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萬物養眾生」,大暑之後,進入一年中最熱的季節,此時當令的一味水果,可以補血生津,榮養頭髮,並且,在三千多年的歷史中,與文人墨客結下不解之緣,留下許多典故與文學作品,這就是荔枝。
我國食用荔枝始於秦漢之前,漢代,南越王趙佗把荔枝獻給漢高祖後,荔枝成為「卓絕類而無儔,超群果而獨貴」的歲貢之物。
據傳,名滿天下的增城掛綠荔枝熟時,增城西園僅存的那棵母樹下,日夜有士兵守護。福建興化的名種「陳紫」,是一陳姓人家獨有,陳家賣荔枝的方法,是把「大門緊閉」,欲買之人將錢扔進牆內,主人隨意摘下荔枝向牆外擲去,購買的人,能得到荔枝就是幸運了,「不敢較其價值之多少。」
楊貴妃喜歡吃荔枝,而勞民傷財被史家詬病的事,更是家喻戶曉。但不可否認,荔枝有益于美人容顏。
明代醫家繆希雍認為:「能止渴;甘溫益血,助榮氣,能益人顏色。」
宋代丘逢甲說它是「初出蒙羅村的西施。」
宋代蘇軾初嘗荔枝,把它喻為「海上仙人」,竟要棄官守荔。還寫詩讚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宋代,福建蒲田人蔡襄,寫下的《荔枝譜》,距今已經近1000年,英國的李約瑟,對中國的農業科技,特別是水果很有研究,他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中,讚嘆蔡襄寫的《荔枝譜》,是「世界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蔡襄又是一個書法家。他用中楷書法抄錄的《荔枝譜》,成為世人爭相收藏的書法作品。
據《本草綱目》載:荔枝可「止渴、益人顏色……通神、益智、健氣(補腦健身)、治瘰癧、瘤贅……」等病。《玉揪藥解》中說荔枝「最益脾肝精血,陽敗血寒,最宜此昧,功用與龍眼相同,但血熱宜龍眼,血寒宜荔枝」。
荔枝的性甘、酸,溫。歸脾、胃、肝經。具有補氣補血,安神益智,生津止渴,降逆的功效,尤其善補肝血。
三伏天,人的陽氣都浮於體表,體內反而虛寒,此時吃荔枝正當時。並且可輔助治療血虛引起的脫髮與白髮。血寒血瘀,宮寒痛經的女性,不妨日啖數枚。
新鮮的荔枝味道鮮美,其乾果荔枝幹也是養生佳餚。用荔枝做成飲料、瓊漿或煮粥,其熱性得減,食之則不上火,
1、補血荔棗飲:荔枝幹10枚,或新鮮荔枝100克,大棗10枚,加水同煎,做為飲料,每日服1~4次,治貧血和產後血虛症。適用於氣血不足,面色萎黃,脫髮,早白髮,失眠健忘等病症患者。
2、補血瓊漿:鮮荔枝1000克,蜂蜜適量。
做法:取新鮮荔枝榨出果漿,入鍋內,加入蜂蜜攪勻,煮熟後置於磁瓶中,封口1月餘,漿蜜結成香膏,放人冰箱中保存。每日一勺兌水服。此漿甘美異常,且有益氣養陰,提神健腦的功效。適用於貧血、心悸、失眠、口渴、氣喘、咳嗽、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神經衰弱、便秘等病症。健康人食用更能益智健腦,美容養發,延年益壽。
3、補血荔枝粥:荔枝幹50克、糯米100克。
做法:將荔枝幹與淘洗乾淨的糯米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同煮為粥。
適應於體虛者,產後氣血虧虛,胃痛牙痛,咽喉腫痛。有補血生津、健脾開胃、理氣止痛的功效。
每日作早餐食用,3~5天為1個療程,間斷服用。
注意
荔枝屬熱性之果,民間有「一顆荔枝三把火」之說,所以正在長青春痘、生瘡、傷風感冒或有急性炎症時,不要食用。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一般連續一星期,每天吃2千克鮮果的——有可能得荔枝病,且發病者多為兒童。吃鮮荔枝時,可以適當喝點鹽水或綠豆湯,成年人每天吃鮮荔枝不要超過300克,兒童一次不要超過5枚。
不要空腹吃荔枝,最好在飯後半小時食用。只要不貪食,不會引起荔枝病。用荔枝做成飲料或煮粥,不易上火,只要方法得當,善用其甘溫補肝血之功效,炎炎夏日,既不辜負美味,也能提升顏值,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