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房企的天花板,很多時候就是老闆的高度。老闆犯一個小錯誤,房企就可能出大問題。
那麼,地產老闆最容易犯的錯誤有哪些呢?
明源君近年和很多地產老闆、總裁有過長時間交流,聽他們講過一些自己或者別人犯的錯誤,歸納總結為以下8點……
不放權
有家房企,想衝千億,因此成立了幾個城市公司。
可是老闆的手,卻經常直接伸到項目上,繞過城市總,去過問項目的方案、乃至項目的用人,這樣一來,城市總就被架空了。
其中3個城市總,索性事事都向上請示匯報,老闆疲於奔命仍然忙不過來。
而另2個想自己有一番作為的城市總,乾脆直接離職了。
房企小的時候,老闆關注到具體項目,決策快、效率高。可一旦房企規模超過200億,老闆就不可能關注到每個項目的重要節點了。必須要通過制度、層級來進行管理。
如果老闆仍然事必躬親,結果就是:
企業規模上不去;真正有能力的人招不進來,因為有能力的人都想自己做主。
疑心太重
房企老闆不放權,有時候就是因為疑心太重,而疑心太重又會有一些別的表現和問題。
有一家房企,新到任的總裁帶領企業實現了業績的快速增長,可老闆卻擔心他失去控制,於是不斷繞過他去過問各個部門的事情,甚至在沒有和他商量的情況下,更換主要部門的負責人。他也只好離職了。
有的房企老闆,因為疑心重,就引進了其他行業「A、B角」互相監督牽制的打法。
所謂A、B角,就是說同一個崗位,有2個人。
如果甲總裁出差了、生病了,那麼乙總裁可以立刻接手他的工作,不至於耽誤事。
房企裡面搞A、B角的幾家,發展都出現了一些問題,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A、B角的2個高管,背後可能在勾心鬥角、互相拆臺。這就產生了大量的內耗。
第二,房企的中層、基層,都開始站隊,猜測高層的心思。
一個項目,如果按照甲總裁的打法去操盤,結果會不錯;按照乙總裁的打法去做,結果也會不錯。
可搞A、B角之後,項目一定是在甲、乙之間找了個平衡點,不上不下,特別平庸,市場反應也就很差。
地產行業,不同於銀行等別的行業。地產的競爭特別激烈,每天都在打仗,一旦軍令不能統一,隊伍不亂才怪呢。
自古就有一句話「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疑心太重的老闆很難招到優秀總裁。一旦自己老了,富二代能力又不行,企業發展就會出問題。
心太軟
老闆心太軟,主要是表現在對員工中「老白兔」的態度。
老員工在企業裡呆的時間久了,一般都成為中層、高層。
有些老員工隨著企業發展,不斷進步。但也有一些老員工,固步自封,成為「老白兔」。
甲房企和乙房企都是從一個小建築公司起家的,在本地也都幹得比較大了。
2010年前後,2家房企的老闆都意識到自己企業的戰略有問題,都提出來「走出去、規模跳漲」。
新的戰略遭到了很多老員工的反對。有的老員工覺得「我們當初都沒想到有今天,現在都已經這樣了,都是千萬乃至億萬富翁了,你還要折騰什麼,要把我們累死嗎?」
乙房企老闆退縮了,和老員工們繼續過自己的小日子。
甲房企老闆卻很堅決地清理了自己屬下裡的「老白兔」,他先引進一些明星經理人,與老團隊並存,等到明星經理人熟悉企業以後,在一年內將權力逐漸從創業團隊手裡,轉移到明星經理人團隊手裡。轉移過程中,十幾個老部下去到他別墅門口站了一夜,他也沒有退縮。
目前,甲房企已經成為地產前三十強。老部下們因為手裡股份越來越值錢了,也不再有怨言,反而認為老闆當年的決定是對的。
而乙房企的規模近幾年不但沒有增長,還有縮減,因為他們深耕的幾個三線城市,市場容量有限,幾家龍頭進去搶飯吃,他們自己的規模就只能縮小了。
迷信過去
在有些時代、有些行業,經驗是寶貴的財富,可在今天中國的地產行業,過去的成功經驗經常是不能複製的。
早期的地產行業,有3年大周期存在,地拿貴了、偏了,房子賣不出去了?不怕!
等上2年,大周期一來,再差的房子也能高價賣出去!
於是,一些房企老闆就堅信,只要賭漲,持續加碼,就一定能贏!
早在2016年,很多地產大佬就警告大家,說行業邏輯變了,會長期橫盤,周期紅利消失了。可一些房企老闆就是不信這個邪!他們繼續賭漲,反周期操作。
樓市跌了,他們非但不避險,還大量拿地,想要抄底!有的還多次抄底!
直到今天,地產大周期也沒有回來,他們的房企就只能破產了。
還有一些地產老闆,沉迷於自己過去灰色乃至黑色的成功模式,不能自拔。
某省會城市,一家地方龍頭過往都是通過關係拿地,並標榜為自己的競爭優勢,不屑於學習市場化的拿地方式。
中央反腐力度加強以後,當地官場巨震,於是各種潛規則沒有了。這家地方龍頭的發展也就停滯了。
價值觀搖擺
一家房企的企業文化,往往根植於創始人團隊的價值觀。
舉例來說,比較根本的價值觀選擇有以下一些:
結果導向之外,有沒有一些底線,違法、造假的事情做不做。
到底是品質優先,還是利潤優先?
賺錢到底是賺快錢,還是賺慢錢?
分配利益,到底是看功勞,還是看親疏?
……
如果老闆自己價值觀搖擺,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企業文化。比如,如果老闆對外崇尚做假,靠假數據、假業績、假材料欺騙投資人和買房客戶,他就很難要求下屬對自己真實。
如果價值觀搖擺,企業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企業文化。
如果一家房企的企業文化足夠先進,那麼,不管它招多少空降兵,都會自動接受它的企業文化,不存在內鬥的問題。
而如果內部文化不夠先進,不同來源的空降兵仍然保有自己原來的企業文化,就會存在內鬥的問題。
任人唯親
少數房企老闆迷信血緣、親屬關係,總認為親戚是最值得信任的,不會背叛自己。
事實上,當房企發展到一定規模,親屬圈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一定是不一致的。
一位總裁空降到某房企做總經理,經常是和老闆開過會以後,就去找下屬傳達執行,結果卻發現,下屬知道的信息比他還多,而且繪聲繪色。
最後他才發現,自己的下屬都是老闆的親戚,或者朋友,老闆和他們接觸的時間,遠比和自己開會的時間要久。長此以往,他只好辭職了。而該企業的發展近幾年也是停滯的。
許多小開發商長期和一些價格高於市場、品質也不見得高的供應商合作,就是因為那些供應商和老闆本人是朋友。也就是說,老闆自己坑自己。
有家房企,現金流快斷了,唯一的資金來源,就是一線的銷售!
主管財務是老闆的親戚,他對公司的未來失去信心了,就把其他親戚投在公司的錢,取出來還給親戚們!
一個基層財務非常不滿這種做法,就把相關情況發在了內部群裡。
一線的區域總、項目總們,都有大量跟投!一看這個情況就炸了,全部回公司要求把錢取出來,一線項目的銷售自然也就停滯了。
走到這一步,公司想不垮都不行了!
小氣
楚漢之爭中,劉邦之所以能贏,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他表現得比項羽大方,拜韓信為大將,封他為齊王,都是很短時間就下了決定。
可項羽雖然捨得把自己的飯分給部下吃,但是等到部下有功勞的時候,卻捨不得封官加爵,手裡的官印磨圓了都不願意給別人。
對地產老闆來說,對下屬、合作開發的夥伴、乙方,是否捨得,也決定了自己的成敗。
對下屬,僅僅關心是不夠的,要捨得給錢、給權、給名、給股份。下屬成為小股東,實際等於有一群人幫你盯著企業,有一群人不用監督就在為你拼命。
對合作夥伴,捨得讓對方佔大股份,實際上是節省了自己的精力。一些合作中,千億房企出財務成本低的錢、出好的產品線,區域房企出地、出熟悉本區域的人才,雙方合作項目,就避免了競爭,比自己從頭開始拼得兩敗俱傷好多了。
對於乙方供應商來說,你把價格壓得太低,對方就只好偷工減料。最初可能看不出來,但幾年之後質量問題就可能爆發。
而那時候,你家房企規模進一步擴大,也更受公眾關注了,一旦品牌受到影響,就是全國性的損失,虧大了。而你捨得給供應商分錢,質量有保證不說,它也可以一直跟著你幹,戰略合作的供應商多了,你的開發速度也就上去了。
缺乏大戰略
有家區域龍頭房企的董事長,曾告訴明源君,他現在很後悔早年想具體事情想得太多,戰略思考不夠。
該房企在當地的項目,質量很高,設計切合客戶心理,開一個火一個,每個項目利潤都很高,口碑也是一流的,這和該董事長事必躬親是分不開的。
但該房企有2個問題:
一直沒能走出大本營。在樓市橫盤,各大巨頭到處開疆拓土競爭激烈的今天,可能很難走向全國了。
在本地持續深耕,但規模增長緩慢。之前他們認為本地市場可能就那麼大。但是某巨頭進入之後,其城市公司規模第二年就超過了該區域龍頭。
該董事長現在反思,自己當年想小問題想得太多,滿足於每個項目的完美和成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該不該進入別的城市、規模能不能翻一番這樣的大事。
這些大事看起來是個簡單問題,好像就是拍一下板,但背後需要長時間的心理準備,準備不足就下不了決心。
就當下來說,地產下半場,傳統地產開發的各個環節如何完成模式進化?如何找到傳統開發之外,新的增長曲線?都是大戰略,需要深入思考。(作者:明源地產研究院 天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