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海和圖騰崇拜
沙田疍家疍家信奉海神天后、龍皇、龍母和觀世音菩薩之外,還有海大王。疍民出海前後有備三牲祭祀海神的習俗。漁船在海上遇到風浪險情,船家即焚香在握,匍匐跪拜祈禱,邊叫邊向空中撒米,傳說經此一舉便可平息風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沙田曾經受過一次慘重的颱風災難,沙田疍家自發舉辦過一次祭海,那種情景確實令人震撼。沙田疍家祭海是疍家民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為了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期待,不能以「迷信」論之。
沙田廟舊址在沙田街邊的小斜坡下,處於漁家出海的必經之路旁,是一座三間式的廟堂。漁家們為祈求魚獲豐盛,出入平安,便在此建了這座沙田廟,用以祭祀海神娘娘。先前,廟裡有專門的廟祝打理,廟裡除了海神娘娘金身安座的廟堂之外,還有齋室和夥房。沙田廟寄託著漁家的祈禱和虔信,因此一年四季倒也香火旺盛,在地處偏僻的沙田鄉鎮,也算是一處「名勝古蹟」了。同時,歷史上沙田疍家也曾有過圖騰崇拜。
據《後書·南蠻傳》中記述:「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徵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即是說,高辛氏受到犬戎的侵犯,高辛帝為了能抵禦其侵害,貼出榜文稱,有能取得犬戎吳將頭,平定疆土者,不但可以得到千鎰黃金,萬戶封邑,還可以得到高辛帝的女兒為妻。
榜文貼出後,王公大臣將軍們無一作為,卻得高辛帝飼養的一頭毛色五彩的叫盤瓠的狗奮勇出戰,咬下了吳將軍的頭獻給朝廷。高辛帝見狀大喜,卻又因此為難,認為人狗不能相配,有反悔之意。高辛帝的女兒知道盤瓠立功回來的立即挺身而出,願與盤瓠踐諾,於是盤瓠背負帝女走進深山石室,共同生活了三年,共生子女十二人,男女各六名,並自號蠻夷,這就是蠻夷的祖先。後來蠻夷族人就把狗作為崇拜的圖騰,刻石像以祀之,蠻越地區石狗的來歷因此而起。
合浦古屬蠻夷之地,也以狗作為的圖騰崇拜,沿海一帶的漁村,對狗圖騰崇拜的風俗依然保存下來,在沙田鄉耙棚、營盤鎮火祿一帶的漁村裡,也有狗圖騰祭祀。不同的是,這種狗圖騰不只是石雕像,而是陶瓷燒制或彩色泥塑,這些狗圖騰的造型仿真度很高,生殖器特別的明顯,乍一眼望去與真狗無異。這種狗圖騰一般都安放在村邊的竹根圍路邊,定時燒香供奉。狗圖騰在珠鄉漁村有如此高規格的待遇,則是起因於另一個傳說。
據說當地漁村有一漁家,夫婦二人在一次出海捕魚時,遭遇狂風襲擊,漁夫被狂風打落水中後埋沒于波濤之中,漁婦幸得飼養的一條狗救了回來,以後就共同生活在一起,漁婦也不再嫁人,為了紀念這條狗的救命之恩,漁家便在村邊為狗製作了雕像。筆者前些年曾到過這一帶漁村,親眼目睹了這個靈活靈現的狗圖騰,還被嚇了一跳。事過境遷,不知道這個狗圖騰是否還能夠保存下來?可惜的是,珠鄉的石狗圖騰或是漁村中的泥狗圖騰,都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被廢置一邊,知道珠鄉狗圖騰歷史的人也就很少很少了。
▍來源:一個半島
▍小編:微號YB1314_YB
▍圖文:範翔宇 來源:北海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