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康師傅、統一」身上撕下市場,一包方便麵賣到近二十塊?

2020-12-14 騰訊網

你可能不愛吃拉麵,但你一定聽說過「拉麵說」。

成立於2016年的拉麵說,猶如方便食品中的一匹黑馬,自四年前橫空出世以來,便是一路叱吒風雲,到了2019年成交額就已突破2.5億!

這是一包什麼樣的方便麵,可以在如此艱難的行業背景之下,殺出重圍?

1

一包方便麵被它賣到十幾二十塊,

到底值嗎?

「17年內容營銷,18年社交電商,19年直播,我們每一步都踩到點上了。」拉麵說創始人姚啟迪這樣說。

從2016年10月第一款產品上線以來,一年內將月銷售額從數萬元賣到100萬餘元,上市第一年即獲取1800萬元的品牌回報,從諸多巨頭競爭的速食麵紅海市場中開拓出一塊藍海市場,拉麵說一步一步把自己送上了網紅爆款的位置。

按照拉麵說創始人姚啟迪的說法:拉麵說第七次和李佳琦合作,上線一秒賣爆280萬元,客服都崩了。

從微博、小紅書、淘寶直播等年輕人聚集的社交平臺上開始初步打出好口碑,之後再慢慢打通市場,這一模式好像成了所有網紅品牌的固定營銷套路,拉麵說更是將這一模式拿捏的爐火純青,它真正的進入大眾、更大規模的開啟飛速成長之路,或許就是從李佳琦、從淘寶直播開始的。

不僅如此,在「無跨界,不營銷」的當下,聯合營銷作為是最主流的營銷方式之一,自然不會被拉麵說落下。

2018年,拉麵說與熱門手遊FGO聯名合作推出20萬盒定製款生日拉麵;今年又打起健康派,與感冒靈跨界合作,推出「感冒藥拉麵」,引起不小的熱度;臨近端午節,拉麵說還和五芳齋合作推出了「粽有面子」產品禮盒,提出「拉麵+粽子=粽有面子」的新概念。一次又一次的聯名,讓拉麵說的名氣擴散到了不同圈層。

2

1碗十幾二十塊錢的拉麵說,

有多少錢是付給廣告的?

抓住當代主力消費人群的消費心理,拉麵說投其所好,鎖定流量所在的社交媒體平臺,做全渠道的線上種草,拉麵說一步都沒有落下。

不過,木秀於林,爭議也接踵而至,雖然拉麵說的渠道鋪設能力的確優秀,但關於它的定價與營銷之間的天平問題,似乎也是槽點不斷。

打開拉麵說的天貓旗艦店,隨便點開其中一款產品,吐槽口味的負面評價就有不少,看起來與它在那些社交平臺上的好評如潮似乎有點格格不入。

如果說口味爭議可以用眾「口」難調四個字來解釋的話,那麼,被消費者投訴的「拉麵說發黴變質」一事恐怕就沒那麼容易解釋清楚了。

今年,一位網友發帖稱自己在618期間購買的「拉麵說」面體有發黴現象,並附上了一張照片為證,而這位消費者此次正是在拉麵說的天貓旗艦店購買。

沒錯,雖說從營銷方面來講的話拉麵說是當仁不讓的王者,但是在不少顧客心中,它的產品質量卻是個青銅。

當然,每個人對口味都有不同的要求,食品安全問題也只是個例,雖然我們不能靠幾個評價就將拉麵說這四年來的努力一桿子打死,但這的確也暴露了品牌背後存在的憂患。

將我們印象中定位在幾塊錢一包的方便麵,成為賣到20元,中間收的是「稅」,還是腦子裡的「水「?

眾所周知,價格是市場調節的主要方式,然而定價爭議卻是企業避之不及的修羅場,一些新品牌只是一味的迎合資本的估值方式,通過營銷衝擊銷售額,衝擊市場價位,而其高價格的背後卻存在不少泡沫,不可思議的溢價也向我們傳遞出一個問題:新品牌,新產品,貴嗎?值嗎?

味道褒貶不一,價格堪比外賣,客觀來講,拉麵說,很好的詮釋了「定位成功,營銷到位,實力不夠,廣告來湊」這句話。相比於產品本身來說,拉麵說似乎是把研發精力更多地投入在了包裝形式與市場營銷上,它們更大的主力不是改革、升級、完善,而是投放、投放、再投放,但營銷只是錦上添花,以好產品為品牌後盾,用產品留住消費者,才能讓品牌立於不敗之地。

3

品牌熱度大於產品本身,

網紅戰略是制勝法寶?

在快消品領域,我們經常能夠聽到「渠道為王」的理論,通過小紅書種草,通過微博傳播,通過社交電商進行社交裂變,還有最新興的直播電商帶貨,而在這樣一個處處皆渠道的當下,成功將自己「點燃」成網紅的拉麵說,到底能夠火多久?

首先,拉麵說的產品本身門檻不算高,搶食者輕而易舉便可跨入;其次,它們所依託的營銷,渠道紅利仍在,具備可複製性;再者,跟進者的湧入必然會帶來同質化競爭,待到一日拉麵說爆品獨特性優勢不再,產品生命周期變短,這也將對其能否持續創造爆款提出市場考驗。

不能否認的是,拉麵說品牌名字打的確實響亮,但這也導致了許多消費者不是為了吃麵去買產品,而是因為經常聽到這個名字所以抱著一種獵奇之心去買,就像是一個流量明星,雖說名字經常被粉絲安利推薦,但普通路人對他們的作品根本不了解。

拉麵說現在的狀況便是如此,它雖然靠著一系列的營銷紅了,可卻沒有一款人人稱讚的代表性產品,豚骨、番茄和冬陰功是拉麵說最經典的三個味道,但網友對它們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甚至吐槽一片。

當前,在消費者心中,並未形成拉麵說與速食方便麵之間的綁定,像統一的老壇酸菜面,康師傅的紅燒牛肉麵等品牌代表產品,品牌迭代換新層出不窮,消費者喜好善變不定,作為現在方便食品市場中的網紅炸子雞,巨大流量雖說可以為拉麵說攻城略地備足糧草,但糧草終有一日消耗殆盡,剩下的只能交給品牌實力。

4

結尾:

儘管業績亮眼,但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拉麵說現在依然是一個小眾品牌,品牌輻射範圍仍有待延展,它真正的挑戰在於並未建立起堅實的競爭壁壘,但好在拉麵說是一個年輕的新晉品牌,它並沒有觸及到品牌天花板,還有很多發展空間,在品牌力打響之後,拉麵說需要好好鑽研開發產品,這樣才能在方便食品界站穩腳跟。

來源:納食

相關焦點

  • 康師傅 vs 統一:方便麵「雙雄」
    (數據來源:Choice金融終端)總的來說,康師傅近六年來在營收增速上的表現要遜色於統一,這是為何?方便麵業務不妨先從康師傅起家的方便麵業務開始說起。2013-2018年,康師傅和統一各自方便麵業務營收的CGAR分別為-3.8%和1.5%。
  • 康師傅、統一纏鬥了20多年,如今方便麵卻快要賣不動了?
    當時,臺灣的泡麵龍頭統一,也來到了大陸拓展市場。統一帶來了最符合臺灣人口味的鮮蝦麵,但是大陸人顯然有些吃不慣,鮮蝦麵節節敗退。康師傅卻帶著紅燒牛肉麵,攻佔了全國。隨後,不甘示弱的統一在通過大量的市場調研後,針對不通過地區推出不同口味的方便麵。再加上打折促銷,康師傅和統一之間的差距開始逐漸縮小。
  • 中國方便麵巨頭:紮根農村,挑戰康師傅、統一,目標賣到1000億
    範現國便開始思考,自己的做法是否真的錯了,是否真的有很大的風險,為何股東們都選擇退出,一番思想鬥爭之後,範現國決定堅持擴大方便麵的生產的想法。他聯合僅剩的三個股東創立了華龍集團。華龍集團最初便把自己的市場定位在三四線小城市,因為當時的一二線大城市被康師傅和統一稱霸,別的品牌根本無法插足。
  • 方便麵市場出現大黑馬!在康師傅統一身後,誕生出新的銷量冠軍
    近兩年,可以看到方便麵市場正在逐步回暖,預計今年將達到444億份。作為全球第一大方便麵市場,在這裡自然湧現出眾多知名品牌。除了我們最熟悉的康師傅、統一外,白象同樣是該市場中不可忽視的方便麵巨頭。
  • 兩巨頭相愛相殺:統一賣不動方便麵,康師傅賣不出包裝水
    據尼爾森數據顯示,2019年康師傅方便麵的銷量及銷售額佔比分別為43.3%、46.6%,居市場首位。而統一的方便麵收入僅為康師傅的1/3。資料顯示,目前,統一的方便麵產品包括「統一老壇酸菜牛肉麵」「藤椒牛肉麵」「湯達人」「滿漢大餐」等;康師傅旗下方便麵產品則包括「康師傅紅燒牛肉麵」「日式豚骨面」「Express速達麵館」等。統一失去了高端方便麵市場的先發優勢一直以來,統一和康師傅一直是相愛相殺的存在。
  • 沒落的方便麵巨頭:曾打敗康師傅和統一,最後卻被5000萬「賤賣」
    沒落的方便麵巨頭:曾打敗康師傅和統一,最後卻被5000萬「賤賣」推薦語: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方便麵產銷國,近幾年市場銷售額整體上卻一直處於下降趨勢。隨著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似乎對方便麵開始排斥,因為在人民的心裡,始終認為方便麵不僅不健康,而且還沒有任何的營養,所以這樣的思想認知也導致整個方便麵行業都在下滑,不少人此前還唱衰現任中國方便麵老大的康師傅。目前在我國的方便麵市場上,除了大名鼎鼎的統一和康師傅外,還有一個今麥郎。
  • 康師傅與統一業績大PK,誰的方便麵更「香」?
    3月23日、25日,康師傅與統一先後發布了2019年業績數據。康師傅2019年經營收入619.78億元,同比增長2.13%,其中飲品收入355.8億元,同比增長0.81%,方便麵收入252.95億元,同比增長5.79%;實現淨利潤33.31億元,同比增長35.22%。
  • 康師傅和統一區別大嗎?內行人:認準這3點,1口吃出來的準是吃貨
    而且再加上它價格低廉,所以是很多人家裡邊都會儲備的糧食,我們也知道在國內市場上邊方便麵兩大巨頭是康師傅和統一,那他們之間到底區別大嗎?作為方便麵龍頭企業當中的康師傅和統一經常是被我們拿來做比較的,因為他們的銷量差不多,而且口味也比較相似,然而質量上卻有一些不同的差別,所以大家都想知道康師傅和統一之間它到底吃起來有什麼不同呢,於是就有吃貨網友總結了這兩家方便麵的主要三點不同的地方。
  • 統一方便麵去年收入85億元僅為康師傅1/3 高端面拉動行業增長
    中新經緯記者注意到,另一家方便麵巨頭康師傅也於近日披露了2019年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該公司方便麵業務的收入達253億元,同比增長5.79%。計算下來,2019年,統一的方便麵收入僅為康師傅的1/3。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統一和康師傅在收入上有較大差距,但二者對於方便麵業務的布局方向卻高度一致,即越來越高端化。
  • 康師傅和統一慌了,行業老三打算上市,方便麵市場將要三足鼎立?
    繼康師傅、統一之後,「方便麵老三」今麥郎如今也要上市了。  據河北證監局最新消息,今麥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已與中信建投證券籤署上市輔導協議,受聘擔任今麥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的輔導機構。
  • 一個月賣出8億袋,逆襲康師傅統一,中國方便麵市場最大黑馬崛起
    說到方便麵,大家肯定第一時間想到康師傅,在上一次中國市場銷量方便麵銷量第一依舊是康師傅,在巨大的數據面前,任何人對此都無法反駁! 而我們去超市或者便利店買泡麵,看得最多買到的最多的也是康師傅和統一牌子,但是在最新數據表明,一批黑馬成功逆襲成為國內市場方便麵巨頭,它就是白象!
  • 康師傅去年賣出253億元方便麵 但飲料卻越來越賣不動了
    原標題:康師傅去年賣出253億元方便麵,但飲料卻越來越賣不動了   3月23日,康師傅控股
  • 康師傅去年賣出253億元方便麵,但飲料卻越來越賣不動了
    「新生代更喜歡有網紅特質的品牌茶飲,消費在明顯升級,除了營銷之外,康師傅飲品當下更重要的是提升產品力。」截至23日收盤,康師傅報收12.40港元,下跌2.05%。賣出253億方便麵加碼高端市場,讓康師傅從2017年開始就逐步扭轉了方便麵越來越賣不動的局面。
  • 群雄鏖戰的方便麵市場,解密康師傅領先背後的內功心法
    尼爾森數據顯示,今年1-6月份,中國方便麵市場整體銷量同比上升5.6%,銷售額則實現了11.5%雙位數同比增長。幾家龍頭企業中,康師傅的成績較為亮眼,其方便麵事業上半年的營業收益為149.10億,同比增長達29.16%,淨利潤則為16.94億,實現了93.67%的增長,總額與增速雙創新高;統一、日清也均在營收和淨利潤上實現了同比的雙位數增長。
  • 盤點常見的國產方便麵品牌
    1、康師傅方便麵 康師傅是臺灣幾個魏氏兄弟在天津成立的品牌,1992年於天津研發生產出第一包方便麵,之後市場迅速成長,現在在大陸方便麵市場排名第一。不過,目前其第二大股東是日本企業,2017年1月1日,臺灣康師傅解散。
  • 方便麵「復活」上半年銷量猛增,康師傅統一疫情紅利能吃多久
    來源:華夏時報華夏時報記者 金曉巖 北京報導一場疫情衍生出各個行業的眾生相,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行業虧損,有的行業則賺的盆滿缽滿,一直不溫不火的方便麵行業便屬於後者。近日,隨著半年報陸續發布完畢,康師傅和統一等方便麵行業在上半年的業績終於揭開神秘面紗。
  • 康師傅兄弟超過富士康郭臺銘成為臺灣首富,方便麵市場有多賺錢?
    在三家臺灣消費企業中,旺旺收入規模已低於康師傅和統一,但2018年利潤卻排在第一。 康師傅集團創始人四兄弟首登臺灣富豪榜首富,顯示了大陸消費市場對臺灣企業的重要性。在臺灣名不見經傳的康師傅,依靠大陸市場的開拓就讓其創始人成為臺灣首富。
  • 中國年銷20億的方便麵巨頭,打敗康師傅和統一,卻敗在自己手裡!
    中國年銷20億的方便麵巨頭,打敗康師傅和統一,卻敗在自己手裡!推薦語:俗話說「創業容易,守業難」。在瞬息萬變的商場中,依然遵循著「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一批企業興起,另一批企業就有可能被淘汰,這是很正常的經濟現象。
  • 看見這3種外國方便麵多買一些,比統一筋道,比康師傅好吃
    導讀:看見這3種外國方便麵多買一些,比統一筋道,比康師傅好吃。方便麵因為價格低廉,食用方便快捷,受到大家的廣泛認可和喜愛,國內方便麵的品牌眾多,老牌的康師傅方便麵,統一方便麵,口味眾多,有一大批的喜愛追捧者。
  • 統一大戰康師傅,誰是贏家?
    套用格林公式就是:在康師傅崛起之前,統一已經是中國臺灣泡麵市場的老大了。步入90年代,改革開放讓統一注意到了中國大陸廣闊的市場。於是統一帶著曾經在中國臺灣取得成功的方便麵們,試圖徵服大陸市場。原本統一希望能在飲料市場扳回一城,可沒想到,僅僅過了一年,1996年10月,康師傅盒裝冰紅茶上市:康師傅憑藉著從方便麵那邊積累下來的渠道,輕而易舉的就佔領了我國冰紅茶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