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諾貝爾獎的「不可能三角」

2020-12-16 騰訊網

不僅應該獎勵過去,更應該激勵未來!

01

如果霍金還活著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後,很多人想起了霍金。

此次獲獎的科學家彭羅斯,他是霍金好友,兩人曾經在1970年一起提出過著名的奇點理論。兩人圍繞著「黑洞」旋轉,都取得了不少成就!

所以,有人說斯德哥爾摩欠霍金一個諾貝爾獎。

可惜的是,霍金2018年與世長辭。

此時的人間,已喚不回這位科學家,同樣挽回不了諾獎遺憾。

與之相對照的是另一件事,那就是201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鋰離子電池的奠基人之一的古迪納夫,年近百歲拿到了化學獎。

淡泊名利的古迪納夫倒沒什麼,同行業的其他人倒吸了一口涼氣。

謝天謝地,要是再不給老爺子發個獎,只怕就來不及了!

如果再仔細觀察,會發現一個隱藏的諾獎現象:那就是,今天的諾獎得主的年齡越來越大,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

02

諾貝爾獎的產品屬性:太重了!

一個人要拿諾獎,不僅要業務紮實,還要身體倍兒棒。

本來是一個比拼腦力的活兒,現在還要比體力。這肯定有違諾獎的初衷。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呢?

這與諾貝爾獎的產品屬性有關,用網際網路的詞兒來講:諾獎這產品有點重。

為什麼產品有點重,這與它的核心訴求有關:諾獎頒發給「獲得驗證」的科技成果。

這種產品特徵後面其實隱藏著兩個難題:

1、發現一個新理論「非常難」

2、要驗證這個理論更是「難上加難」

可以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它並沒有讓愛因斯坦拿到諾貝爾獎。它的理論驗證一直延續到2016年引力波的發現,以及2019年黑洞照片的公布。

好在愛因斯坦先生的套路多,「光電效應」讓他在1921年彌補了這一遺憾。

第二個是「楊—米爾斯」理論,它是粒子標準模型基礎,20世紀下半葉的物理突破,然而要驗證62種基本粒子,也一直持續到21世紀的前十年。

與愛因斯坦有點相似,楊振寧依靠「宇稱不守恆」這個次要成就拿到了諾獎。但相對於「楊—米爾斯」理論來講,這個諾獎分量弱了許多。

1957年楊振寧獲諾獎

兩個偉大理論沒有拿到諾獎,他們的次要理論反而拿到了諾獎。原因在於,這些偉大理論需要長時間才能驗證,這就是諾獎的遺憾。

03

諾貝爾獎的「不可能三角」

為什麼這樣的現象出現,諾獎的年齡成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呢?

因為這個產品後面還隱藏著一個規律:諾貝爾獎的「不可能三角」

這個三角就是:新理論+顛覆性+被驗證。

大部分時候,諾貝爾獎的頒發對象很難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

如果是「新理論+被驗證」,基本很難有顛覆性。

解析:容易被驗證的理論,往往都是原有科學範式框架內的新修正,這樣的理論沒有顛覆性。

如果是「顛覆性+被驗證」,很難是新理論。

解析:顛覆性的理論總是要經過不同角度、多次重複的直接驗證才會被接受,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消耗很長的時間,很難是新理論。

如果是「新理論+顛覆性」,並沒有那麼容易被驗證。

解析:顛覆性的新理論超出了原有科學體系,連帶著超出了原有的實驗觀察體系,為了驗證它,還需要實驗科學家設計出新的實驗觀察設備和思路,才有可能驗證。

年青人因為其創新性、開拓力,少受傳統束縛,更容易發現新理論。想要獲得諾獎一定具有顛覆性,也就是「新理論+顛覆性」,這正好是「不可能三角」中的第條:難驗證。等到驗證的那一天,科學家也已經從青蔥年少變成白髮老人。

天價歐洲粒子加速器

諾獎是獎勵人類最偉大的貢獻者,它對理論的驗證程度要求越來越更高,驗證要求可能不是一次兩次,可能是驗證之後的N次驗證。

同時,作為人類最強獎項,諾獎擔心犯錯、規避錯誤理論的動機非常強,所以總頒發給已被驗證、十拿九穩的理論。這樣一來,它就很難是「新理論」,當然會忽視青年學者的創新。

隨著顛覆性科學發現越來越困難、實驗觀測設備越來越龐大和昂貴,諾貝爾獎的「不可能三角」越來越明顯。

因此,諾獎得主的年齡越來越大。

04

短跑競爭,

青年科學家的「內捲化」

然而,年青科學家才是最應該被激勵的對象。

《自然》對大約1.2萬名青年科學家進行調查,探討了這個群體面臨的困境。當青年科學家被問及什麼是「最大挑戰」時:

調查對象中有44%選擇「為獲得資助展開競爭」

大約1/3的人感覺他人對他們的評價完全取決於發表的論文數量

另外1/3的人表示,他們發表並不感到自豪的論文(僅僅為了滿足考核需求或數量指標)。

因為考核、晉升或者生活壓力,而在科研中選擇「抄近路」,乃至放棄科研進入高收入的企業供職,也成為相當一部分被調查者的選擇。

因為缺乏資助,很多科學界的天才最終選擇了另一條道路。

並非特例,這是一種世界性的悲哀。

與同行相比,中國青年科學家同樣面臨壓力。

No.1

目前很多大學及科研機構引入合同制

例如,三年就要完成一個省級以上項目,發表3篇一流文章,達不到要求就走人。

很多青年學者為了能留下來,不得不追求短期化、風險小的研究項目,圖的就是快速出成果,哪怕價值不大,能滿足考核就行。甚至有人將一個成果拆成9篇去發表,就是為了不被淘汰。

避開周期長、風險大的基礎研究成了行業默認規則,大家互相比拼誰能更快地寫出價值不大的學術論文。

青年科學家正值創造力最巔峰的狀態,卻大量地被消耗在價值不大的科研項目上。

No.2

生活壓力極大,沒有心思去研究科學

當代的青年科學家,一般都面臨兩大壓力。

精神壓力——能否在學術上有所貢獻,個人成就感的滿足,考核壓力

世俗壓力——婚姻、買房、贍養父母和撫育子女。

青年學者猝死新聞不斷出現,被媒體同情地稱呼為「學術民工」

面對這樣的境況,青年科學家更需要獲得科學獎的青睞和支持。

一是因為他們的科研需要資助;

二是他們的生活面臨壓力;

三是他們處於創造力的頂峰。

而且,如果科學獎做出大的改變,也可以從頂層設計上對科學氣氛作出改變。

面對這樣的現實,科學獎應該嘗試做出一些新的改變。

1、 科學獎項應該從注重「過去時」改成面向「將來時」,不能只獎勵過去成就,更要激勵未來創造 ;

2、 獎項要從「確定性」轉為「不確定性」,要以更前瞻性的眼光去看待新的科學成就;

3、 要從慈善公益角度向「科學天使」身份轉變,要自己去了解並研究科學新風向。

4、 要從「錦上添花」向「前置激勵」轉變,這樣資金才會更有價值。

諾獎的產品設置有它的好處,但這個社會更需要資助那些「未來的諾貝爾獎」,它們雖然還處於襁褓之中,但一定要讓它們健康成長。

05

科學探索獎,本身也是一種探索

前幾天剛剛頒發的科學探索獎,正在沿著這一方向做出嘗試。

與這個獎項的名字一樣,它自身的獎勵機制也是一種探索。

這個獎項由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毛淑德、何華武、鄔賀銓、李培根、陳十一、張益唐、施一公、高文、謝克昌、程泰寧、謝曉亮、潘建偉等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支持基礎科學前沿技術領域45歲以下的青年科學家。每年遴選至多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未來5年內獲得每年60萬元、累計300萬元資助。

這個獎項特點很鮮明:

No.1

面向未來,注重探索

參選科研項目貼合未來社會的需要,正在規劃和起步階段,有一定失敗概率。四平八穩的項目反而沒有太大競爭力。探索獎是事前、事中頒獎。

No.2

年輕化,自由使用

參選者年齡必須低於45周歲,且獎金自由使用,不受審計約束。這對於經濟困頓的青年科學家幫助很大。

No.3

補充主流獎項不足

這項創舉不僅在國內,在國外也是罕見的。它的事前頒獎、風險較高的前置激勵模式與很多獎項的事後頒獎、幾無風險的錦上添花模式互相對照,正好可以形成一種互補,為後來者調整資助模式提供參考。

科學探索獎作為民間自發科學獎,它的這種激勵方式與網際網路的「矽谷模式」非常相似,它是對未來的一種投資,雖然具有風險,但收益可能會更大,一棵種子,可能長成參天大樹,而且它是企業的一種無償資助,那麼獲益的將是全社會。

06

讓青年科學家擁有「詩與遠方」

青年科學家除了研究學習之外,更要有仰望星空的頓悟與沉思。

不僅要沉迷於實驗室的數據,也要駐足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也許這樣,中國才能擁有未來最頂尖的青年科學家群體。

2020年「科學探索獎」天文和地學領域獲獎人魏勇說:

十年前一個冬夜,

我站在窗前看雪花飄落,

突然頓悟我要找的答案在火星上,

……

這種近乎詩意的感言,我們能看到裡面一種激情燃燒的科學美

我們不能給青年科學家太多生存的壓力,這會扭曲那些傑出的心智

2020年「科學探索獎」信息電子領域獲獎人黃芊芊談道:

於我而言,

科學探索不僅充滿理性與客觀

更蘊藏著無窮盡的生命力量與魅力

猶如呱呱墜地的嬰兒。

當你為它傾盡全力、堅持付出時,

它也一定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迸發出盎然的生機,帶給你驚喜。

……

是的,這段話道出的就是一個科學獎的本質:我們相信他們就是了,只要堅持公平、遠見、客觀的評獎機制,他們遲早會給我們帶來驚喜的。

07

2035,中國諾獎會「井噴」嗎?

2001年,日本啟動了它的「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該計劃歸納起來有6條

注重基礎研究、保證研究經費、促進年青動力、優化科研環境、維繫學術傳承、提高科研人員收益和地位。

這個計劃的效果難以精確測量,但19年19人,震撼全世界。

它打破了二戰之後「歐美為主,美國領先」的世界諾獎格局,進入「歐美日」三足鼎立的競爭時代。

該項計劃的重點,幾乎都是我國科學界、尤其是青年科學家面臨的問題。

實事求是的面向未來,特別是去解決以下問題:

1、發掘科學未來之星,讓星光真正璀璨;

2、提供遠見而科學的資助,讓顛覆性的創意得以發揮;

3、要有特別的耐心,相信基礎科學的力量;

4、讓最有潛力的青年科學家得到尊重和認可

……

這個民族的智慧是無窮的,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了,青年科學家是值得信賴的,打破「諾貝爾獎的不可能三角」也不會那麼難。

一旦全社會更有遠見,無償資助的生態和氛圍形成,公正的評審機制得到保證,科學家可以輕鬆自由的思考,再過15年,我們在自然科學領域也會出現許多傑出科學家。

諾獎的「井噴」現象,也許一夜之間也會在中國發生。

那時候,絕不會象今天這樣,扳著手指頭計算諾獎得主了。

相關焦點

  • 可再生將迎跨越式發展,有望打破「不可能三角」
    可再生將迎跨越式發展,有望打破「不可能三角」 發布時間: 2020-12-22 08:48:52   來源:南方能源觀察  作者:
  • 深度| 打破「不可能三角」 網商銀行做對了什麼
    瓦解「不可能三角」在小微金融領域,無論是監管還是金融機構都曾面臨過一個困局,就是小微金融「高滲透、低利率、低風險」的「不可能三角」。這曾經是傳統金融幾經嘗試顛撲不破的鐵三角。一直以來,小微是一群被「高利」貸款挾持的人。自知難以取得銀行信任,小微企業們因而也自絕於銀行等正規金融體系,民間借貸反而成為其主要依賴的融資途徑。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諾貝爾獎,代表著現在科學研究的最高水準。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日本諾獎得主大隅良典(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更是警告: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日本著名的每日經濟新聞也推出連續報導,分析日本的科研危機。
  • 百年來諾貝爾獎最大的兩個謎團:不公開!不透明!
    顧問委員會如何投票等等,這些都是不能說的秘密。在諾貝爾死後,人們才發現這份遺囑,由此,誕生了舉世矚目的諾貝爾獎。 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從那時起,整個評獎過程一直存在兩個最大謎團:提名不公開,評獎不透明!
  • 靠數學「拿了」兩次諾貝爾獎,彭羅斯從「鋪地磚」幫忙發現2011年...
    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但是如果數學足夠好的話,可以拿兩次諾貝爾獎: 幫別人拿一次,自己再拿一次。 剛剛獲得諾貝爾獎的英國數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就是這樣。
  • 各種奇葩研究的搞笑諾貝爾獎,這個獎項是如何產生的?
    奇葩的搞笑諾貝爾獎?在2019年,研究袋熊粑粑的科學家獲得了這個獎項,他們研究的問題是,為什麼袋熊粑粑是方的?科學家通過解剖袋熊的消化系統,發現袋熊腸道的不同位置,有著不一樣的彈性,有的位置腸道彈性較大,而有的位置彈性較小。
  • 諾貝爾獎人數全球第八!加拿大是如何做到的?
    10月5日,2020年諾貝爾獎正式拉開帷幕,一場疫情改變了全世界的打開方式,百年歷史的諾貝爾獎也首次打破傳統取消頒獎晚宴,但依然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10月5日至10月12日,諾貝爾獎委員陸續公布了六大獎項。
  • 日本專家:科學家紛紛「逃」往中國,日本可能再難得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作為一個世界性質的獎項,就算是中國的小學生也能夠感受到其中的含金量,畢竟在我們的教材上發明各種定理公式的大佬們,動不動就是拿著諾貝爾獎做背書,很多現在改革性的技術,也都能夠拿到諾貝爾獎,因此認可度非常的高。
  • 朱嘉明:疫情時代的不可能三角
    特別是,現實生活中,正在出現更多的「模糊集」,因為其中的「元素」很可能處於不清晰狀態。疫情作為一個「集合」的概念,其中包括了太多尚不清楚的「元素」,必然影響整體判斷。
  • 諾貝爾獎五問
    新華網北京10月10日電 圍繞諾貝爾獎,人們常提出五個問題。一、誰是諾貝爾?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名字命名。諾貝爾生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他一生致力於炸藥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一生共獲得技術發明專利355項,並在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 不要讓三角肌後束成為你的短板,如何更有效的訓練到三角肌後束?
    不要讓三角肌後束成為你短板,或許正因為這個部位肌肉導致你整體肌肉發展欠佳,要知道是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木桶效應」不要讓你的三角肌後束成為你最短那塊木板。如何更加有效的訓練到三角肌後束?
  • 《無限可能》:如何打破自我設限,擁抱無限可能?
    「我們不一定能意識到這種信念的存在,但它們對我們想要什麼以及能否成功達到目標至關重要。」——卡羅爾·德韋克《終身成長》最近看了一本好書,名叫《無限可能》,「無限可能」四個字,讓我想起身邊很多優秀的小夥伴,他們時常把「突破自我,擁有更多可能」掛在嘴邊。
  • 【戰術】如何學會三角進攻戰術?
    很多朋友都聽說過「三角進攻」,但是它到底是神馬玩意卻很少人能夠知道。與普林斯頓體系、跑轟戰術等專業的籃球術語一樣,了解三角進攻戰術,能讓你在籃球朋友圈子中「脫穎而出」,更加實在的是三角進攻中的有些戰術完全可以在籃球實戰中靈活運用,做到「戰術在手,吊打應有」。何為三角進攻?
  • 肩膀疼痛,你可能是三角肌拉傷了
    hello又見面啦~快放假了,很多小夥伴們都約起來打球,但是打著打著又很容易拉傷我們的肩膀肌肉,特別是肩膀的三角肌拉傷,所以小編要說說三角肌拉傷後要怎麼快速恢復~什麼是三角肌拉傷?三角肌拉傷的症狀1、 輕輕的抬動上臂,有輕微的疼痛感。2、 疼痛感嚴重一些,沒有辦法輕鬆的使用上臂,只要上抬就會疼痛。3、 伴隨著腫脹和局部的壓痛。4、 疼痛劇烈,可能已經沒有辦法挪動手臂。三角肌拉傷我該怎麼辦?
  •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日本讀博人數銳減,專家推斷: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諾貝爾獎相信大家都曾聽說過,比如莫言、屠呦呦等就是我國知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雖然我國是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家,但是論代表科學研究最高水平諾獎獲得者來說,我國還是比較劣勢的。
  • 背部倒三角如何打造?3組動作方法,助你練出倒三角
    當功夫巨星在電影院大熒幕上裸露上半身的時候,他們背部的倒三角形狀肌肉總能夠在觀眾席引發一陣窸窣的聲音,有女生的讚嘆聲,有男生的羨慕聲……那麼,你是否也想擁有這樣一個倒三角的後背呢?你是否也想得到這種由衷的讚美呢?
  • 其實中國在生命科學領域還有一位人物很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其實中國在生命科學領域除了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外,還有一位「大神」級人物很可能獲得諾貝爾獎,他就是湯非凡。湯非凡是我國的微生物科學奠基人,被稱為衣原體之父。令人惋惜的是,當國際眼科防治組織向中國眼科學會寄來信函,邀請湯飛凡參加國際眼科學大會,同時為他頒發「沙眼金質獎章」,並推薦其為諾貝爾獎候選人,可是湯非凡已經自殺了。
  • 論「三角進攻」戰術,如何成就幾代王朝
    以上幾個戰術我們最為熟悉的莫過於「三角進攻」了,因為他成就了幾代王朝球隊。包括麥可-喬丹帶領的公牛隊、奧尼爾帶領的湖人隊以及科比帶領的湖人隊。顯然,以上幾支球隊都是美職籃一段時期內的霸主,他們把「三角進攻」發揮的淋漓盡致。但是球迷們總是聽說「三角進攻」如何犀利,那麼什麼是三角進攻呢?我們今天給大家細緻剖析一下「三角進攻」。
  • 閃電網絡:突破不可能三角的進擊之路
    2020年,AITD Blockchain作為一條商用級公鏈,如何在不可能三角的限制下,設定一個高並發和快速確認的閃電網絡來解決現有公鏈的痛點問題呢? 所謂不可能三角,指的是一個分布式記帳系統,不可能同時滿足可拓展性,安全性,和去中心化。
  • 三角肌中束訓練,決定你的肩寬,如何更好地練習到肩中束?
    每個健身者都應該想擁有一個寬厚具有力量感十足的肩部,個人也不例外,對於肩部三角肌訓練可能比其他肌群更為苛求,如何更好練到肩部三角肌?這個問題可能是你想要了解的!在之前的文章我們解析了三角肌後束的練習,今天我們講解一下有關三角肌中束的練習,相對於前束來說,中束可能是你更為薄弱的點,前束能帶到動作有很多,如:臥推,臂屈伸等動作都可以帶動到你前束訓練。如何更好練習到肩中束?為了更好的肩寬,正面的「倒三角」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解析一下肩部三角肌中束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