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孩子時,下面撕裂了,縫了10針。」一個剛剛生完寶寶的媽媽在群裡說到。
聽了寶媽分享的生產經歷,還沒有生的孕媽媽有點慌了,紛紛表示:
太可怕了,聽著都疼。
為什麼會撕裂呢?疼嗎?
那我不順了,我要剖。
... ...
實際上,90%以上自然分娩的初產婦,都要經歷側切或撕裂。為什麼會發生撕裂呢?有什麼辦法可以預防嗎?側切和撕裂是一回事兒嗎?
為什麼會發生撕裂?
到了孕晚期,孕媽媽的外陰部和宮頸會逐漸變得柔軟而有彈性,有便於寶寶出來。即使這樣,在分娩時,孕媽媽的生殖器還是會撐很大很大。
但由於有的寶寶的胎頭較大、或是有的孕媽媽引導組織彈性較弱以及孕媽媽的用力方式不對等原因,就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撕裂。
臨床上,大部分孕媽媽都是 1 度和 2 度裂傷,縫合之後不會有影響盆底結構的功能。極少出現 3 度、4 度這種會導致大便失禁、影響生活質量的裂傷。
會陰撕裂的分度:
1度會陰裂傷:指會陰部皮膚黏膜裂傷,包括陰唇、前庭黏膜破裂。這種是最表淺、出血少,通常是不需要縫針,若裂口比較長的話,稍微縫幾針就可以了。
2度會陰裂傷:會陰皮膚、黏膜、肌肉裂傷,但肛門括約肌是完整的。這種情況是需要縫針的,但盆底結構一般不會受影響。
3度會陰裂傷:會陰皮膚、黏膜、會陰體、肛門括約肌完全裂傷,多伴有直腸壁裂傷。這種就比較嚴重了,若不嚴密縫合,可能會造成大小便失禁。
4度裂傷:指肛門、直腸和陰道完全貫通,直腸腸腔外露,組織損傷嚴重,出血量可不多。相對來說,非常嚴重了。若不嚴密縫合,大便可能就會從陰道裡排出。
一般的撕裂,縫合後會完全恢復,而且用可吸收線連續縫合後,無需拆線。
側切和撕裂有什麼區別?
為了避免在分娩時發生3度和4度嚴重撕裂,保護骨盆肌肉,醫生根據估計的胎兒體重、產婦的會陰條件等情況進行側切術,在產婦會陰處斜45°切1-2刀。
側切和撕裂相比,側切的傷口形狀規則、平整,容易縫合和恢復,撕裂的傷口具有不確定性,傷口可大可小,傷口形狀大多數情況是不規則的,不好縫針。
但是否側切,就讓醫生來決定,我們要相信醫生的判斷,專業的事兒還需要專業的人來做。
如何預防撕裂?
雖說撕裂的發生率很高,但是在孕期孕媽媽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減少撕裂的發生率,而且還有利於順產。
1.合理飲食,控制寶寶體重。
控制體重,應該是整個孕期孕媽媽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之一吧。不僅孕媽媽自己要控制體重,寶寶也要控制體重。因為寶寶個頭大,就會增加順產的困難度。
2.增加肌肉彈性
平時裡,孕媽媽可以做一些運動,如凱格爾運動,增強會陰的肌肉的彈性,減少撕裂發生率。
3.配合助產士的指導用力
在分娩前,孕媽可以自主學習下如何發力,生產的時候,儘量不要大喊大叫,保持體力,認真聽醫生或助產師的指導。
最關鍵的是,儘量保持放鬆,不要過度緊張。相信自己,相信醫生,整個生產過程中,醫生都會幫你保護寶寶和你。
產後撕裂傷口如何護理?
撕裂最最最重要的護理方法是產後避免感染。
傷口大概在一周左右即可癒合,但等把線完全吸收後,才算是完完全全的癒合,這個過程大約需要1個月左右。
因產後會有惡露排出,寶媽們一定要勤換衛生巾。保持傷口乾燥清潔,減少感染。遵醫囑,每天清洗與護理。
如發現傷口有惡化或長時間沒有好轉情況,建議及時去醫院檢查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