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血案致世界宗教衝突升級,專家稱應相互理解尊重

2021-02-15 APD環球觀察

亞太日報 澤米爾·阿萬 如一

當地時間10月16日,一名巴黎歷史老師塞繆爾•帕蒂因在課堂上涉及宗教矛盾的敏感話題而被一名18歲男子當街「斬首」,這起令人震驚的事件迅速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軒然大波。

法國主要城市的民眾走上街頭示威,哀悼遇難老師,並呼籲言論自由。法國總統馬克龍將這一事件定性為「伊斯蘭恐怖主義襲擊」,並計劃在國內加大打擊激進穆斯林的力度。馬克龍稱,對這名歷史老師的攻擊就是對法國及啟蒙運動價值觀的攻擊,並呼籲法國人民團結起來,抵禦極端恐怖主義。在這一事件上,法國得到了歐盟的支持。

不過,中東地區多個阿拉伯國家對於馬克龍的言論極為不滿。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呼籲民眾抵製法國產品,並批評歐洲的穆斯林政策。目前衝突已進一步升級,多國掀起反法浪潮,人們在反對馬克龍抗議活動中焚燒法國國旗,並抵製法國產品。

針對這一事件,亞太日報特約評論員、巴基斯坦國際問題專家澤米爾•阿萬教授從穆斯林角度進行了解讀,以下是他的評論原文:

儘管法國是一個成熟的國家,也能夠理解地緣政治變幻莫測的複雜性,但馬克龍總統的言論卻背離了法國人民的意願,不少法國人譴責他的反伊斯蘭情緒,法國是許多穆斯林的故鄉,儘管他們大多數人都是移民,但現在已經是法國公民了。

作為法國一個快速發展的宗教,伊斯蘭教為法國的發展和繁榮做出過貢獻。那些傷害穆斯林感情的言論和做法是不明智的。穆斯林熱愛神聖的先知穆罕穆德,願他平安,不能接受任何貶損他的話。穆斯林尊重所有的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和猶太教。伊斯蘭教不允許我們不尊重任何先知或宗教書籍,穆斯林希望其他人也能夠尊重我們神聖的先知及《古蘭經》。

全世界大約有20億穆斯林,相當於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穆斯林,有57個穆斯林國家是聯合國成員,穆斯林的足跡遍布世界幾乎每個國家。伊斯蘭教是重要的神聖宗教之一,歷史上穆斯林為人類做出了很多貢獻。即使在今天,穆斯林也為世界能源、貿易和全球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

毫無疑問,目前的穆斯林群體是分裂、落後甚至是幼稚的,他們日益被政治化,但他們是社會的一個重要部分,不能被削弱或羞辱。在此次事件中,全世界的穆斯林都因反穆斯林的侮辱性言論而受到了傷害。不僅是穆斯林世界,連許多中立國家也對蓄意煽動穆斯林和反穆斯林情緒的行為感到憤怒。很多伊斯蘭國家的主要城市都出現了抗議和騷動,抵製法國產品,還有些人呼籲與法國斷絕外交關係。

巴基斯坦強烈譴責一些發達國家的不法分子系統性地褻瀆伊斯蘭教先知的行為,以及重新出版諷刺先知的漫畫和褻瀆《古蘭經》的行為。某些政客令人不安的言論,是打著言論自由的旗號為不法分子辯護,把伊斯蘭教等同於恐怖主義完全是為狹隘的政治利益服務。

根據國際人權法,人們在行使言論自由權的同時,也應負有特別的義務和責任。傳播偏見思想、誹謗和嘲笑其他宗教、詆毀宗教人士、仇恨言論及煽動暴力都不屬於表達言論自由的範疇。一些西方國家的政客公然為侮辱穆斯林情感的行為辯護,是雙重標準的反映,這極大地削弱了他們在人權問題上的公信力。

巴基斯坦一直以來致力於打擊宗教或信仰方面的不寬容、歧視和暴力,並在領導國際共同努力過程中起到積極帶頭作用。無論是以國家的身份,還是作為國際組織的一員,巴基斯坦都努力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合作,希望能夠推進所有宗教和信仰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並明確譴責一切基於宗教或信仰的暴力行為。

伊姆蘭•汗總理今年九月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發表講話時,提到了最近發生的恐伊斯蘭事件和此類犯罪挑釁行為,他譴責褻瀆伊斯蘭偉大先知的事件,並呼籲全世界與伊斯蘭恐懼症作鬥爭。總理敦促國際社會採取一切必要的政策措施,全面取締蓄意挑釁、煽動仇恨和暴力的行為。他還提議聯合國大會應宣布一個國際日,以打擊伊斯蘭恐懼症,並成立反伊斯蘭恐懼症聯盟來打擊這一現象。

在種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日益嚴重之際,國際社會必須表現出共同的決心,反對基於宗教或信仰的仇外心理、不容忍、汙辱和煽動暴力等行為。我們必須為宗教間和平共處,以及社會和信仰間的和諧而共同努力。

不論種族、宗教、民族,世界人民是時候團結起來,相互尊重了。我們應敦促穆斯林保持克制和耐心,不要反應過度。相反,用良好的行為和優秀的品格教育、影響那些非穆斯林同仁們。建議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伊斯蘭教教義,遵守伊斯蘭價值觀,在非穆斯林同仁面前以榜樣的身份展示自己是真正的穆斯林,伊斯蘭教是溫和而和平的宗教,禁止我們仇恨他人。所有明智的國家和個人都應當為促進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社會和諧和包容而共同努力。

(來源:亞太日報 APD News)

相關焦點

  • 巴黎血案,為何又是漫畫惹的禍?
    在法國,在這個非常之年,很多問題只是被疫情掩蓋了…… 文 | 一 一 5年前,《查理周刊》慘案的血還未冷,轉眼間,巴黎又發生了一出由漫畫引發的血案!
  • 法國再發生持刀傷人事件,言論自由與宗教信仰的衝突
    俄媒稱未經證實的報告表示,一位70歲男子在尼斯聖母大教堂內遭斬首。法國內政部長達爾馬寧稱,警方已經對此事展開調查。尼斯市長埃斯特洛西則表示,目前一切都表明,這是一場恐怖襲擊。法國尼斯發生持刀襲擊事件馬克龍言論燃爆穆斯林怒火目前持刀襲擊事件的真正原因尚未有定論,但是近期因為法國總統馬克龍「反伊斯蘭教」言論,引起整個穆斯林世界的不滿,令法國與中東多國關係惡化,伊朗10月28日出現反馬克龍的示威,多國如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等也在近日傳召法國外交官表達不滿。
  • 尼斯市再遇「斬首」恐襲,法國國內宗教民族衝突緣何難以平息?
    012015年的《查理周刊》血案,記憶猶新;5年之後,法國與伊斯蘭教之間的衝突似乎愈發不可調和。近年來,恐怖襲擊的陰影始終籠罩著法國。《查理周刊》血案發生的當年8月,法國國際列車遭遇襲擊事件;當年11月13日,恐怖分子端著AK47和炸彈在巴黎繁華街區如入無人之境,法蘭西體育場、第11區的柬埔寨餐館和巴塔克蘭音樂廳三處皆系「靶子」,100多人喪生;2016年7月14日即法國國慶節當天,一名男子駕駛載重19噸的卡車衝撞在尼斯觀賞煙花表演的人群,並和趕到現場的警方交火,後被擊斃,該事件造成86人死亡。
  • 全球化背景下的宗教衝突與文明對話
    從瑪雅文明到現代國度,從民間信仰到禁忌儀式,我們都能感受到宗教的痕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交通、通訊手段的進步,經濟、政治、文化相互交流的相互增多,全世界逐漸成為聯繫緊密的整體。在全人類共同走向未來的路上,我們常常聽到不和諧之音:地區衝突、恐怖事件……宗教衝突也是影響和平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同宗教、不同教派之間的衝突現象從未停止,甚至愈演愈烈。
  • 相互理解 相互尊重 相互支持 連雲港中院召開新聞媒體座談會
    相互理解 相互尊重 相互支持 連雲港中院召開新聞媒體座談會 2020-12-18 2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種族宗教裂痕 法國的平行世界
    法國成為歐洲對抗回教世界的前鋒!近兩周來法國接連發生因宗教衝突而產生的恐攻事件,血案背後代表著法國深層的社會衝突,也預示著歐陸隱藏的對於種族宗教乃至認同的嚴重裂痕。法國向來以代表西方的自由、平等、博愛而自豪。
  • 從土耳其法國衝突升溫看歐亞文化宗教與地緣之爭
    土耳其與法國的矛盾衝突已經影響到眾多的穆斯林國家和歐洲國家。土耳其、法國的衝突最近不斷升溫,有逐漸擴展到歐洲與亞洲矛盾層面的趨勢。隨著2020年法國和土耳其在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緊張不斷升級,兩國雙邊關係跌入谷底:法國宣布召回駐土耳其大使,土耳其呼籲穆斯林世界抵製法國產品。分析人士認為,2020年接近歲末的法土爭端雖然是由法國國內涉宗教襲擊事件引發,但實際上反映了長期以來法土兩國矛盾和衝突不斷積累的結果。
  • 俄媒文章:法國出現宗教衝突危險徵兆
    參考消息網10月31日報導俄羅斯《觀點報》網站10月29日刊載題為《宗教恐怖主義成為法國的新現實》的文章,作者系伊琳娜·亞羅瓦婭。文章指出,專家稱法國伊斯蘭激進分子的影響力越來越強,天主教、猶太教等其他宗教力量也在增強……這些宗教衝突的徵兆,是非常危險的。全文摘編如下:10月29日,在法國尼斯發生了一次恐怖襲擊,造成三人死亡。該市市長將這一事件稱為「伊斯蘭法西斯主義」。觀察人士說,法國面臨宗教衝突趨於尖銳和社會矛盾惡化的危險。法國當局犯了什麼錯誤?
  • 法國由恐怖襲擊引發的國內宗教衝突,目前看來無解
    最近法國發生的一系列恐怖襲擊事件,在歐洲和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很大震動。人們普遍擔心這些事件將導致法國社會今後將長期面臨極端主義風險,宗教風險。在法國教師塞繆爾·帕蒂遇害後,法國政府非常迅速地做出了回應,這種回應的速度和激烈程度在以往都是少見的,但是,法國政府鮮明的態度和立場似乎並沒有震懾住伊斯蘭激進勢力。
  • 《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丨文明的共性
    他認為有必要確立新加坡各民族和宗教群體所共有的核心價值觀,「它們應體現作為一個新加坡人的最基本點」。黃金輝總統提出了四個基本的價值觀:「將社會置於個人之上,將家庭作為社會的基石,通過共識而不是鬥爭來解決重大爭議問題,強調種族和宗教的相互容忍與和諧。」他的講話引起了關於新加坡價值觀的廣泛討論。兩年後,一本白皮書提出了政府的立場。
  • 如何理解李克強總理與外國專家縱論的「文化多樣性」?
    會上李克強對斯託達特說,「就像你今天身著蘇格蘭民族服裝,就是世界文明多樣性的體現。我們倆的對話不僅是中國與蘇格蘭文化的交流,也可以說是一場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對話。」如何理解李克強總理與外國專家縱論的「文化多樣性」?這篇「文化多樣性的內在結構和意義內涵」供朋友們參考。
  • 宗教衝突阻礙緬甸轉型
    顯然,蔓延全國的宗教衝突嚴重打擊了高歌猛進的民主轉型進程,愈演愈烈的流血衝突和此起彼伏的騷亂正成為緬甸民主改革的最大威脅。2012年至今兩年間,緬甸共發生8次大規模的宗教流血衝突,此輪宗教衝突具有以下突出特點。第一,發生頻率之高在歷史上前無古人,並向全國蔓延。
  • 二○一六年教科文組織國際和平會議—— 宗教教育與宗教團結促進世界和平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挑戰的世界——環境汙染、自然災害、衝突戰爭、恐怖主義、糧食危機、金融危機、食品安全、毒品泛濫……如何才能克服這些挑戰,達到世界和平的目標?二○一六年教科文組織國際和平會議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二○一六年九月十四至十六日,由馬達加斯加駐法大使館與澳洲淨宗學院聯合主辦、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召開的這項會議,主題為「通過宗教教育與宗教團結,達到世界和平與和諧」。
  • 「相互尊重」是中歐交往的前提
    因為它恰如其分地提出了雙方交往的前提,那就是「相互尊重」。 在德國,尊重這個詞的含義是這樣傳遞給青少年的:「尊重意味著敬仰、禮貌、公平、認可、權威、寬容、謹慎和威信。相反,不敬的行為可以用如下概念來描述:輕視、居高臨下、侮辱、忽視、傷害或虐待。尊敬當然不僅僅體現在個人層面。一個運行良好的社會,其基礎是平等和正義。
  • 大巴黎0-1馬賽,雙方爆發大規模衝突,內馬爾稱遭遇種族歧視
    北京時間9月14日,今天凌晨法甲聯賽第三輪,大巴黎和馬賽上演法國德比戰,這場比賽萬萬沒有想到雙方上演「全武行」,比賽最後時候發生大面積衝突,雙方球員扭打在一起,馬賽憑藉全場唯一一個進球最終1-0獲得這場比賽的勝利。
  • 崔天凱與哈佛教授對談中美關係:只要懷有真誠願望,就能實現相互理解
    中新社華盛頓12月4日電 「坦率講,我的一些美國同事仍然沒有意願真正恪守相互尊重的原則。沒有相互尊重,就永遠不會有良好的相互理解。」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與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阿利森對話時如是說。  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年會3日以視頻會議形式舉行。
  • 相互理解 相互包容 相互支持 相互信任
    本報訊(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許曉楠)近幾日,在連高校嚴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落實封校舉措,東北財經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的「致全體同學和家長的一封信」等內容,接連刷屏微信朋友圈。閱讀量「10萬+」背後的小編,感受到了學子對母校的期望和信任,感受到了母校對學子的理解和關愛,更感受到高校和大學生自覺承擔抗疫責任,為維護校園安全、奪取抗疫勝利而團結一心所凝聚起的力量。去年12月25日下午,東北財經大學按照省、市有關疫情防控部署,及時調整學校教育教學、期末考試和學生離校安排後,密切關注學生反應,並積極開展分析研判。
  • 韓大元:生命權與其他權利的衝突及其平衡
    根據1993年《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第二部分第3段所指出的,一切人權均為普遍、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相互聯繫。對人權主體應站在平等的地位,採取同等重視的眼光。在人權實踐中,我們需要遵循人權主體的平等原則,堅持生命權的平等保護。但在這次疫情中,人權的平等原則與國家救護能力之間出現了不平衡,考驗著不同國家的平等保護能力。
  • 一場「交換婚」變成一門血案,時隔多年終於告破
    24年前,因家庭糾紛,於某應和妹夫楊某平發生激烈的肢體衝突,雙方廝打過程中,於某應拿撅頭砸到楊某平的父親楊某金頭上,致對方因傷勢過重死亡。家門口釀的血案,一時間轟動全城。歷經24年的不懈追兇,12月2日20時,化名羅某林的犯罪嫌疑人於某應,在陝西省寶雞市金臺區,被千裡迢迢趕來的柳林縣公安局刑偵大隊民警成功抓獲!
  • 7.20世界西洋棋日
    7月20日世界西洋棋日International Chess Day2019年12月12日,聯合國大會(UNGA)宣布7月20日為世界西洋棋日,以紀念1924年7月20日世界西洋棋聯合會在巴黎成立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