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世紀80年代拍攝,當時依託城牆有座房屋,阻擋了去禹王廟臺基的道路)
荊州新聞網(特約記者趙楚輝)近日,我將上個世紀拍攝的荊州古城老南門系列照片發表後,一些網友問:「老南門西邊百多米城牆腳下,那塊凸出的地方是傳說的『息壤』之處嗎?」我說是的。30多年前,因道路被房屋所阻,我不能近距離拍攝,只好站在南門橋上拍了它的遠貌。
(有的老人在禹王廟息壤故址焚香燒紙2008年攝)
「息壤」是我們荊州獨有的有關大禹治水中傳說的神物。早在《山海經》內就有記載,《淮南子》《溟洪錄》《路史》《玉堂閒話》《清一統志》《江陵志餘》等史籍中也都有「禹以息壤堙洪水」的記載。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息壤詩》中寫道:「息壤旁有石,不可犯。」 「帝息此壤,以藩幽臺。有神司之,隨取而培。帝敕下民,無敢或開。唯帝不言,以雷以雨」。
(2013年的禹王廟遺址處環境煥然一新)
可見荊州江陵「息壤」名聲之大,不同凡響。荊州江陵老百姓十分崇敬大禹,為了紀念他治洪水的功績,明代萬曆年間就在現在南門城牆此處建有禹王廟,收藏有宋代有關「息壤」的石刻和元代斷碑。清代乾隆年間也曾在此修廟,後來廟宇被毀,石碑無存。今只留有禹王廟長三十多米,寬近二十米的牆基遺址,立有石樁為記。
(人們在禹王廟遺址處賞花遊覽2013年攝)
神話傳說中荊州「息壤」是一種能自生自長無窮無盡的神土,大禹在荊州治水時用它堵塞了管湧洪水,這個動人的神話故事,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治理洪水的一種美好願望。神話傳說中,黃帝的孫子鯀,在遠古時代大洪水發生時,未經天帝允許私自下凡,並且偷拿了天帝的寶物「息壤」,想用它來治理洪水,結果沒有成功,天帝大為震怒,將鯀處死,鯀死後屍體三年不腐爛,剖開他的屍體,禹就出生了,而鯀的屍體化為黃龍飛走了。
(2013年我在禹王廟遺址下拍攝的南門橋風景)
大禹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全心全意地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禹來到荊州治水時,在現老南門處(那時還沒有城牆)發現一股大水從地下不斷噴湧出來,大禹一查看此處水穴連通長江,如果不止住管湧,荊州就會淹沒,在這危急之時大禹毅然決然地將隨身攜帶的寶物鎮水石投入水穴之中,立時大水就止住了,鎮水寶石就化成了「息壤」,形狀好似一座屋宇。古代傳說「息壤」是塊神土,不能隨便動它,要是大旱之年,只要在「息壤」上鏟幾筐土,頃刻之間就會下大雨解除乾旱。
(從南門橋上看禹王廟息壤故址)
如今神話傳說中的荊州「息壤」之處,巳經整治成為老南門旁一處景觀花園,一年四季花團錦繡,把蒼老的古城牆打扮得十分壯麗,吸引了大量國內外遊客。我每次在此故址上拍攝照片,心中懷古情愫油然而起,回想起歷代的荊州府臺,深刻知曉治水是荊州的命脈大事,總要到禹王廟來禮拜「息壤」,以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從城牆上俯看禹王廟息壤故址)
聯想到荊州的文化旅遊事業,期望文旅部門儘快在這處全國唯一的神話傳說中的「息壤」之地,復建「禹王廟」旅遊景點,讓人們來此憑弔大禹治水的艱苦卓絕、堅韌不拔、奮勇拼搏、公而忘私的偉大精神。知曉「禹劃九州、始有荊州」的來歷,讓荊州「息壤」這個萬世傳頌的珍貴傳統文化瑰寶弘揚光大。
2018年時過30年,禹王廟遺址處,樹木茂盛河水乾淨
上個世紀80年代拍攝的老南門禹王廟遺址遠貌,護城河上水草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