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婷 昆明 騰衝報導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站在第一個百年目標的門檻上,回首來路,在改革開放、民族復興的偉業中,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複雜變化的國內外形勢對於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也讓社會對促進國資國企改革迸發新活力充滿更多期待。
隨著今年6月《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的審議通過,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已全面啟動。從改革開放,到國企改革,發軔於深圳的華僑城集團35年來始終與「改革」這一關鍵詞緊密相連;而作為深耕文化產業、旅遊產業這兩大國民經濟「幸福產業」的中央企業,為人民美好生活賦能的「初心」也在其發展之路上一以貫之——前者順應市場邏輯,後者呼應社會責任,這是華僑城為新時代「企業家精神」寫下的生動註腳。
以「混」促「改」:激發企業活力 向市場要效益
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簡稱「混改」),是激發國有企業活力的重要途徑。華僑城在雲南的混改實踐,是近年來我國國有企業圍繞建立更加高效的現代企業制度,大刀闊斧推進系列改革的鮮活樣本。
2015年,彼時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三期疊加」之際,粗放型經濟模式逐漸成為過去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具體內容日漸豐富。而立之年的華僑城在原有「旅遊+地產」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調整為「文化+旅遊+城鎮化」「旅遊+網際網路+金融」發展模式,並將全域旅遊定義為其中一個「突破口」。
與之不謀而合的是,雲南近年來也按照「雲南只有一個景區,這個景區叫雲南」的理念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加快推進旅遊業轉型升級。2016年,華僑城與雲南省政府籤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
2016年12月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將混改作為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長期浸潤在「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特區精神下的華僑城,聞令而動、先行先試,在滇積極開展央地混改,依託旗下華僑城(雲南)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南集團」),戰略重組雲南世博旅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博集團」)和雲南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文投集團」),並啟動「雲南大會戰」,提出「戰區主戰、兵種主建、平臺搭建、資源獲取」的作戰模式。
「行業龍頭企業並非意味著『錢多』,更重要的是有著完備的產業鏈體系和成熟的市場思維。與當地政府、當地企業合力開發建設和運營團隊的互補效應就顯現出來了。」相關業內人士表示。在這一思路下,華僑城遍布全國的各級企業也紛紛向雲南三家集團提供產業幫扶、項目規劃、資金支持、人才輸送等全方位的支援。
在這其中,華僑城旗下華東集團、雲南文投集團共同打造的夢幻騰衝國際溫泉度假小鎮便是一個典型案例。位於雲南西南部,騰衝素有「極邊第一城」之稱。據了解,騰衝是著名的僑鄉、文獻之邦和翡翠集散地,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2019年,騰衝入列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
2019年3月,華僑城華東投資有限公司和雲南創意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合計以約10.2億元的成交價拿下騰衝騰越鎮寶峰社區9宗土地,面積超過700畝。同年9月,華僑城·夢幻騰衝文旅綜合項目啟動。夢幻騰衝國際溫泉度假小鎮以「歡樂旅居目的地」為定位,配套秘境森林樂園、溫泉度假酒店、夢幻騰衝大劇院、歡樂主題商業街等多元業態。其中,聯合歡樂谷集團運營的秘境森林樂園已於今年11月20日正式對外開放。
刀刃向內,直面沉痾。但凡每一場改革,陣痛總是如影隨形。「跨越式指標+斷崖式考核+市場化薪酬」,這是華僑城推進戰略重組採取的第一項改革措施。從改革重組之日起,華僑城便用好市場化經營機制的激勵「工具箱」,制定跨越式任務指標,對於經營性關鍵指標採取斷崖式考核,健全差異化薪酬和業績考核機制,切實做到收入能高能低。
「十三五」時期,世博集團、文投集團旗下各級企業經受住了這一考核激勵機制的考驗,並激發了自加壓力、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從部分關鍵經營數據可管窺其成效:與重組前的2016年比較,雲南世博集團2019年實現營收增長82.56%,利潤總額增長381.43%;雲南文投集團2019年實現營收增長14.3%;利潤總額增長63.86%。
聚焦主業:深耕「幸福產業」的定力與耐力
文化、旅遊市場消費規模日益增長、潛力巨大。然而,文化和旅遊類項目開發周期、回報周期都比較長,不屬於「來錢快」項目,往往也不受市場「熱錢」的青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文化和旅遊這兩大國民經濟「幸福產業」,事關民生福祉,其開發建設和運營,須臾不可短視。從這方面來看,華僑城近年來的相關布局,無疑體現了作為中央企業的初心使命,以及作為行業領軍企業的率先垂範。
從市場公開數據可考,近年來,華僑城「去地產化」進程正持續加速:一方面,其在保證合理利潤區間基礎上推動地產項目出售,今年10月、11月,華僑城先手公開轉讓資產近10次,出讓總金額逾50億元;另一方面,則進一步聚焦文旅主業,加大文旅用地拿地力度,並在策略上發揮產業經驗優勢,向輕資產性質的管理輸出等逐步轉型升級。具體到文旅項目開發建設的微觀觀察,華僑城在其高質量發展的堅持上,展現出了不俗的定力和耐力。
回顧雲南文旅發展史,昆明世博園曾是濃墨重彩的一筆。199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在昆明舉辦,承載了一代昆明人的記憶,也就此成為雲南文化旅遊的重要符號。據了解,昆明世博園是世界上唯一完整保留的世博會會址,也是中國第一個A1級的世博園。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昆明世博園業態單一、觀賞性有餘而參與性不足等發展瓶頸日益突出,這也是全球世博園區普遍面臨的「後世博」新課題。
2017年,華僑城集團戰略入滇後承擔起了破解這一「世界級」難題、建設「新世博園」的重任。據華僑城雲南集團黨委書記、副董事長程大厚介紹,華僑城對世博園的改造提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傳承世博文脈、保留世博記憶;其次是保持世博園的生態、將其與城市融為一體;最後是解除對門票經濟的依賴,打開世博園大門讓市民共享世博園的美麗風景。為此,華僑城邀請了近30位國內外各領域的專家,從策劃、規劃、研究三個方面參與昆明世博園的煥新升級。
「昆明世博園的創新升級不是簡單的翻新工程,我們的定位是要在經典之上再造精品,要打造新時代的文化旅遊標杆項目,樹立世界級旅遊綜合開發新典範。」華僑城集團總經理姚軍這樣創想「新世博」的藍圖,而改造策略中的「持續發展」正是這一目標實現的內生動力。
35年來,華僑城已將「先規劃,後建設」的開發理念融入基因。在昆明世博園改造項目的規劃中,建設團隊應用「雨水花園」「海綿城市」等新型生態環保科技手段,提升「新世博園」的整體環境生態,以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帶動城市發展轉型升級。
創業維艱,守成更是不易。立足當下,新時代新階段的高質量發展必將是一場耐力賽。對於文旅產業而言,其項目普遍具有開發周期長的特點,雲南全域旅遊的深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風物長宜放眼量,而華僑城也早已做好花10年甚至更長時間描繪雲南全域旅遊美麗畫卷的準備,紮根於此,成為推動雲南旅遊可持續、跨越式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當年蛇口開山炮聲猶言在耳,彼時的華僑城突破傳統的「三通一平」開發區建設模式,以超前的規劃視野和膽識,打造了時至今日仍被眾人稱道的華僑城片區。在這片位於城市核心區的區域,植被茂盛、生機盎然,社區居民、遊客、企業員工、商戶等各種不同身份角色交織其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可從片區設計的種種細節中挖掘到諸多現實映照。
改革永遠在路上,改革之路無坦途。聚焦百年變局下的文旅產業發展路徑,華僑城正蹚出央企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