個人的功德,而是因為他每天的生活與作為,無一不重新被天主的慈悲所觸動,以致司鐸必須成為天主接納眾人的愛的標記,因為天主要在人生任何的情況中接觸到所有的人,使眾人獲得治癒而擺脫罪惡。我們需要延伸這份慈悲的司鐸,特別是借著和好聖事去接納、聆聽與陪伴弟兄姊妹們。
憐憫
「感謝你們每次感同身受地去接納跌倒的人,治療傷痛,溫暖人心,並展現出撒瑪黎雅人慈善和憐憫的心(參閱:路十25〜27)。沒有什麼比這更為急需: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親身接近受苦的弟兄姊妹。一位不躲避反而親近受傷的弟兄姊妹的司鐸,他的榜樣是何其有力!這反映出牧者的心:他已經培養出一種靈修特色,就是與他的群眾結為一體。」
一顆憐憫的心。福音經常向我們述說,當耶穌目睹困苦流離的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之心(參閱:瑪九36)。事實上,祂懷有「憐憫的心腸」,特別是遇到悲傷,以及因疾病、被人排斥和各種物質或精神上的貧乏所造成的痛苦;一如滿懷憐憫的善心撒瑪黎雅人,祂停下腳步為自己受傷的弟兄包紮和治癒傷口,展現出活生生天父的慈愛。司鐸作為基督的使徒,必須懷有同樣的憐憫之心——透過他的臨在、真實並完全地分擔人們的痛苦與煎熬、與人建立關係,為重新點燃希望之光、包紮天主子民的傷口,尤其是藉由施予聖事的恩寵。
醒悟
「當我們對現實、對教會和對自己感到失望之際,誘使我們受縛 於某種『甜膩的』憂傷,即東方教父們所稱的『無勁』。憂傷使 我們癱瘓而失去勇氣,不想再繼續工作和祈禱……。親愛的弟兄們,當這種「甜膩的憂傷」構成風險,主導我們的生活或所屬的 團體時,我們不要恐懼也不應顧慮,而要以堅定的信心,一起懇 切祈求聖神,自「麻木中清醒過來,使我們自惰性中獲得自由。 讓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慣常的行事作為;讓我們打開我們的眼睛和 耳朵,更要打開我們的心,切莫對現狀感到沾沾自喜,而要時常 被復活的主生活而有效的聖言所觸動。」
一顆醒悟的心。耶穌多次提醒我們心中要保持醒悟的重要性,如同忠信的僕人一樣,時刻準備好去迎接葡萄園莊主的來臨;就是說,要為天主聖神的恩惠預留空間,即使在每天繁忙的公務和人生低潮的時刻,都要分辨出天主的臨在,聆聽祂的聖言,要勤勞於各種愛德善工,這樣我們生命的油燈才不至於熄滅,彷如那些有智慧的貞女,讓我們大家迎接要前來的新郎。即使在靈修上有掙扎時也要持有一顆醒悟的心;耶穌自己也在沙漠中戰勝魔鬼的誘惑,而在祂人生的最後時刻,不忘再三囑咐在革責瑪尼山園裡沈睡的門徒說:「醒悟祈禱吧!免陷於誘惑」(瑪廿六41)。像教宗方濟各所說的「盼望的疲憊」也會在司鐸身上發生,很多時候是因個人的期望與牧靈所見的成果有所落差而產生內心的苦悶,或許因為內心的乾枯而拖延牧靈的任務,使祈禱淪為一種習慣,為了敷衍,甚至不再重視。此刻他反而更需要讓自己「被天主聖言與天主子民的呼喚中喚醒」。
勇氣
「為了維持心中的勇敢,我們不能輕忽那構成我們的身分的兩個聯結:首先是與耶穌在一起。每當我們轉身背離耶穌,或者忽視我們與祂的關係時,我們的獻身度就會退縮,而慢慢地我們的明燈也會缺油,無法照亮生命(參閱:瑪廿五1~13)(……)就此,我想鼓勵你們不要看輕靈修指導。找一位可以和你一起說話、一起省思、一起討論和一起分辨的弟兄,以完全的信任和開放與他分享你的靈修之路;(……)另一個足以建構我們身分的聯結,就是我們和教友之間的關係,要培養並要擴展這關係。不要遠離教友們、年長神父和你們所屬的團體,更不要把自己關閉在一些超越同類和不開放的小圈子裡,因為最後你們的心靈會被窒息和受感染而被害。一位有勇敢的聖職人員,總是不斷地走出自己的圈子。」
一顆勇敢的心。在默觀耶穌聖心的時候,我們察覺到兩種基本的關係,使耶穌活出自己的使命,就是:天父和祂的子民。聖經向我們指出,在耶穌的日常生活中,與天主的關係,以及與弟兄姊妹們主動地保持精誠團結,兩者如何借著一種智慧的平衡不停地接替和交織著。一位聖職人員的愛德行動從不與他的祈禱和靜默區隔,即使因職務繁忙到無時間進食,他的愛德也不會使他失去堅定的意志——離開群眾,獨自一人,為與天父在親密的關係中建立愛的對話。同樣地,符合基督聖心的司鐸應「居住」在祝聖他的主,以及他被召叫服務的子民兩者中;一個司鐸若不喪失他在主內的心中活力、個人及團體的祈禱生活,並在靈修上尋求的指導,他的牧靈愛德一定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以上摘取自教宗方濟各在去年八月聖職人員成聖日《牧函》中的五個省思要點,旨在使司鐸們的心確實地「被祝聖」而歸於基督聖心,也就是說,紮根於司鐸個人與基督的關係,因此也與祂懷有同樣的情感。
正如精神病與心理治療的研究早已揭示的一些有關自然道德問題,以及神父的感情生活、生命力、個人與天主的靈修,這些都關係到他個人正向且成熟的人性發展與完整的人際關係,使之更好地建構和維護司鐸的獨身生活與聖職人員的靈修。
在到司鐸生活中,具有更高風險的危害,反而是一種被稱為「內在親密關係的短缺」。每一種聖召生活,為能完全受保護和不受外在的幹擾,都必須培養出「親密的關係」,使之防護有可能的危害:為司鐸而言,這意指他每天與天主之間的個人友誼。
以人性作前提,無論從心理和精神層面而言,一位司鐸良好的內修生活,就是與天主親密的關係。而剛才所提及到內在親密關係的短缺,無非是精神生活的乾涸,他與天主那份深厚、內在和有活力的友誼,將因此日漸薄弱,而這份友誼就是他個人生活與牧靈工作的基礎。一個不再忠於祈禱的司鐸,並又忽略他跟上主親密關係的重要條件,就讓危險的「短缺」累積起來,因而造成空虛、挫敗感和不滿、獨身生活上的困難、對不同需求和情感的渴望,甚至不惜冒險去尋求一些「表面」的友情和聯繫,以致他人性和靈修的架構會逐漸崩裂。
司鐸為能與基督聖心心心相印,他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人性和精神的架構,都必須建基於他與上主的深厚友誼所養成的內在生活,使他在經營他個人的生活時和獨身生活上,以及在他的使徒工作上,都能彰顯出他心靈愉快和結出豐碩的靈修果實。
聖座聖職部部長
斯泰拉樞機主教
(Card. Beniamino Stella)
羅馬
2020 年3 月 11 日
(臺灣地區主教團恭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