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是人類最早發現的金屬之一,也是人類最早開始使用的金屬。考古學家在伊拉克北部發掘的由自然銅製造的銅珠,據推測已超過1萬年。
鑑於純銅製成的物品太軟,易彎曲,所以人們嘗試著把一到多種金屬摻到銅裡去製成銅合金,其硬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根據需要,形成了多種銅合金:紫銅(純銅)、青銅(銅錫合金)、白銅(銅鎳合金)、鈹銅(鈹銅合金)、黃銅(銅鋅合金)等等。而奧運會的銅牌則屬於黃銅。
黃銅一詞專指銅鋅合金。據《明會典》記載:「嘉靖中則例,通寶錢六百萬文,合用二火黃銅四萬七千二百七十二斤……」,這是目前發現我國最早使用黃銅的史料記載。
在太子城遺址出土的文物中,除了各類泥質灰陶磚瓦、鴟吻、綠釉建築構件、瓷器,還有鎏金龍形飾、坐龍、銅鏡等銅鐵構件。
2019年04月09日,媒體爆出一則消息:金代行宮遺址前推大規模使用黃銅歷史。也就是說,太子城金代行宮遺址的發現將中國大規模使用黃銅的歷史從明代前推到金代!為了一探究竟,我們攝製組立即驅車趕往北京大學。
崔劍峰副教授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科技考古教研室的主任,當時正負責太子城遺址出土文物的保護與檢測工作。
攝製組第一時間採訪到了崔教授。據他介紹,這批銅構件從太子城出土以後,憑藉多年的考古經驗,一眼就能認定是金代人生產的。專家們首先選取了一件名叫「銅鎏金龍頭飾件」的構件進行分析檢測,實驗數據顯示,該構件為銅和鋅的合金,也就是今天所說的黃銅。隨後,對其它出土的銅構建逐一進行了檢測,結論一致。崔劍峰教授極其興奮,這意味著,中國大規模黃銅的生產時間,從明代前推到了金代的中晚期,提前至少300多年。
此前,業內普遍認為,在宋金時期,中國銅器的主要種類還是青銅,也就是銅和錫的合金。太子城金代行宮遺址,改寫了中國銅冶金的歷史,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發現!
其實,紀錄片的創作,何嘗不是一項與考古一樣細緻的工作,為了追求客觀、真實的效果,需要一個抽絲剝繭,去偽存真的過程。需要依據科學,用事實說話,來不得半點虛假。
亞洲考古新媒體 出品
僅供學習 侵權即刪
歡迎分享至 朋友圈
來源:冀之韻公眾號
投稿及信息:mingdiands@foxmail.com
記得星標!點點在看讓考古的聲音傳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