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沙雪良 羅曉靜)「人在外遇到困難是難免的,本店免費提供晚餐,不求回報,只希望在你有能力的時候再去幫助他人。提示:只要告訴店員要套餐A,找地方吃,吃完直接走就行。」
日前,北京一家餐館貼在門口的通告在網上引發關注,有網友稱這是冬日裡的溫暖,也有人擔心店主被吃窮。
今天(12月7日),記者探訪了位於北京市朝陽區霄雲路的這家餐廳。店主於先生說,告示貼出去兩個月了,只送出去一份。「真的很困難、很需要幫助的人,其實也不是那麼多,有的可能也不好意思。」
該店門口的告示。新京報記者羅曉靜攝
網友熱議「套餐A」,倆月僅送出一碗
昨天,「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兒」發微博稱:「三元橋附近的一家餐廳,為身處困境的人提供免費晚餐,冬日裡的溫暖。」
配圖是一個貼在玻璃上的告示:「人在外遇到困難是難免的,本店免費提供晚餐,不求回報,只希望在你有能力的時候再去幫助他人。提示:只要告訴店員要套餐A,找地方吃,吃完直接走就行。」
很多網友大加誇讚:「好暖心啊,祝髮財」「尤其最後一段,還考慮到用餐人的體面,太贊了」「想去他家吃頓飯」。還有人建議:「有能力的人可以多買A套餐預留給需要的人。」
不過,也有網友表示擔憂:「看到後我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清潔工、外賣、流浪漢,以及有困難的人,而是大爺大媽」,「我估計堅持不了太久」。
推出「套餐A」的這家德順齋肉餅鋪,位於三元橋附近的霄雲路北側。12月7日上午9點半,氣溫降到零度左右,從對面大廈縫隙間穿過來的陽光,照在窄窄的店鋪門臉上。進入店內,早市已經基本結束。店門口左邊桌上堆著油條,右邊一位食客正在喝豆漿、吃油條。
店員小馬告訴記者,免費晚餐「套餐A」是一份平時售價為22元的牛肉麵。門口的告示已經貼出去兩個月了。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個人來吃過。
一名路人駐足看告示。新京報記者鄭新洽攝
常送流浪老婦包子,環衛工人每天來接熱水
曾接待點「套餐A」顧客的店員小楊告訴記者:「那是個二三十歲的男人,點了『套餐A』後吃完就走了,我們知道他一定是有困難,所以什麼都沒問。」
小楊說,他們老闆樂於幫助他人,在推出「套餐A」之前,就有一位年約六旬的阿姨經常光顧。
「阿姨穿得比較破舊,頭髮也是亂亂的,每天會來接水。我聽經常來吃飯的顧客說,她沒地方住,在附近撿垃圾,所以就會給她一些吃的。她不吃麵,主要是粥和包子。」小楊介紹,這位老人可能擔心自己衣服髒,每次都是打包帶走吃。
小楊說,老人是外地口音,耳朵有點背,「我每次都叫好幾聲阿姨才理我,她跟我們說的最多的話也就是謝謝」。
上午11點時,環衛工人老王走進店裡借用廁所。據老王介紹,他清掃從三環到這家店向東一個紅綠燈的區域,已經幹了10來年,這家店近幾年才開的。「有一次,我在這家餐館門前掃地時,被店員請進屋接水,之後我幾乎每天都來接兩次水,店裡的人對我很好。」
對於店裡推出的「套餐A」,老王表示沒點過,「那都是給有困難的人的,咱不能吃」。
中午12點,店內迎來多位顧客。對於「套餐A」活動,與朋友一起用餐的張小姐說:「很多人都有遇到不願說的困難的時候,就算吃不上免費晚餐,這樣溫暖的文字也是一種力量。」
「套餐A」是一份平時售價為22元的牛肉麵。新京報記者鄭新洽攝
專家:小公益越來越多,值得鼓勵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鄧國勝介紹,「套餐A」這類公益項目目前在國內並不少見,近年來越來越多。個體戶或企業主願意履行社會責任、表達愛心,是好事,應該鼓勵。大家點讚,說明都很認可,覺得他做得好。
為什麼去吃的人實際上很少?鄧國勝說,「我覺得這也很正常。第一可能是知道的人不多;第二,今年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吃不上飯的人越來越少了。而真正吃不飽飯的人,他可能也不知道這個店。」
對於有人質疑,店主是不是在以公益之名打廣告,鄧國勝認為,這個告示主要是表達愛心,不應該去猜測動機。
對話店主:
「真的很困難的人,其實也不是那麼多」
今天,記者電話採訪了店主於先生。他介紹,推出「套餐A」的靈感來源於網絡,深層原因則是他在大學時的經歷,「在我上學、創業的過程中,有很多人幫助我,我就有一個回饋的心思。」於先生還表示,在他開的店裡,每個月最多送出去約10份「套餐A」。
新京報:為什麼要推出「套餐A」?
於先生:這個靈感來源於網絡,深層原因是我在大學時的經歷。
我是山東德州人,2012年,我到雲南上大學。中秋夜逛街,我的錢包和手機都丟了,飢腸轆轆地到一個米線店吃飯,店主沒收錢,還給了我5元車費,我一直都記在心裡。去年,我在網上刷短視頻時看到,有的餐廳推出愛心餐,於是就想在自己的餐廳裡嘗試。
在我上學、創業的過程中,有很多人幫助我,我就有一個回饋的心思。
新京報:需要幫助的人多嗎?
於先生:我們貼告示時沒想那麼多,就是想切實幫助有困難的人。餓了,吃什麼都是香的。
真的很困難、很需要幫助的人,其實也不是那麼多,有的可能也不好意思。以前曾有人來店裡,問有沒有別人吃剩下的東西,不是落難、落魄的人,誰會這樣呢?我們早點賣包子、油條什麼的,成本也不高,就都送給他們吃了。
新京報:哪些是「有困難的人」?
於先生:我覺得是剛進城的、剛開始工作的、剛失業的人,兜裡沒錢,捨不得吃喝。
新京報:免費送面會不會造成經濟負擔?
於先生:北京這家店,我經營了4年多,疫情影響了生意,我也縮小了人員規模,目前有十幾桌,15名店員。
一年半以前,我先在開在武漢的餐廳門口貼出了這樣的告示,但是送出去的面不多,迄今每個月最多只送出去約10碗。一碗售價22元的牛肉麵,成本也沒多高,不會造成經濟負擔。
新京報記者沙雪良羅曉靜
攝影記者鄭新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