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聯學術活動月|諸大建:中國綠色發展的四個關鍵問題

2020-12-22 澎湃新聞

9月18日,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十四屆(2020)學會學術活動月開幕式暨會長論壇在上海社會科學會堂舉行。

本次學術活動月的主題為「決勝全面小康與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以這個大的主題為主要內容,上海四十多個學會將從9月開始舉行二十七場學術活動。

在開幕式上,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徐炯表示,學會學術活動月是上海市社聯主辦的品牌學術交流活動,14年來上海市社聯對這個品牌精心培育,著力引導,我們欣喜地看到其已經日益形成了學科交融、學術交流、學派交鋒的良好氛圍,不斷提升著質量和水平。市社聯所屬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團體在社會科學領域內有著獨特的地位和作用,各個學術團體要為聯繫、團結、引領本學科、本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整合各單位相關學科的力量,共同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做出應有的貢獻。

論壇現場上海市社聯主席王戰指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曆程的接力之年,「十四五」規劃將以「雙循環」戰略落實高質量發展五大發展新理念,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進程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時間節點。我們明年還迎來建黨100周年這一具有重要的裡程碑意義的一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打下了堅實基礎,又積累了重要經驗。

據悉,本次學術活動的主題為決勝全面小康與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50餘家學會等單位將以跨學會活動的形式圍繞主題,開展27場高質量的學術研討,總結歷史經驗,共劃美好未來。

諸大建在隨後舉行的會長論壇上,同濟大學特聘教授、上海可持續發展研究會會長諸大建以「2020-2035:中國綠色發展的四個關鍵問題」為題,聚焦實現高質量發展相關問題。

在諸大建看來,中國內循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與資源環境消耗努力進行脫鉤,這與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和氣候安全密切相關。

在傳統發展模式下,包括GDP增長、城市擴張、生活質量提高、教育發展等內容的人類發展線,與其所消耗的資源、排放的汙染和生態影響,實際上是一種正相關的並軌模式。

「不管我們在理論上講了多少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實際上過去四十年來兩根線(發展線和生態線)是並鉤的。」舉例來說,實現10%的發展收益,往往要消耗7%,甚至15%的生態成本,彈性係數大概在1:1。

「要把這兩根線脫鉤,上面的發展線與資源環境消耗脫鉤,我們的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就實現了。」要實現這個脫鉤,需要找準時間拐點,在諸大建看來,按照數據來說,就是2035年。為此,諸大建從四個方面給出了分析建議。

10億人進城,還要消耗多少土地?

第一個脫鉤就是城市發展與土地消耗脫鉤,從增量擴張到存量優化。到2035年,中國城市化率將達到70%,也就是基本實現10億人口進城。

中國新一輪城鎮化,需要消化已經轉換用途的土地來實現有限的數量擴張。正是基於這種思路,上海2035城市規劃才定下了建設用地總量零增長的目標,而北京的目標是負增長。

中國城市化的特色是大中小抱團的城市集群,諸大建認為應該在這個方向上做大,到2035要形成一個東西南北中呈鑽石形態分布的五大城市群,即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區,以及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遊城市群。

「如果每個城市群都能吸納1到1.5億人口,那就將近六七億甚至更多,實現用較少的土地空間、耕地佔用,吸納有生活質量的人口。最典型就是長三角,佔地最少,但是GDP、人類發展指數是最高的,這就是我們高質量發展的城市模式。」

諸大建認為,世界是平的,城市是尖的,城市發展絕對是不平衡的。「我們講公共服務均等化絕對不是空間的均衡發展,如果各個地方都要空間平衡,這個跟我們的公共服務社會發展的福祉是顛倒的,要承認空間是不平衡發展的。」

在這種城市發展模式下,以上海來說,還要守住農業用地和生態空間兩塊土地。在諸大建看來,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糧食安全。「上海這樣的城市也必須要保有基本的耕地,新冠疫情提示我們這一點尤為重要。」

過去四十年來兩根線(發展線和生態線)是並鉤的,綠色發展就是要實現兩根線的脫鉤低碳就是發展新能源嗎?

第二個問題是能源要跟二氧化碳脫鉤,這是氣候安全。諸大建指出,目前學術界和社會仍有誤區,以為低碳就是發展新能源,「但是我今天告訴大家,2035以前靠新能源實現不了低碳。」

新能源確實很重要,但是長遠期。中國目前是世界上發展新能源最快的國家之一,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在2035年以前,中國的現代化依然會主要依靠老能源。因此,中國的綠色創新要一邊做新能源替代,一邊提高老能源的效率問題。諸大建的建議是,當前要做的是汽車由大排量向小排量轉化,新能源汽車是之後的事情。

垃圾分類無法減少垃圾增長,為什麼還要分?

第三個問題是垃圾脫鉤,從線性經濟到循環經濟。在這方面,諸大建的第一個判斷是中國的消費垃圾只有繼續增加而不會減少。

目前來說,垃圾處理方式以填埋為主,這佔用了大量土地,未來的目標是由填埋轉為焚燒為主,而這正是垃圾分類在當下的主要目的。

更進一步,在未來,是要實現從末端治理向循環經濟的轉變。因為無論是填埋還是焚燒,都是先不管不顧地生產,然後再去分類處理的末端治理模式。在諸大建看來,垃圾革命總的思路是要從一開始的源頭生產到末端處理形成了一個閉環的循環經濟模式,其目標就是儘可能在生產環節減少垃圾產生的可能,而不是生產後再去處理。

垃圾革命總的思路是要從一開始的源頭生產到末端處理形成了一個閉環的循環經濟模式比如洗衣機廠商生產了洗衣機,但是並不是賣給消費者產品,而是提供洗衣的功能,「機器你拿去用,產權還是廠商的。」在這種模式下,就促使廠商不再期待消費者淘汰替換產品,而是期待一臺機器的使用率,「它有動力把這個產品做得更耐用,儘可能延長一臺機器的收益。無形中垃圾就減少了。」在諸大建看來,綠水青山等於金山銀山,說的絕不是一邊搞綠水青山,一邊搞金山銀山,「這兩個事情變成同一回事情那才是真正的綠色發展。」

共享汽車普及後,你還會買車嗎?

最後是交通脫鉤,從擁有汽車到共享出行。

諸大建注意到新冠疫情以來,小汽車的銷售出現了一些「反撲」跡象,「汽車公司拼命宣傳開小車是抗疫的。」

我國發達城市(如上海、北京)的千人汽車保有量為200輛左右,而發達國家的小汽車保有量已經穩定在千人500輛左右。但是,發達國家的旅行裡程數一直在增加,這說明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汽車增量與旅行裡程的脫鉤。目前我國還處於汽車保有量的增長階段,不能完全複製發達國家的現有方式,而是需要依靠循環經濟和共享經濟,來達到發達國家的綠色模式。

諸大建認為,當主流的綠色系統達到80%的比例,計程車、私人汽車佔20%,這樣一個系統到2035年如果建成了,綠色城市交通就成功了「不求擁有但求使用。」在城市交通中,服務量周轉的比例越高,交通設施的存量效率就越高。假如一個人擁有一輛汽車,但實際上一天可能只用一兩小時,其他時間都是閒置的。那麼是否可以每人使用汽車一小時,其餘時間共享,這就能減少汽車數量,這是「共享」帶來的機會,不求基礎設施在量上擴張,但求出行的服務量擴張,讓公共運輸替代汽車出行,共享汽車替代私人汽車。

另外,共享出行的系統整合也是實現交通脫鉤的關鍵,包括交通工具整合和城市交通空間整合。目前,公共汽車、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出行方式互不相干,應將其進行梳理整合,將共享出行納入公交都市戰略,進而規劃城市的交通空間,從而實現後汽車時代的城市交通轉型。

「當主流的綠色系統達到80%的比例,計程車、私人汽車佔20%,這樣一個系統到2035年如果建成了,綠色城市交通就成功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文章轉載 ② | 2019年中國綠色食品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活動
    《2019中國綠色食品發展報告》第一篇  綜述03 重大活動2019年「春風萬裡 綠食有你——綠色食品宣傳月」活動啟動儀式在陝西省西安大雁塔開元廣場舉行。本次活動由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支持,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和陝西省農業農村廳共同主辦。
  • 中國建投旗下建投華文、人民日報社企業監管部合作發布 《中國傳媒...
    此次發布會主題為「聚焦傳媒發展,投資共創價值」,邀請了眾多專家學者和行業從業人員,通過研判當前中國傳媒產業的現狀與特點,分析未來發展趨勢和投資熱點,為新時代的中國傳媒投資發展提供新洞察、新觀點和新理論。人民日報社企業監管部主任餘繼軍出席了本次活動並致辭。
  • 可持續發展成效獲人民網點讚 禹洲集團榮獲「綠色發展獎」
    此次活動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網》主辦,是行業內具有權威影響力和風向標意義。此次榮獲人民網「綠色發展獎」,也正是禹洲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成效的有力詮釋。  高質量踐行綠色可持續發展  一直以來,禹洲都高度重視綠色可持續發展。2018年,禹洲成立可持續發展專項工作小組;2020年11月,禹洲升級可持續發展管治架構,正式設立獨立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
  • 諸大建:校區合作促進「知識楊浦」到「智慧楊浦」
    我參加了5月19日同濟-楊浦智慧城市和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版本升級的研討會。與十多年前提出環同濟知識經濟圈概念相銜接,感覺這次的思想碰撞又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同濟與楊浦的校區合作有點與眾不同:人家是要我做,我們是我要做;人家是拉郎配,我們是情投意合;人家是做從1到100的事情,我們要做從0到1的事情。
  •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安徽電力建設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以綠色發展理念...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安徽電力建設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以綠色發展理念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安徽電力建設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能建安徽電建二公司)先後建成安徽淮南田家庵電廠6MW機組、安徽淮南平圩電廠600MW機組、上海外高橋電廠二期900MW機組、銅陵電廠安徽第一臺1000MW機組、安徽淮南平圩電廠三期「三百」工程的1000MW機組以及正在建設的安徽淮北平山電廠二期1350MW機組、還先後建成實驗快堆北京房山實驗快堆、廣西防城港1080MW核電站,並中標防城港核電站二期「華龍一號」1000MW核電工程、參與建設了1000KV同塔雙迴路淮南到上海特高壓輸電線路
  • BMW卓越城市|諸大建:城市韌性的空間、社區與生態
    歡迎大家來到2020BMW卓越城市講堂,我是同濟大學諸大建教授。今天我想跟大家講的話題叫做城市韌性。大家知道,我們平時把新冠疫情叫做黑天鵝事件,或灰犀牛事件,它給城市發展帶來意想不到的衝擊。這個衝擊,對城市新生意味著什麼呢?我準備圍繞這個重點,給大家講三個東西。
  • 鹽城:向海發展 綠色轉型
    這裡——是中國沿海最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基地海上風電已建容量、在建容量均位居全國第一被譽為「海上三峽」鹽城是中國沿海最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基地,海上風電已建容量、在建容量均位居全國第一,被譽為「海上三峽」鹽城綜合客運樞紐128個以烈士命名的鎮村如群星般散落在鹽阜大地成為鹽阜大地上珍貴的文化標識紅色印記
  • 上海綠色交通現狀,戳這裡!最新上海綠色交通發展年度報告出爐
    最新出爐的《上海綠色交通發展年度報告(2017版)》顯示,2017年,全市交通運輸行業能耗2611.7萬噸標準煤,同比增長約209.7萬噸,增幅較2016年有所下降。根據中國船級社上海分社相關研究數據顯示,相關港區PM2.5、SO2、NOX濃度分別較實施前下降21%、22%和9%。
  • 節能環保產業與綠色金融協同發展公益服務啟動活動
    7月3日,國家節能中心、中國節能協會節能環保金融聯盟共同舉辦全國節能宣傳周特別策劃活動「節能環保產業與綠色金融協同發展公益服務啟動活動」。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副司長趙鵬高就《綠色產業發展機遇及「十四五」展望》發表主旨報告,他表示,「十四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也是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徵程的重要機遇期。
  •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部綠色發展研究院成立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部綠色發展研究院成立 2020-12-21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船級社幫扶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綜述
    上海「技術幫扶」,浙江「分類施策、精準幫扶,助力轉型升級」,武漢「四精四幫」,江蘇「助力小微、強化服務、提升質量」……「一分社一特點」是中國船級社(CCS)在今年開展小微企業和鄉鎮企業幫扶工作中,各分社根據轄區企業情況,因地制宜確立總結的幫扶措施。
  • ...綠色城鄉建設推動建築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論壇在上海建築科技...
    2020年12月27日,以「大力推進綠色城鄉建設,促進建築科技創新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綠色城鄉建設推動建築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論壇」在寶山區楊行鎮友誼西路101號上海建築科技產業園隆重舉行。論壇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主辦,上海建築科技產業園、寶山區建築學會承辦。
  • 綠色周報: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成立,中鐵四局噪聲致魚死共賠361.16萬元
    通常臭氧超標時段一般集中在午後氣溫較高、陽光較強的時段,在此期間大家儘量減少外出及室外活動。6月全國「12369」環保舉報大氣汙染問題最突出近日,生態環境部通報6月全國「12369」環保舉報辦理情況。汛期期間,江西省生態環境系統加強生態環境重點環節隱患排查治理,結合正在開展的全省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大排查和環保專項行動問題整治,針對汛期防控特點,精心準備對策,著重對尾礦庫、危險廢物堆存場所、化學品倉儲、油氣輸送管線、汙水處理廠應急設施等重點部位、關鍵環節開展檢查和治理,強化保障措施,提高防控能力,確保汛期全省生態環境安全。
  • 補充負氧離子很重要是「綠色」降脂四個關鍵
    但說到減脂,有許多「綠色」方法和藥物一樣有效。醫學博士Manny Alvaneze提出了「減少綠色脂肪的四個要點」,如補充負氧離子,以維持人體健康。1.吃對食物是根本。現在我們已經清楚地知道,正確的飲食有益於降脂。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肥魚、魚油、堅果、大蒜、大豆及各種果蔬和豆類,以及全穀食物等,都對血脂的降低有很大作用。還有研究發現,蘋果也是降脂的首選食物之一。
  • 上海科技興農的成果助力中國農業綠色發展
    與其他比賽不同的是,中國創新挑戰賽旨在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以「揭榜比拼」的方式評選。來自不同行業的企業或機構發布需求,由擁有技術的團隊應戰。經過數月實踐和評選,在最終公布的Top10解決方案中,來自上海的解決方案共有7個,其中2個為涉農項目。上海還獲得生態農業專場最佳服務機構獎。
  • 綠色新動能 創新促發展——第十三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12月18-21...
    以食為媒同迎盛會,精心籌備完美呈現本屆綠博會為期四天,以「綠色新動能、創新促發展」為主題,共設置展覽面積4萬平方米,展位數近2000個,參展商2000餘家。另外,綠博會還將同期召開中國綠色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綠色食品流通創新論壇、綠色產品產銷對接會等專題會議,邀請綠色產業有關專家和企業,就綠色食品產業、可持續發展等主題做主旨演講,共同促進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
  • 葉青:推動中國綠色建築規模化發展
    1993年從浙江大學研究生畢業後,葉青就來到深圳建築科學研究所(建科院前身)工作,「27年的參與和見證,領導、同事、家人的全力支持,讓我收穫了職場的成長、家庭的和諧。」 在同一個單位一幹就是27年,葉青初心不變,逐漸成長為專家型的綠色科技創新引領者和企業家,引領深圳始終站在國內外綠色建築和生態城市發展前沿。
  • 活動回顧|B4B大數據應用挑戰賽上海特訓周
    2020 在 1月 11 - 14日舉行「上海特訓周」考察團活動已順利舉行。12隊來自全國各地的B4B挑戰賽決賽團隊分別在線下和線上連線形式匯聚在上海進行考察和培訓。在四天的考察團中,B4B獲得各大合作夥伴和支持機構的支持,邀請了28位嘉賓講師為B4B決賽團隊分享介紹,講師們分別來自數據科技、地產物管、創投孵化、商會部委等領域的專家高管。另外B4B考察團分別到訪市北高新聚能灣園區、上海數據交易中心和上實龍創參觀考察。
  • 綠色施工 國企擔當 陝建機施集團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經濟周刊一經濟網訊  12月11日,主題為「綠色建築 人人有責」的2020中國西部國際綠色建築產業博覽會在西安隆重舉行。作為建築行業的標杆企業,陝建機施集團在此次博覽會上一經亮相,就吸引了業內專家及各參展商的濃厚興趣。
  • 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年成就 展望中國與世界發展願景 中國日報社第五...
    (中國日報記者 鄒紅 攝)中國日報倫敦9月13日電 為紀念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日報社以「改革開放再出發:中國與世界新願景」為主題,於9月13日在英國倫敦喬治街1號舉行了第五期「新時代大講堂」。「在我們慶祝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中國日報社『新時代大講堂』的活動來得正是時候。它給了我們一個絕佳的機會來談論今天的主題——『改革開放再出發:中國與世界新願景』」。他表示,中國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將為世界發展帶來三大新機遇:中國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的增長引擎,中國為世界經濟的發展提供巨大的市場,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將促進世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