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修」讓三亞河水變清,城市景觀更美。蒙明珠 攝
三亞河作為三亞的母親河,記錄了三亞城市發展的歷程,承載著三亞人奮力前行的拼搏精神和生生不息的信念。
然而,隨著三亞城市的快速發展,汙水排河等問題開始嚴重影響三亞河生態環境,河水逐漸由清變濁,成為世世代代生活在三亞的人們心中難言的「痛」。
2014年以來,三亞河的生態治理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視。面對三亞河汙染嚴重的生態局面,作為整治排頭兵,市水務局水政監察支隊勇於擔當、敢於挑戰,深入排查汙染源,為三亞河水汙染治理探路。作為市水政監察支隊的支隊長,陳永忠一刻也不敢懈怠,或頂著烈日、或冒著大雨、或趟過臭水溝、或穿過齊腰的灌木叢……時刻走在排查與督查汙染源的路上。
在市水務局一樓,水政監察支隊的辦公室,工作日裡鮮少見到工作人員都在辦公室坐著。水政監察支隊總共有7個人,除去辦公室日常工作的3人外,其餘4人每天工作的地點都不一樣,或是街頭巷尾、田間地頭,抑或是偏僻河灘、垃圾堆放區域。
「從2014年開始,我們就已經開展了一系列汙水排查行動。隨著三亞成為『雙修』試點城市以來,市委、市政府大力整治三亞河汙染,我們已排查出汙水排河、侵佔河道、河道垃圾、船舶排汙、面源汙染等5類399處水汙染問題點。」陳永忠一邊走一邊介紹著水政監察的工作情況。
△陳永忠(左二)和同事一起探討汙水口治理方案。
找準汙染三亞河的癥結所在,為下一步全市針對性的治汙工作打下紮實的基礎,水政監察支隊的工作顯得格外的重要。「三亞河水汙染問題找準了,就要『對症下藥』,制定治理汙染問題的對策。為治理這些問題,我起草了《三亞河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和《三亞河水汙染治理行動方案》,並由市政府下發各單位執行。」在《三亞河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和《三亞河水汙染治理行動方案》中,明確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措施保障」的治理體系,倒排整治任務時間表,分步實施,提出用三年時間將三亞河打造成為『水清、岸綠、精美』的生態之河的目標。
根據市政府的安排,為督促加快推進三亞河治汙工作,水政監察支隊的工作人員每天頂著烈日走街串巷,攀爬陡峭山坡,穿越茂密的灌木叢,躺過泥濘的河灘,日均巡查30公裡,排查片區15處,並利用船隻巡查三亞河水面,深入查找隱藏在背後的汙染源,為各部門針對性治理三亞河水汙染提供第一手詳實的決策依據,同時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督促整改落實。
日前一場秋雨導致三亞河上遊蓄水量明顯增加,同心家園6期至火車站段的河水洶湧,周邊的蔬菜大棚內也積滿了水。接到同事電話,正在辦公室忙碌的陳永忠立馬驅車趕往同心家園6期,察看河流汙染情況。沿途,陳永忠帶隊順著平常幾個重要的河流排水口逐一排查,走上河堤大壩,來到排水口,細心察看雨水上漲後的影響,見無大礙,才安心離開。
「在師部農場路的一個石材加工廠處,我們的工作人員發現有汙水流出,我們現在就過去看看是什麼情況。」陳永忠在車上不時與同事討論之前查過的幾處汙水口的情況,一邊了解著新發現的汙染源。車開到村裡,有路的地方還算輕鬆,臨近汙水河段,工作人員只能下車,順著汙水的流向,一直沿著曲折的河道「逆行」。
荒廢的田地裡,茅草等草植已經過人高,陳永忠個頭不算太高,但一直走在隊伍的最前面。鄉村小路泥濘不堪,沿路的農家圈養了許多家禽家畜,一場暴雨,生活垃圾「順勢」全都流向坡下的暗溪裡。陳永忠一邊走,一邊不時分析這汙水的來源。
走到一家農戶門前,這暗溪終於顯現了它的「廬山真面目」。昨夜暴雨衝刷的痕跡在溪上一覽無餘,塑膠袋、玻璃瓶等生活垃圾還沒來得及跟雨水一起流向下遊,就被這攔腰擋在溪中間的枯木給狠狠擋住。陳永忠看到此情景,迅速走到農舍旁邊,顧不及路上的雨水溝,一身整潔的工作裝和新鞋就在草叢和泥水溝裡穿梭,「前面堵住了,我們趕緊繞過這個坡去看看。」
繞過村莊,在建築垃圾堆的另一側,發現了汙水的根源所在。一根直徑約一米的管道對著暗流排放著上遊居民的生活汙水以及周邊工廠的工業汙水,前一日較大雨水導致汙水排放量增大,影響了主要河流的水質環境。「我們計劃要在此處建設一個移動式汙水處理站,目前我們還要經過仔細勘察形成總結,才能實施。」指著汙水口的方向,陳永忠講解到。
經過一年多的整治,三亞河綜合整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三亞河水逐漸變清,飛來的白鷺怡然自得,一條清水長流、岸綠景美的新三亞河展現在大家面前。
來源:三亞日報(記者 鄧銘瑤 見習記者 曹 陽)
編輯:賈遠平
每天給你呈現一個新鮮的三亞
三亞日報
微信號:syrbgf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