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時節,畫家告訴你為什麼我們要紀念屈原?

2021-01-09 手機光明網

  傅抱石《屈原漁父圖》

  公元278年的今天,被驅逐出國境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得知國家滅亡之後,萬念俱灰,行至汨羅江畔,遙望祖國邊境的同時,也有了輕生的念頭。

  這時,一位漁父見了他,並問道:「你不就是那位三閭大夫麼?怎麼竟成了這般模樣?」

  屈原道:「普天下都混濁,只有我還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漁父道:「我聽說聖人能夠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既然舉世混濁,為何不隨波逐流?既然眾人皆醉,何不自己也人醉我也醉的哺糟啜醨,為何握著美玉而不丟,導致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道:「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汙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於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

  漁父微微一笑,拍打著船槳離去,不再與屈原說什麼了。

  隨著漁夫的遠去,絕望的屈原抱著石頭投江而死。

  這段載於《史記屈原列傳》中的對話,展示了中國人兩種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價值觀!一個主張以死殉道,呼喚人們的覺醒;一個主張自然逍遙,浪跡江湖遊戲人間。

  這兩種價值觀誰對誰錯?還是都錯,或者都對?是該弘揚誰呢?還是都該或者都不該弘揚?

  於個人而言,漁夫的無疑可以讓生活更加幸福;但於國家而言,屈原的選擇則可以讓民族之魂永駐。

  所以,在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到汨羅江邊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百姓們紛紛拿出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以免魚龍蝦蟹啃咬屈大夫的身體。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裡,以藥暈蛟龍水獸。故此,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宋元:屈原是文人畫家政治理念的再現

  作為古代文人崇高的精神偶像,屈原也漸漸成為藝術家描摹的典範。自古至今,不少畫家都畫過屈原像,據統計,自南北朝到清代,以屈原為題材的畫作有48種404圖,其中屈原像有18種18圖,現僅存9種9圖。

  根據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畫家繪製過屈原像,但留存至今最早的是疑似出自宋人之手的《歷代帝王名臣像》,圖中屈原面帶微笑,既不嚴肅,也不憤懣,頗具平民之風,與後世我們所看到的畫像差異非常大。

  屈原像(宋?)《歷代帝王名臣像》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屈原像多以宋代李公麟《九歌圖》中的屈原為範本,作為首創屈原經典圖式的畫家,他的《九歌圖》一直是屈原題材的典範,元、明、清、現代的諸多畫家在繪製屈原像時多有參考,例如元代畫家趙孟頫、張渥,現代畫家張大千等。雖然現存的李公麟《九歌圖》中沒有屈原像,但我們能從後人的摹本中一窺其風貌。

  元代畫家趙孟頫和張渥都曾創作過《臨李公麟九歌圖》,他們筆下的屈原初看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身著長袍,蓄髮長髯的長者形象,但他們的表情卻迥然不同。趙孟頫筆下的屈原神態平和安詳,模樣忠厚,古意有餘而憂思不足。張渥筆下的屈原則面容悽苦憂慮卻不失堅定之色,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士子形象。

  楚屈原像 (元)趙孟頫 《臨李公麟九歌圖》冊頁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差異,與他們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趙孟頫一生官運亨通,功成名遂,創作於晚年的《臨李公麟九歌圖》更多的是他政治人生的體現。與趙孟頫受統治者重用的經歷相反,張渥雖多才多藝,但屢試不第,遂絕於仕途之心寄情詩畫,以白描人物著稱於世。

  楚屈原像 (元)張渥《臨李公麟九歌圖》1346年吉林省博物館

  他的《臨李公麟九歌圖》卷首為屈原像,後根據《九歌》內容依次繪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場面共計20人。其中東皇太一是一派帝王景象,雲中君象徵忠君之臣,湘君、湘夫人有天朝王后之端莊,大司命、少司命似朝中文官,東君似武將,河伯掌管水世界,山鬼俯瞰山乾坤,最後的國殤表現的是普通的士兵……這分明是屈原政治理想的展現:君明臣忠,女儀天下,將士效國,野獸馴化,職責分明,井然有序,民心所向,萬物臣服。這不僅是愛國詩人屈原的政治抱負,也是封建社會禮制下文人畫家們的政治理念。

  明清:屈原更加「世俗化」

  明代是屈原畫像創作的高峰,吳偉、鄭思肖、文徵明等都創作過屈原肖像,此外,書籍、印刷品、紡織品上也出現了對屈原的描繪。

  其中陳洪綬創作的《屈子行吟圖》,繼李公麟《九歌圖》之後,成為另一個屈原題材的典範。1616年,時年19歲的陳洪綬到姻親來鳳季家學習《楚辭》,隨後花了兩天的時間創作了《九歌圖》組畫,而《屈子行吟圖》是這組組畫的最後一幅。22年後,來鳳季《楚辭述注》刊行,就將陳洪綬的這組《九歌圖》作為插圖一起出版,並流傳至今。

  明末,陳洪綬《屈子行吟圖》,1616年,上海圖書館等藏

  《屈子行吟圖》中,屈原面部憔悴,身體羸弱,然而神情剛毅、步履堅定,挾長劍帶危冠著寬衣沿河岸喁喁獨行,沉浸在內心的孤獨和痛苦之中。這樣的描繪符合《漁父》「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描述。這一屈原像,也被大家奉為經典,後人大多通過這幅畫,來想像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雖然陳洪綬的繪畫一貫主張以古人為師,他也的確表現了一位充滿憂患意識的愛國士大夫形象,但《屈子行吟圖》與之前的屈原像相比,人物更加「世俗化」,這顯然受到當時民間版畫、年畫的影響。

  明末清初畫家蕭雲從的系列版畫《離騷圖》,其第一幅《三閭大夫卜居漁父圖》描繪了屈原見鄭詹尹和漁父的情景。圖中屈原面目蒼老,垂須髯髯,戴高冠,配長鋏,闊袖長衣,雙手持拭巾,面左而立,作詢問狀。漁夫慈眉善目,與鄭詹尹並立,面右對屈原。

  作為明末清初著名畫家,蕭雲從作為明代遺民,面對江山易主,國不復存的現實,深感悲痛和憤懣,因此才創作《離騷圖》,借屈原抒懷,以勸後世。

  現代:以屈原像表達愛國之情

  傅抱石:借屈原喚起國民的戰鬥精神

  現代畫家中,對屈原題材最為熱衷的當屬傅抱石,據統計,傅抱石至少創作了七幅《屈原像》,南京博物院藏有兩幅作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屈原像》;傅家也曾藏有一幅1953所作的《屈原行吟圖》;50年代的另一作品則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另3件為私人收藏。

  傅抱石 《屈子行吟圖》 1930年

  傅抱石《屈子行吟圖》1944年,鏡心,設色紙本,84x113cm

  這些作品儘管每件的風格都有所不同,但皆以屈原《楚辭·漁父》的前五句詩文為刻劃基礎:「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這也是屈原投江前的狀態。對於其形象的塑造,傅抱石主要參考郭沫若的考證:「在一般人的腦海中,覺得屈原很年輕,其實他的年齡並不年輕,而是因為他的精神年輕。我們斷定他的年齡六十二歲並不過份……他的死因,並不是像一般輕薄者的懷才不遇,而是憂世憤俗,不忍看到祖國淪亡,人民流離無告。」

  1942年,正值日本侵華的黑暗時期,很多知識分子將屈原作為愛國主義的象徵。郭沫若在重慶撰寫了五幕劇《屈原》,與他同住金剛坡下的傅抱石很認同郭沫若的觀點,並以此創作了一系列屈原像,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並希望藉此喚起國民的戰鬥精神。

  張大千:屈原是一個莊嚴的儒學者

  張大千 1939年作 九歌屈原 鏡心 92×40cm

  同樣以屈原表達愛國情懷的還有畫家張大千,1939年冬,張大千看到了趙孟頫的白描《九歌圖》,並在此基礎上創作了《九歌屈原》,畫中屈原身著長袍,蓄髮長髯,立於澤畔,初看似乎是一個安逸而莊嚴的儒學者,只有眉宇間的憂鬱可以體會其「行吟澤畔」的心境。

  朱乃正:屈原的魂,是永世不滅的希望

  與傅抱石不同,朱乃正並沒有表現 「屈原既放、行吟澤畔」的代表性場景,而是描繪了屈原之魂從汨羅江中騰空而起的瞬間,「如果簡單地畫張屈原的肖像,再現當時楚國人穿什麼衣服或什麼鞋子就顯得笨了,『魂』可以比較自由地體現一個精神上的形象。」 對於自己的屈原形象,朱乃正說到。

  朱乃正《國魂——屈原頌》190×190cm 1984年 布面油畫

  1984年,朱乃正選擇屈原這個崇高且帶有悲劇色彩的人物作為國魂的代表,創作了《國魂——屈原頌》,將自己的人生經歷與民族命運相聯繫,通過作品強調「我們後人感懷憑弔的,是屈原的魂,魂非渺跡,而是永世不滅的希望。」

[責任編輯:龐聰]

相關焦點

  • 端午節一開始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那些鮮為人知的冷知識
    端午節一開始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真的是為了紀念屈原嗎?又為什麼要賽龍舟?這些真的跟屈原有關係嗎?答案是,NO!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端午節與屈原之間的誤會。想要理清這之間的誤會,我們得先知道,到底是先有的屈原還是先有的端午節。我們都知道,屈原是我國戰國末期偉大的愛國詩人。那麼,端午節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據考證,端午節最早是祭祀的節日。
  • 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時間:2020-06-25 10:1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真的是因為紀念屈原嗎?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你了解多少? 端午節到了,在此先祝大家端午安康。
  • 一文讀懂,中國人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端午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自盡,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此後,中國的歷代讀書人在端午節當天必以吟詠誦讀《楚辭》來紀念屈原,承續愛國精神,抒發高潔情懷!
  • 今日端午:你知道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嗎?
    在陰陽觀念的影響下,端午是陽極陰起的時刻,是地與天、陰與陽、汙與淨、死與生力量交織、抗衡、變動的時節。隨時而動,是人生在世的重要感受,世代相傳的習俗中積累起較多的生活經驗和應對智慧。
  •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紀念屈原只是附加理由,吃貨起了主導作用
    青團,是清明時節最具代表的食物,綠油油的外觀就顯得特別討喜。端午,必須要吃的就是粽子,雖然不同地區的粽子製作方式有所不同,口味也有差異,但是其基本的寓意還是一樣的。中秋,和月亮一樣圓圓的月餅最受人喜愛,這是除春節之外,另外一個期盼家人團圓的日子。
  • 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為什麼要吃粽子
    每年的五月初五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這一天,人們不僅會吃美味的粽子,而且會在江面上舉辦精彩的划龍舟比賽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戰國時期,其中有個叫楚國的國家,有一個忠心耿耿的大臣,他的名字叫屈原,屈原不僅聰明能幹,而且十分熱愛自己的祖國,出國的人民也很愛戴他,尊重他。
  •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只是為了紀念屈原?其實在他去世之前就存在
    臨近端午,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是由一些典故而來,當然端午節的由來最廣泛的一種說法就是為了紀念屈原,與端午有關的一些活動賽龍舟、吃粽子也都是因為這樣。但是我們一直以來的想法就是對的嗎,其實早在屈原投江去世之前就已經有了端午節的存在,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唐宋元明清,五首紀念屈原的端午詩:這世上,總會有人懂你的苦
    屈原,又叫屈子,楚國貴族之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因先秦男子以氏為稱,所以不叫羋原,而叫屈原。如果你姓羋,那麼恭喜你,你可能和屈原同宗。屈原這個人很有趣,也許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名字感覺不太滿意,所以後來他又給自己起名叫正則,字靈均。
  • 一起過端午,紀念屈原,吃粽子,賽龍舟,讀讀詩歌,送祝福給你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有人說,管他什麼節日,反正放假就對了。可以玩一天,休息一天。端午節由來: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的傳統風俗:主要有賽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習俗。一般的家庭就只是吃粽子,有一些地方還舉辦賽龍舟,很多人還是很熱愛。
  • 為什麼要懷念屈原和黃家駒?
    端午節又稱為龍舟節,為中國古代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其餘三大傳統節日為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相傳端午節,為紀念屈原所設立的節日。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詩人,思想家,政治家。屈原的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天問》。
  • 端午時節閒話端午
    後來又因為五日是午月(五月)的第一個午日,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按照星象來說,這一天東方蒼龍七星升到正南,古人認為這一天是龍飛天的日子,應了《易經》中「飛龍在天」的卦象,是為大吉昌。吳越先民以「龍」為圖騰,所以在這一天舉行盛大的圖騰祭祀,這就是端午節「賽龍舟」、「拜神」等各種慶典活動的由來。
  • 端午節至,你知道為什麼要端午節賽龍舟嗎?「皇家」又是如何過端午呢?
    端午時節,看一場龍舟展演是不可錯過的活動。端午節與龍舟有關的習俗,你了解多少呢?龍舟展演(圖片來源:資料圖)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早在戰國時代,「龍舟競渡」就已經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賽龍舟的起源除了紀念屈原之外,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區,賽龍舟還被賦予不同的寓意,如江浙一帶一直傳說吃粽子、划龍舟是為了紀念伍子胥。「皇家」如何過端午?端午節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清廷十分重視。端午節當日,通常會舉辦應節宴、應節戲及福海龍舟競渡等系列酬節活動。
  • 端午節並非是紀念屈原的
    不過作為北方人的我,只是吃粽子,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和傳說,大家比較認可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所設立的節日。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著名愛國詩人,浪漫主義詩篇的奠基者。公元前278年,由於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屈原在極度絕望,悲傷,憤恨的情況下投江自殺,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5月5日,後人為了紀念投江的愛國詩人屈原,設立了端午節。但是關於端午節是不是因為紀念屈原而設立,後人也一直爭論不休。
  • 端午節吃粽子到底跟屈原有沒有關係?古人過節為什麼總得吃點啥?
    說起吃粽子,我們就會想到屈原,兩千多年前偉大的詩人不僅給我們留下了三天假期,還有粽子這樣的美食。那麼粽子真是為了紀念屈原發明的嗎?端午節吃粽子到底和屈原什麼關係呢?我們春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為什麼中國古人遇到節日總要吃點什麼呢?粽子的起源已經不可考,但是一定出現的非常早,甚至有學者認為炊具出現之前粽子這種形態就出現了。
  • 大家還記得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端午節的由來嗎
    大家還記得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端午節的由來嗎時間:2020-06-25 08:0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大家還記得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端午節的由來嗎 在端午節的那天各地都有吃粽子的習俗,那麼關於端午節的習俗你知道多少呢?
  • 【端午節作文】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
    每年是端午節,大家都要吃粽子,但大家知道我們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嗎?請大家慢慢聽我說。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他提倡要團結其他國家,來抵抗野心很大的秦國,但是偏偏楚懷王聽信了小人的壞話,不肯聽從屈原的勸告,結果被騙到秦國,關了起來,最後並死在秦國。
  • 端午節的由來: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多種鮮為人知的傳說
    今天是端午節,在這裡祝大家端午節安康!我們一般說節日祝福的話:節日快樂!為什麼不說端午節快樂?這源於端午節特殊來歷,你知道嗎?端午節的由來聞一多先生曾專門研究過端午的起源,他認為端午的根源不在屈原,不在其它,而在龍。他的書籍《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專門闡述了這個觀點,他由古時吳越地區的部落都在五月初五這一天祭祀龍的圖騰這一點出發,發現端午的習俗、文獻典故等都與龍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 「閱讀隨筆」端午節-粽子-屈原
    2005年,韓國「端午節」申遺成功的事情,國內鬧的沸沸揚揚。當時我在想,端午節不是紀念屈原的嗎?屈原啥時候成韓國人了。2009年中國的端午節也申遺成功,後來就也沒有深入思考探究此事。最近看《歷史很有趣》,其中一節講《屈原抱石投江》,來搜索端午節背後的事情,才發現對端午節,以及當年中韓「端午節申遺」之事有很多誤解。說到端午節,你可能首先想到的不是祭祀,而是屈原。端午節不就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嗎?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怎麼還和祭祀有關。我之前也這樣的偏差認識,這端午節為何要賽龍舟,和屈原有什麼關係。
  • 關於端午節屈原的悲劇故事,你會說給孩子聽嗎?讀完你將茅塞頓開
    如果非要讀睡前故事的話,關於屈原的故事你願意告訴孩子嗎?現已是端午前夕了,端午的水已經流進河裡,市面上粽子層出不窮,今年的粽子來得早了一些,而今年的端午也將因為閏年會晚到一個月。今天買了粽子,吃粽子的時候,我會選擇不告訴孩子屈原的故事。因為:屈原跳河自盡的原因主要是國家滅亡,君主無能,聽信奸佞小人的讒言,報國無門,失望中就選擇了跳河自殺,使得後世敬仰,是可歌可泣的悲劇。
  • 端午節:古老而又神秘,不單單只是為了紀念屈原,還有別人
    我期待你的每一次消息。端午節,本名端午節,又叫端陽節、端五節等等名字,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非常流行的節日,在古代,這個節日就十分隆重,甚至差不多和春節一樣受到廣泛的重視 。古時的人們認為「端」是事物的邊緣,有開端的意思,端午節距今可能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