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和人一樣,每年到換季時都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也是鄉村獸醫馬養民一年最忙的時間。
對生活在城市裡的人來說,「鄉村獸醫」是很陌生的字眼,隨著農業機械化和農村養殖規模化的發展,獸醫這個行當在鄉村也已經很少見到。但走街串巷的鄉村獸醫對於農村的養殖戶來說,就是他們的保護神,辦養殖場前先要找到好的獸醫。
>>三代獸醫傳承從散戶到養殖場
馬養民家住西安市灞橋區班家村,50歲的他已有31年的獸醫經歷。據馬師傅講,他祖輩三代都是獸醫,他最早師從父親,後來參加了畜牧專業的培訓班,取得鄉村獸醫證。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農村家家都養家畜,他騎著自行車,車頭插個紅旗,上寫著「水流鄉割閹隊」(現在水流鄉已被撤併),走街串巷從騸豬開始自己的獸醫生涯。
馬家祖孫三代獸醫,見證了關中農村養殖家畜種類的變化。他爺爺輩醫治的主要是騾子和馬,到父親看病時主要是牛和羊,他自己主要看豬和雞。而且現在的養殖也從散戶發展到集中養殖,馬養民服務的對象都是大型養殖場。
馬養民感嘆自己遇到好機遇,當年父輩當獸醫時,因為藥品價格高,很多家畜生病後不是治不好,而是成本太高了,最終都選擇放棄。馬養民記得1985年,村裡有位婦女花了40元買的一頭小豬生病了,就連父親也認為看不好,最後主人不忍放棄找到他,說願意多花錢為豬看病,他接手醫治了長達17天,共花費100多元讓豬起死回生。有人認為,治好病有什麼用,100塊錢夠買2頭豬了。這頭被救活的豬好像很爭氣,兩年時間長到400斤,賣了個好價錢。 >>老獸醫退休仍有農戶找上門看病
今年77歲的王幫舉,是長安區砲裡獸醫站原站長。他1958年畢業於武功農校畜牧專業,後分配到砲裡獸醫站從事專職獸醫。當年幹獸醫是非常吃香的專業,砲裡街道上的一位老人回憶,王幫舉背著印有紅十字的藥箱,騎著永久牌自行車走到誰家主人都要出門迎接,堪稱全鄉鎮的名人。
如今,王幫舉即使退休回家,牽著牲口找上門看病的人也每天絡繹不絕,有時早上天不亮就有人把牲口拴在門口的樹上排隊看病。
王幫舉介紹,當年因為西藥緊缺,家畜看病基本上使用中醫療法,當時給牛馬針灸非常普遍,獸醫還要負責熬藥,再用開口器卡住牲口的嘴,用管子和漏鬥直接灌藥,他家裡的大藥櫥裡仍保留著未用完的中藥。 >>牲畜少了「豬先生」轉變「狗先生」
今年不到60歲的李興輝,是藍田縣灞源鎮的鄉村獸醫。李獸醫24歲畢業於西北農林學校畜牧專業,是農村畜牧的專業人才。他隨口就能報出,灞源鎮現在有300多頭豬,200多頭牛,2萬多隻雞,現在狗的數量在逐年增多,山裡幾乎家家養狗。
李興輝說,獸醫的意外風險很高,他認識的多名獸醫就被家畜攻擊受傷,尤其是豬的攻擊性非常強,俗話說「一豬、二熊、三老虎」,豬對人的攻擊有時會有致命危險。經過他多年經驗總結,在給家畜看病時一定要站在圈外先觀察,尤其是剛產崽的母豬,它對人友好時眼睛會眯成一條線,當眼睛圓睜著時一定要小心。
在灞源鎮的街道上,老鄉們戲稱李興輝為「豬先生」,因為他是給豬看病的名醫,但隨著這幾年山村青壯年以外出務工為主,養殖業縮減,他近些年醫治的寵物狗的數量遠遠超過的豬羊等家畜,李興輝感嘆「豬先生」已經轉變成「狗先生」,但不管怎樣,只要大家需要就能體現出鄉村獸醫存在的價值。
近幾年來我國養殖業發展很快,但鄉村獸醫這支隊伍沒有隨著養殖業的發展而壯大,而是不撤自散,許多人已轉從他業,再加之規模養殖戶不斷湧現,豬養多了獸醫診療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有些自己鑽研豬病防治技術,豬發病也就不用請獸醫了,還有就是飼料企業為了穩定大客戶,給合作的養殖戶配備專業獸醫進行跟蹤服務,這些市場轉變致使鄉村獸醫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今年已經50歲的馬養民雖然每天活不斷,但他還決心抽時間再培訓,考取職業獸醫資格證,以應對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