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綠水、重歸自然」如何成為重振消費經濟的重要抓手?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的雲南最近出臺舉措,「想方設法讓文旅企業穩下來、活下去」。
---------------
近日,《雲南省支持文旅產業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加快轉型發展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發布,引起強烈反響,被認為是重振雲南旅遊業的「及時雨」。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雲南師範大學副校長、雲南省政協委員郝淑美說。在不久前召開的政協雲南省第十二屆第三次會議上,雲南旅遊業成為政協委員們最關注的話題之一,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有關扶持旅遊行業的建議和提案達到17份。
值得關注的是,5月1日至5日,雲南累計接待遊客996.6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8.58億元,分別恢復至去年同期水平66.8%和68.6%。
「全省旅遊市場恢復超過預期。」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孫炯說。
最大困難是跨省遊的恢復
「5月、6月是泰國最佳割膠季節,受疫情影響,泰國沒有遊客,庫房堆積了大量床墊,現低價賠錢出售,1萬元左右的床墊降至3870元。」導遊馮坤在朋友圈上寫道。往年這個時候,正是他帶著大批中國遊客前往泰國遊玩的時候,而今年,他只能在微信朋友圈推薦泰國、日本、韓國、法國的床墊、護膚品、衣服等中國遊客喜歡購買的商品。
今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馮坤和他的同事10餘人,自費從國外購買了口罩、手套等醫用物資,捐贈給昆明的4家醫療機構。忙碌的募捐活動之後,平靜的宅家生活讓馮坤越來越感到不安,「導遊無團可帶就沒有收入」,馮坤說,還房貸和供孩子上學,讓他感到壓力很大,目前只能通過海外代購來度過這段困難時期。
據云南省旅遊行業協會測算,對比2019年同期,由於基礎量客源和增量客源的損失、企業停擺期間的固定成本,以及應對疫情的各項支出,2020年一季度雲南旅遊行業直接損失將在500億元以上。
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提供的資料顯示,受疫情影響,一季度,雲南接待國內外遊客數量和各項旅遊收入均出現大幅下滑,文旅企業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
儘管「五一」小長假雲南旅遊業開始復甦,但旅遊目的地的選擇大多從過去的熱門景區變為了周邊遊、採摘基地遊、生態農莊遊、公園遊等,且大部分為自駕出遊。
「和雲南一樣,目前全國旅遊行業面臨的困難和壓力都是一樣的。」雲南美途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濤說,現在各地多數開展的是「省內人遊省內」的業務,跨省遊、出境遊,機票+酒店業務等都有待恢復。雲南一些旅行社採取輪崗值班制復工,極少數旅行社雖然大部分員工復工,但復工後也僅僅以業務培訓和開發調研省內旅遊資源為主。實際業務並不多,大多為周邊一日遊、周末二日遊及雲南各地4-5天遊。
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數據顯示,雲南全省恢復營業的星級飯店454家,佔總數的74.4%;恢復省域內經營活動的旅行社382家,佔總數的36.5%。
「目前對旅遊業來說,最大的困難就是跨省遊的恢復時間不確定。」汪濤說。
不會出現井噴現象
「旅遊業是一個極其敏感的行業,也是一個有極強韌性的行業」。儘管「五一」小長假,雲南旅遊呈現出復甦回暖跡象,但在昆明市旅行社行業協會會長朱伯威看來,新冠肺炎疫情結束以後,雲南旅遊市場「不會出現井噴現象,遊客不會蜂擁而至」。
他分析說,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和「非典」一樣,給旅遊業帶來了災難性打擊。但不同的是,2003年,全國GDP總量是13萬億元,當時的經濟還處於市場培育期和消費初始期,旅遊方式較為單一,「非典」結束後,被壓抑的消費欲望釋放,中國旅遊市場回彈,旅行社出現了井噴現象。
而2019年全國的GDP總量達到100萬億元,旅遊業收入基數大,所受到的損失也因疫情而增大。同時,中國正迎來第四次工業革命,大數據經濟和智慧產業正顛覆傳統的經濟模式,基礎設施的完善和高科技的發展,帶來了人們出行的便捷,傳統、單一的團隊出遊方式,開始變為團隊小型化、私家化、消費方式碎片化;出行越來越普遍,消費更加理性化和個性化。
對此,孫炯也指出,雲南的旅行社組織國內遊客的佔比逐年下降,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旅遊者逐漸離開雲南旅遊市場。「核心問題是我們沒有新產品、新業態。」孫炯說,新產品、新業態供給不足,旅遊產品升級換代緩慢;旅遊景區收入高度依賴門票,景區尋找新盈利點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雲南文旅產業正處於轉型升級「陣痛期」。
「在疫情影響的重壓之下,雲南旅遊更需要的是在復甦中覓新,出臺有針對性的措施,推動旅遊轉型升級。」 孫炯說。
「真金白銀」的18條
新出臺的《若干措施》,將減免企業房租和稅費、降低企業用水用電用氣成本和融資成本、加大銀行的貸款貼息力度、支持設立文旅支行等,「想方設法讓文旅企業穩下來、活下去」。
同時,實行政府指導價的A級以上旅遊景區,年內門票價格一律優惠50%。對旅行社組織的旅遊團隊並通過「一部手機遊雲南」平臺購票的,景區門票全免;對自駕遊客予以油票補貼。
此外,還出臺差別化用地政策,根據項目實際縮小建設用地報批範圍。按照「建多少、轉多少、供多少」的原則點狀報批;依託獨有的綠水青山資源,在全省加快建設一批高品質「半山酒店」,引導行業轉型升級;同時支持高A級旅遊景區創建。
「只有這些大項目落地,雲南文化旅遊產業的產業化支撐才能體現出來。」孫炯說。
作為雲南旅遊界的資深人士,汪濤認為,「雲南的18條措施,對文旅行業是一個利好消息,值得稱道和支持。」
「雲南旅遊要轉型升級,優質精品和國際奢牌酒店先行這個理念一直是我們提倡和倡導的。」汪濤說,最近,他們公司與西雙版納南糯茶山的南山隱山居、景洪的菩提帕莎精品民宿、瀾滄縣景邁山的柏聯酒店等籤訂合作協議,讓遊客在雲南的綠水青山享受康旅融合的旅行生活。
「其實旅行社一直都在不停地開發新產品、新業務,這是一個行業自身的市場本能。」汪濤認為,作為一個勞動力密集型的服務行業,在災難面前是被動的。扶持旅遊業轉型升級,要重視旅行社的作用,給予關愛和扶持。
朱伯威亦認為,「疫情之後,雲南旅遊市場有望在全國率先崛起」,「旅行社的作用不可忽視」。他分析說,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雲南對國內外遊客有巨大的吸引力;多年來,雲南作為旅遊地接市場,地接的流程更加精細,吃住行遊配置更加合理,不同區域遊客的不同消費習慣更加細分。雲南這十幾年旅遊總收入的增長率超過了雲南GDP的增長率。
「區域性的旅遊經濟發展離不開客源,旅行社是專業獲取客源的企業,旅行社在一個區域的旅遊經濟發展中是不可替代的。」朱伯威說,「組織客源將成為雲南旅遊業疫情後全面復甦的火車頭。」
雲南省政協委員曾玉也認為,「要把青山綠水、重歸自然作為重振消費經濟的重要抓手」。他建議要鼓勵旅行社組團,鼓勵大型批發商、旅行社牽頭早日重啟出入境旅遊市場;各地文化旅遊與人社部門為旅行社等中小旅遊企業提供3-6個月的員工培訓補貼,幫助企業在危機期間練好「內功」,為行業復甦積蓄力量。
「沒有安全就沒有旅遊業。安全是旅遊業的第一原則。旅行社是對人員流動性管理最好的機構之一,是旅遊業振興的最大優勢。」汪濤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凌)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