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是中國經濟大省,GDP總量列全國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河南也是中國的人口大省,全省有9640萬人。河南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表層看,是一種地域文化,從深層看,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幹,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佔有突出地位。
河南省會鄭州河南雖然是人口大省, 但是高校資源卻不是很好, 只有鄭州大學一所211大學,沒有985大學。 河南是全國第一考試大省,高考錄取率也排在末尾,基本上是錄取率最低的省份。我們從下圖可以看到全國985錄取率,河南排名倒數。
全國各地985高校錄取率在歷史上河南本來有機會擁有兩所985高校, 可是令人遺憾的是都失之交臂了,下面就讓我們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錯失山東大學遷到河南1954年,河南省省會正式從開封遷往鄭州。省會作為一省的決策中心,通常要承擔起文化中心和經濟中心的作用。因此,在鄭州打造幾所高水平大學就成為鄭州文化建設的一個主要任務。時高教部(即今教育部)為改進我國的高等教育布局,促進中西部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決定將一批沿海省市的高校內遷中西部省市。最初的考慮是將山東大學遷往河南鄭州成立新的河南大學。
山東大學當時的山東在高等教育上並不強勢,將旗艦高校山東大學全部遷至河南,對於山東是難以接受的,山東方面肯定有所反對。學校搬遷,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搬遷,更是涉及到數萬名教師和家屬的具體生活。當時絕大多數人對鄭州的印象還是鐵路城市,對於能否承載山東大學的進一步發展還存在疑慮。最後,山東方面的積極爭取讓山東大學最終未能成行。這是河南第一次錯失高水平大學落戶。高教部後來審慎考慮,做出了山東大學不再遷鄭的決定,但新籌建的鄭州大學仍由山東大學建設,並派管理骨幹和教學骨幹支援。1956年8月,鄭州大學正式開始招生,由山東大學等校負責籌建的數理化三系正式招生。劉椽教授任鄭州大學校長助理兼化學系主任。而化學學科現在仍然是鄭州大學的王牌學科,這其中自然有山東大學和劉椽教授打下的根基。
註:負責鄭州大學籌建的劉椽教授後來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被撤銷一切職務,後來在河南含冤逝世。而在如今的鄭州大學官網上,也很難找到當年山東大學等校援建的歷史。在網上也難以找到教授的照片。
痛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69年「珍寶島」事件後,中蘇關係惡化,黨中央判斷前蘇聯很有可能對中國進行突襲,甚至可能使用核武器。在此背景下,我國開展了中央大批黨政機關的疏散工作,除了黨政機關,許多高校也緊急遷出城市。中國科技大學派人前往河南南陽和湖北沙市聯繫疏散下遷地址。湖北的沙市有科學院的五七幹校,表示不再有合適的地方安排中科大。河南組帶著劉西堯給河南省領導人(主持工作的是革委會副主任紀登奎)的親筆信,受到河南省接待,但河南省只同意在平漢路以西的南陽專區的唐河、新野一帶山區、丘陵地帶臨時戰備疏散,若在河南建校他們表示有困難。兩個組選址人員回京後,認為這兩個地方沒有條件,不能去。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時為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的李德生得知中科大要搬遷,積極主動請求中央將這所大學遷往安徽,說科大下去大有英雄用武之地。從此後,中科大成為安徽的驕傲和機會,河南則因此錯失了這麼一個名校而痛惜不已。而且更為戲劇性的是,李德生的故鄉就是河南信陽。
為什麼河南會拒絕中科大呢?很多人都認為是當時的領導沒有遠見。紀登奎後來也講,檢點平生,他有三大遺憾,「其中之一是自己早年投身革命,沒有上過大學,不知道大學生活什麼滋味。」
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安徽擁有了一所中國頂尖大學。以中國科技大學為基礎,安徽省還爭取到中國科學院在合肥建立研究所、研究院。國家籌建的20個頂級的國家實驗室中,安徽有三個,僅次於北京。這些河南都沒有。一所大學對一個地方的價值是巨大的,全面的。 希望鄭州大學能夠早一點成為國內排名靠前的著名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