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新港劇時代,經典IP用情懷拉近與內地觀眾之間的距離,原創項目則不斷探索類型創新和內容創作的邊界。
暌違9年,《法證先鋒》系列重啟,2月17日第四部開播首日,在香港翡翠臺錄得33點收視率,打破TVB劇集8年以來首播收視紀錄。《法證先鋒4》在內地視頻平臺優酷同步播出,播放熱度僅次於《鄉村愛情12》,截至目前劇集過半,熱度值保持在9000以上。
從收視表現來看,作為2006年問世,前後跨度長達14年之久的懸疑探案劇集,《法證先鋒》在內地和香港本土觀眾心中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結,IP號召力依然強大。四部劇集的背後,同時指向一個關鍵人物,該系列的總監製梅小青。
這位現年66歲的金牌製作人一出手,便是劇集的收視保證,她曾執導過《錦繡良緣》《金牌冰人》《宮心計》等經典港劇。其中《宮心計》曾以最高50點收視率登頂2009年度香港劇收視之冠,《法證先鋒》第一、二部為年度港劇收視亞軍。
自上世紀80年代起,梅小青為TVB效力30餘年,見證並伴隨著港劇的黃金時代和興衰起伏。2013年左右,她短暫離開香港北上拍攝《衛子夫》,之後又在TVB改革之時受邀回巢,連續參與並推出經典劇集的續作,《宮心計2》《法證先鋒4》。《法證先鋒4》是梅小青在TVB的收官之作,也是她職業生涯中最艱難的一次創作。
從劇本籌劃到拍攝、後期,《法證先鋒4》前後投入了近兩年時間,而「安心事件」突然曝光,一時間讓主創犯了難。劇組最終決定刪去當事人之一黃心穎的戲份,由湯洛雯頂替補拍,重新租借拍攝器材,搭建場景,包括在臺灣的外拍,一個多月的補拍之後終於完工。
開播之際,疫情所致,《法證先鋒4》低調上線,幸而收視率表現不錯,對這部一波三折的劇集而言,也是最好的消息。
經典重啟
梅小青40多年的影視創作生涯,主導拍攝過40多部劇集,《法證先鋒》是唯一擁有四部體量,累計超過百集的劇集,在她心中分量尤為不同。在開啟這一以法證、探案為主題的系列劇之前,梅小青以古裝喜劇見長,之所以決定拍攝這樣一部劇集,只因為她對「讓死者言說」、「人在做,天在看」的主旨著迷。
《法證先鋒》的劇本創作需要大量的法證知識為基底,因此每次前期開發都需要投入一年左右的資料搜集工作,加上拍攝和後期,一部劇集通常意味著長時間的全心投入。
從播出時間來看,第四部和第三部之間,相隔9年。其間,法證的世界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案件偵破的儀器升級,驗血的過程從最開始的幾天縮短為當場出結果,每一個人都擁有了手機和電腦,隨時可以定位罪犯的行蹤,再加上無處不在的天眼,原本需要抽絲剝繭的推理破案過程,現在則由於科技發展而大幅縮短時間,懸案疑案也少了。
「儀器的進步、社會的進步,網際網路的發展,讓整個創作變得難上加難。」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梅小青感嘆。在劇本創作中,一方面要避開前作中的案件類型,一方面也基於現實環境鋪陳新的案件。好在該系列的創作團隊背後有一支專業的法證專家團隊支撐,這支團隊在十多年中不斷壯大,可以為劇本的創作提出意見,不斷修改以確保細節的真實性和案件推理的邏輯。
梅小青告訴第一財經,該系列的劇情推進圍繞著「羅卡定律」展開,這是劇集發展到第四部始終不變的宗旨。法國法醫學家埃德蒙·羅卡提出的這條定律,意指在犯罪現場,犯罪嫌疑人會帶走一些東西,也必定會留下痕跡,現場留下的微量證據,將會成為對抗犯罪的沉默的證人。
在劇中,法醫、重案組面對各種不同的案件,做的永遠是同一件事,就是還原真相。梅小青始終相信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犯罪手法再高明,也一定有破綻。」
情懷與創新並重
梅小青希望,《法證先鋒》每一部都能夠在各個層面升級和進步,而到了第四部,「一定要和過去有分別」。
因此,第四部在色調上做了處理,讓整體視覺呈現更現代,使用高清攝像機拍攝,讓畫面更亮麗、更清晰,片中也以較多篇幅呈現現代法證的發展,主角們擁有了科技感的化驗室和高端儀器,住宅與過去相比也更加富麗。
為經典IP拍續集,從來都是一件艱難又眾口難調的創作。劇集的變化讓一些港劇的內地擁躉感到陌生和不適應,他們感嘆風味不再,懷念富有生活氣息的暖黃色調,街頭巷陌的路邊攤和煙火氣。比起高端精緻的置景和高科技的儀器掃描,在一些觀眾看來,那些樸素的場景和抽絲剝繭的探案方式才更加接近記憶中的TVB出品,不少觀眾在《法證先鋒4》上線時,找回前三部開始重溫。
在梅小青看來,如果延續過去的創作風格,實際上更簡單,但一定會有另一批觀眾覺得不滿足。比如,《法證先鋒3》也因為更換主角遭遇過質疑。歐陽震華與林文龍換成黎耀祥和張可頤的組合,一開始曾招致觀眾不滿。
如今第四部重啟,陣容又換了新鮮血液。老牌實力派演員米雪、謝賢、張文慈等加盟助陣。黃浩然、李施嬅挑大梁,譚俊彥、湯洛雯等一眾新人亮相。對於內地觀眾而言,這批新人演員的面孔或許並不十分熟悉,但不少都已經在TVB劇集中擔當重要角色。通過《法證先鋒》這一經典IP,能夠讓內地市場儘快熟悉這一批有潛質的新人。
在過去,不少演員通過出演梅小青監製的作品而走紅,在她看來,這個行業是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很多演員也不是出來就獨當一面,他們也是給到機會,一些經驗豐富的演員引領他們,如果劇情和案件好看,再加上一些演技派去帶新人,新人也能在未來出挑,成為明星,成為主角。」
2016年,CMC Inc.華人文化入股TVB後,黎瑞剛作為董事局副主席,積極推動TVB獲得更多內地的行業資源和市場機會。在這一背景下,TVB與內地視頻平臺合作推出多部經典IP續作,諸如《使徒行者2》《溏心風暴3》《法證先鋒4》。
近年來,原創劇集方面,TVB也拿出了自己的口碑之作,並且類型多元,涉及職場、奇幻、愛情、懸疑等多元類型,《白色強人》《金宵大廈》《鐵探》《盲俠大律師》等均在內地觀眾當中獲得不錯的反饋。
新港劇時代,經典IP用情懷拉近與內地觀眾之間的距離,原創項目則不斷探索類型創新和內容創作的邊界。
在影視圈縱橫40年,梅小青也看到了行業正在發生的變化,日劇、韓劇、泰劇的不斷進步,使得整個影視創作競爭更加激烈,而TVB的優勢在於親切感、情懷和共同的文化和土壤。在她看來,除了需要繼續保留親切感之外,還需要更多元化、更先進的創作,有比較,才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