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智耀不是藥神 卻希望用AI加速新藥研發拯救患者生命

2021-01-09 TechWeb

 

本文作者/李星 深度智耀創始人兼CEO  

看海報上的他們,笑的是多麼的燦爛,起初一定會認為徐崢這次又開始爆笑全場。其實,笑的有多開心,哭的就有多慘烈。

最近,公司全員去看了《我不是藥神》,很多同事哭了。大家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即使是網際網路背景的工程師們,使命感也油然而生,我們這些新藥研發的老兵們更是感慨萬千。

在電影中出現了這樣的情節:大量絕望又憤怒的病人集結在格列寧中國公司的門口,向高層抗議藥價過高。

藥品的生產成本在藥價裡面的佔比並不高,會讓行業外的人覺得藥企就是資本家,太黑了,怎麼定價這麼高。其實,創新藥藥價裡面佔比較高的除了流通環節層層加碼外,就是高昂的研發成本了。

   

實際上,研究一款新藥,尤其是像格列衛這種對控制白血病有顯著作用的藥,通常需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和巨額的資金。

以格列衛為例,從發現靶點到獲批上市,這款藥耗費了約50年,製藥企業諾華投資超過50億美元。而更多的創新藥物的研發都在投入巨額資金後在其中的一個環節折翼沉沙。

2016年3月,美國塔夫茨大學發表的一篇文章顯示,新藥研發的成本約為25.58億美元。來自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製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的數據顯示,研發一種藥物的時間需要10年到15年,而10種投入市場的藥物中只有2種取得的收入與研發成本相當或超過研發成本。

一款好藥的誕生,更像是「十年磨一劍」的過程。藥企投入巨額經費,研究者夜以繼日地工作,如此往復,人類才戰勝了一個個疑難雜症,越來越多的絕症有了「救命藥」。為了有動力和資金基礎去研發下一款藥品,藥企必須要在專利期內把專利賣出高價,儘可能多地獲取利潤。

     

然而,一切為了患者,為患者帶來生命之光仍然是我們每個新藥研發從業人員的信念。沒有誰比我們更理解「患者在等待」這句看似樸素的句子背後的沉甸甸的分量。

默沙東公司創始人喬治·默克曾說過:「我們應當永遠銘記,藥物是為人類而生產,不是為追求利潤而製造的。」

一個偉大的製藥公司需要擁有社會責任感。沒有了社會責任感,製藥公司做的再強,研發能力再強,銷售能力再強,盈利能力再強,它也只是一個強大的公司,稱不上偉大的公司。

當前,新藥研發是離網際網路和新技術十分遙遠的一個行業,目前還大多處於人海戰術階段。這麼關乎人生死疾病的行業是最應該用新技術去改造的,技術的賦能不僅可以縮短新藥研發周期(讓患者更快用的上好藥),還可以提高成功率,降低成本(讓患者買的起好藥)。看這部電影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有好藥是不夠的,很多病人面對好藥卻買不起,只能等死。

 

藥企研發大大小小的上百個系統,造價高昂,卻需要大量人力來完成很多瑣碎的工作。藥企僱傭了大量科學家,但這些科學家的時間卻大量浪費在本可以由機器完成的事情上,比如查閱文獻、下載文獻、翻譯、寫報告、編排格式、錄入數據,等等。信息孤島嚴重,大量重複性的工作在各個不同部門發生。跨國藥企至少是有不少專家的,而創新型藥企人才匱乏,只能外包給服務公司。

一邊是等著藥來救命的病人和家庭,一邊是藥企的人海戰術和較低的研發效率,怎麼看都是不可化解的矛盾。

可喜的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奔跑在路上,致力於用新技術去賦能這個古老的行業。網際網路不應該只是取悅消費者,而應該更多體現對生命的尊重。這需要多大的勇氣,不過正是這些蝴蝶煽動翅膀般的微小震動,匯集在一起,醞釀了顛覆性的變革。

   

電影中,程勇面對法庭做陳述時說:「今後都會越來越好吧,希望這一天早點到來。」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機結合的一體化新藥研發平臺可以大幅提升新藥研發效率,將更多便宜的好藥更快的帶給患者。科學家會越來越承擔人工智慧教練的工作,訓練機器完成從嬰兒到成年的轉變,讓機器可以更好的協助科學家來工作。

北京深度智耀科技有限公司於2017年10月在北京創立,是一家用先進的人工智慧和區塊鏈技術賦能新藥研發與申報以及上市後全流程的國際化初創公司。2017年12月獲得真格基金數百萬美元pre-A輪獨家投資。深度智耀成立以來,已經陸續推出10個產品,並和多家跨國藥企總部、亞太區以及中國區以及國內領先藥企建立User Case。

「一切為了患者」和「患者在等待」這種強烈的使命感驅動著我們努力用人工智慧技術加速新藥研發,一路向前。

相關焦點

  • AI新藥研發企業深度智耀完成1500萬美元B輪融資,紅杉中國獨家投資
    【獵雲網(微信號:)北京】10月9日報導獵雲網今日獲悉,AI新藥研發企業深度智耀(Deep Intelligent Pharma)已獲得近1500萬美元B輪融資,紅杉中國獨家投資。深度智耀創始人兼CEO李星表示,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AI+醫藥研發領域的產品研發及業務拓展。2018年5月,深度智耀宣布於2017年12月獲得真格基金數百萬美元pre-A輪獨家投資,後又獲得真格基金A輪追加投資。
  • 深度智耀與中國醫藥籤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開創AI製藥新局面
    深度智耀與中國醫藥籤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開創AI製藥新局面 近日,中國本土人工智慧製藥研發企業深度智耀(DIP)與中國醫藥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籤訂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人工智慧創新藥物設計與篩選
  • 『深度智耀』獲真格基金數百萬美元 Pre-A 輪投資
    深度智耀由強生、輝瑞、禮來、諾華等跨國藥企的資深專家與阿里巴巴頂尖 AI 算法專家以及東北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多位頂級 NLP 專家共同組成,是罕見的真正由懂業務的藥企專家引領的 AI+ 新藥研發創新企業。對用戶痛點的深刻理解是 AI 落地新藥研發的重要因素。
  • 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攜手深度智耀開發全球首個CMC自動寫作系統
    17f中文科技資訊  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德國)與中國新藥研發科技創新企業深度智耀(DIP)展開合作,籤訂了一項CMC自動寫作服務合同,旨在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完成藥學研究技術註冊文檔(TRD)自動寫作,大大加速文檔撰寫的速度並提高準確性
  • 「深度智耀」榮登2018年中國創新力企業百強前列
    在本次會議上,深度智耀創始人兼CEO李星作為企業代表,重點分享了深度智耀在人工智慧輔助新藥研發領域的創新實踐。她在發言中表示: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可以為新藥研髮帶來新的機遇,未來的5-10年,海量藥品研發數據會被採集並形成巨大的知識網絡,通過深度學習發現研發過程中的規律,加速新藥的創新。
  • 36氪首發 |「深度智耀」獲紅杉中國近1500萬美元B輪融資,加速AI+...
    核心提示:1.深度智耀的AI產品布局,商業化進程如何?2.產業鏈上的其它玩家有哪些?3.中國AI新藥研發的機會和難點。 36氪獲悉,AI新藥研發企業深度智耀(Deep Intelligent Pharma)已獲得近1500萬美元B輪融資,紅杉中國獨家投資。
  • 深度智耀成功通過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認證
    近日,深度智耀順利通過信息安全管理的認證評定,獲得ISO IEC 27001:2013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認證證書。作為一家先進的人工智慧新技術賦能新藥研發全流程的國際化初創公司,深度智耀致力於打造一個端對端的AI驅動新 近日,深度智耀順利通過信息安全管理的認證評定,獲得ISO/IEC 27001:2013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認證證書。
  • 深度智耀已開發出世界領先的人工智慧藥物合成系統
    全球領先的AI+新藥研發公司深度智耀今日宣布,已開發出新一代的人工智慧藥物合成系統。深度智耀創始人兼CEO李星表示,這一內部代號為「菩提」的系統通過大量學習公開的專利和論文資料庫,目前已經能大幅提高化學
  • 深度智耀獲紅杉中國近1500萬美元B輪融資
    投資界(微信ID:pedaily2012)10月9日消息,AI新藥研發企業深度智耀(Deep Intelligent Pharma)已獲得近1500萬美元B輪融資,紅杉中國獨家投資。創始人兼CEO李星表示,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AI+醫藥研發領域的產品研發及業務拓展。此前,它曾獲得來自真格基金的數百萬美元Pre-A輪融資,後又獲得真格基金A輪追加投資。
  • 用AI研發新藥Insilico:如同綜合格鬥各方面都要做到最強|專訪
    一款新藥的研發涉及很多流程,從靶點發現——化合物合成——製劑生產——臨床實驗——批准上市之間要經歷極其複雜的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正因如此,周期長、成功率低、費用高的困境使新藥研發難以破局。
  • 《我不是藥神》啟示錄:醫藥創新,我們正在路上|IDG資本
    以國內的收入水平,90%的患者若想活命,都要去求助於程勇這樣的「黑中介」。電影的名字叫《我不是藥神》,但對於那些患者而言,他就是藥神,是他們的命。同樣的商品,價格相差幾十倍;明明有治療方法可以繼續活得好好的病人,因為沒錢只能等死。這些做法在挑戰我們的常識,也就難怪在觀影之後,我們能看到一些善良的人發出的憤怒聲音。
  • 我們如何用AI來研發新藥?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我們已研發出的藥物,與現存的疾病數目相比,可謂是九牛一毛,有許多疾病至今無藥可治,而新的疾病、病毒又層出不窮,比如我們眼下正在經歷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我們如何才能提升新藥研發的效率?也許人工智慧可以?
  • 「印度疫苗」拯救全人類?印度不是藥神,廉價仿製藥背後的真相
    電影《我不是藥神》告訴我們:印度有仿製藥,藥效和正版藥一樣,但價格可能只有正版的1/10,甚至更低。所以,這對大多數患有重症的普通人來說,無異於是命運再次打開了一扇窗。國際生物醫藥巨頭研製一種藥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那些治療癌症的特效藥,不是說藥本身就那麼貴,而是附加了特效藥的研發成本。
  • 《藥神》:天價藥背後的思維邏輯
    導致天價藥的首要成本就是研發成本。一款新藥的研發肯定不是一個人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這個研發過程需要招募研發團隊,組建工作室,進行大量的研究、觀察、實驗,這個過程每一步都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作為支持的。另一方面,在新藥品研發出來後,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收回成本,為何?新藥誕生後最珍貴的是什麼?肯定是藥方,但是新藥一旦問世,有了成功的案例,別人想要複製你的藥方相對而言就簡單太多了,不在短時間內收回成本,很快世面上就會出現《藥神》中類似印度那樣的仿製公司,以廉價的價格賣同樣藥效的藥物。
  • 我不是藥神:藥學專業院校排名
    徐崢的《我不是藥神》的火爆,讓我們認識了一個醫藥巨頭:諾華,以及「救命藥」格列衛。「救命藥」為什麼賣那麼貴?在電影院歡笑與眼淚的交錯中,我也一度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試圖批判那個「被金錢堵住了良心」的諾華。研發一款新藥真的要花那麼高的成本?
  • 生命科學研發數位化創新蓬勃興起,大健康產業鏈轉型升級加速
    ,2019:新興IT技術加速新藥研發》(IDC #CHC46004820, 2020年11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生命科學研發系統的發展,新藥研發、臨床實驗等業務領域都有加速發展的態勢。信息化技術正在促進生命科學研發過程的創新與轉型:●   在新藥研發中,藥物發現、藥物仿真等研發工作越來越依賴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技術,並藉助雲計算技術的計算力,極大地提高了新藥研發效率並加速了研發進程。
  • 《我不是藥神》丨當情和法被捆綁,誰能拯救夾縫生存的弱者
    《我不是藥神》是由文牧野執導,講述了神油店老闆程勇從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迫於生計程勇鋌而走險賣藥,經歷了賣藥—停藥—再次賣藥的過程,最終因非法賣藥被抓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此電影是由真實事件改編而來。
  • 子貢贖人和中國藥神
    有人說,中國藥神不是一個新的故事,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類似的故事。
  • FDA擬更新NASH新藥研發監管指南
    美國FDA宣布擬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新藥研發監管進行革新,相關草案已對外公示。今天,藥明康德微信團隊也將和各位讀者分享其中的一些要點。該文件指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人類的一大頑疾,也是北美洲最為常見的慢性肝病。隨著時間的進展,這種疾病會發展為NASH,最終導致肝硬化,威脅生命。不幸的是,目前我們尚沒有獲批的NASH療法。
  • 中國研發的抗癌新藥即將上市!
    目前正在上映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引發了人們對於癌症治療的高度關注,電影中描述了大量白血病人因長期吃正版抗癌藥而破產的情節,激發了人們對高價進口抗癌藥的憤怒和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