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華興社知識小課堂消息,股市華興社知識小課堂發現,在首次完成季度盈利後,拼多多又將農產品提升至更高級別的戰略位置。
11月24日,在烏鎮舉行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拼多多全球事務高級副總裁朱健翀表示將繼續重投農業。他以為,中國在消費網際網路方面的創新和經過數位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經歷,將在一定水平上協助很多國度完成逾越傳統現代化途徑的開展。
此外,朱健翀還重點分享了拼多多經過數位技術改造農業等傳統產業的經歷。「在推進農產品上行方面,我們正是經過創新的『農地雲拼』形式,把極度分散的消費需求,會聚成肯定的訂單,推進農產品規範化、範圍化革新,提升消費效率和產品質量,為『大國小農』國情下的農業現代化探究出了一條新的道路。」
持續押注農產品
早在今年三季度財報發布時,拼多多CEO陳磊就透顯露持續押注農產品的企圖。
在財報發布後的剖析會上,陳磊表示:「從宏觀供應看來,隨同著國內批發格局的變化,以「拼」為中心的新消費業態,正由中國消費市場傳導至流通側和供應側,推進包括農產品分銷、品牌建立等在內的傳統形式發作推翻式革新,使得平價高質的商品,成為內需消費的主流。」
陳磊還指出,拼多多經過賦能完成將農產品直接運到用戶餐桌,成為了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接下來,平臺將繼續加大在農產品範疇的「重」投入力度,持續投入買菜業務,與協作同伴共建凍庫冷鏈,提升農產品流通的效率。
財報發布後不久,拼多多的另一則融資音訊也踐行了陳磊的承諾。11月17日,拼多多宣布擬發行17.5億美圓的可轉債並增發2200萬股ADS。拼多多表示,本次發行所得款項將主要用於繼續重投農產品上行和C2M(工廠直連用戶)。
運營農業多年,拼多多為什麼要繼續加碼農產品?
有觀念以為,農業是拼多多的一個「博弈」,也是它打破電商劇烈競爭、重新開拓一片領地的最重要方向。「管理層看到了平臺盈利的可預期性,才嘗試進一步延伸農產品供給鏈的價值和樹立多元化分銷體系。」
以今年「6.18」大促為例,拼多多避開天貓和京東的矛頭,調整補貼戰略到農產品等低客單價類目。同樣,在剛剛完畢的「雙十一」,拼多多也沒有參加成交額這一數字比拼,它們選擇一邊經過常態化的「百億補貼」進步GMV、客單價與用戶數增長,一邊鼎力度投入長周期、報答慢的農業根底設備,樹立細分類目下的護城河,堅持本人的節拍。
另一方面,今年疫情期間,生鮮電商的市場被進一步催熟——消費者長期居家,線上平臺成為其購置生活必需品的主要渠道。與此同時,多地農產品批發集散中心呈現疫情的現狀,也反響出傳統農產品銷售形式存在的衛生隱患。在此狀況下,拼多多等線上平臺假如能進一步縮短農產品供應端與消費端的間隔,意義嚴重。
除此之外,農產品也為拼多多完成了遠低於同行的獲客本錢。依據今年一季度財報,本季度拼多多新增MAU的獲客本錢環比從109元提升至179元,新增年化活潑買家環比從130元提升至190元,相較阿里405元和京東298元仍有優勢。
而從宏觀層面來看,蔬菜、水果等農產品更是人們生存的必需品,市場空間宏大。
依據艾媒網的數據,2010至2019年中國農產品批發商品銷售額堅持增長態勢,2018年到達1.08萬億元。2019年中國增強了農產品流通網絡建立,農產品購銷繼續快速增長,估計農產品銷售總額將到達1.26萬億元。
電商平臺的「農業情」
不斷以來,電商平臺對農業不斷抱有極大的熱情。
在此前的傳統農產品流通鏈條中,農民和消費者之間缺乏直接對接,信息傳送滯後。一旦信息滯後,鄉村消費預判出錯,市場便會引發連鎖反響,呈現「豬周期、蒜你狠、向前蔥」等農產品周期問題。
此外,在這一鏈條裡,農產品普通需求閱歷「農民—原產地收買商販—產地批發市場—銷售地商販—銷地批發市場—超市/菜市場等市場—消費者」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之間還有物流、倉儲、損耗等等本錢和各種不肯定要素的影響。
為完成農產品的順利上行,包括拼多多、阿里、京東和蘇寧等平臺早在前幾年就曾經深化鄉村。一個有意義的現象是,在這場巨頭們掀起的這輪鄉鎮競賽中,除了加速渠道下沉、鋪設鄉鎮效勞網點外,在建築牆體上粉刷廣告成為了最具代表性的宣傳方式,這也被業界形象地稱為「刷牆運動」,的目的則是為了加強各自電商平臺的知名度。
關於拼多多而言,農產品不斷就是本人的優勢品類。2015年4月,拼多多前身拼好貨上線時,也曾將本人定位為生鮮水果電商。爾後,拼多多固然一路開展壯大,產品品類愈發齊全,但生鮮品類買賣額也在持續進步。
官方數據顯現,2018年,拼多多賣出了653億元的農產品。2019年財報顯現,拼多多農副產品的成交額達1364億元同,比增長109%,農產品的活潑買家達2.4億,同比增長174%,復購率超越70%。
拼多多關於農產品多年的運營成果不只表現在數據層面,另一層面,它們曾經揣摩出了一套特有的運轉體系。
以拼多多的「多多農園」為例,「多多農園」是近幾年由拼多多發起的「探究國內脫貧攻堅和鄉村復興機制性銜接的創新形式」,拼多多希望經過「多多農園」形式來完成消費端「最後一公裡」和原產地「最初一公裡」直連,讓農戶成為全產業鏈的利益主體,從而更快速有效地帶動深度貧窮地域農貨上行。
改造效果如何?
近幾年來,電商、生鮮批發和直播形式的介入讓農產品銷售好不繁華,鄉村這塊「被遺忘窪地」也逐步成為風口。
不斷以來,網際網路企業涉足農業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沒有一家做到對上遊環節的改造——農業科技短少足夠的人才,很多人下鄉的意願極低。此外,農產品的流通鏈條仍然複雜,層層剝削下,農戶的收入很低。
此前就有蘋果果農在承受時期財經採訪時表示,本人長期為經銷商和品牌商打工。「在蘋果流通的過程中,每個渠道層層加價,但本人卻嘗不到幾甜頭。」
而最近,電商平臺關於農業的改造似乎又深化了不少。
近兩年來,拼多多行推出了「新農商」機制——以檔卡戶匯合的協作社為主體,樹立農貨上行和品牌培育的新形式。經過這一機制中,拼多多將與中央政府協作,打造以新農人為創業帶頭人,工廠、代運營公司提供第三方效勞,政府監視、平臺扶持的新農商開展形式,以確保檔卡戶的中心利益。在這個機制當中,拼多多將在項目初期提供產業扶持和營銷扶持;中期構成較為穩定的第三方「代效勞」機制;後期則逐步退出,協作社全權掌控,並由當地政府確保利益分配依規停止。
除了渠道創新外,拼多多也寄希望於人才和技術創新,提升農產品的消費效率。
以拼多多的農研競賽為例,今年下半年,拼多多發起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眾多青年科學家、頂尖農業人士展開了一場種植競賽,並以此為樣本相互商討,將「勞模經歷」與「人工智慧」相分離,探究出愈加外鄉化的數字農業處理計劃。
據拼多多透露,經過農研競賽等活動,它們希望做數字農業的底層研發,推進國內從設備農業到數據農業,再到數字農業的晉級,探究在「大國小農」環境下,數位化消費工具的實踐落地應用。
不過,繁花似錦之下的另一個事實是,電商在中國開展十幾年,農產品在線上流通量仍然不大。
依據艾媒諮詢的數據,截至2019年,中國農產品流通各渠道佔比調查中,農貿市場佔比最高到達51.8%,超市佔比位列第二位達36.4%,位列第三的是個體商販佔比為8.5%,其次是電商渠道,僅有2.8%。
某種水平上來說,目前電商在農產品流通中只起補充作用,不過這也能夠了解為,鄉村電商仍是個藍海市場。
但需求留意的是,面對宏大等市場潛力,各大平臺也不大可能「一口吻吃成胖子」。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討中心主任曹磊此前在承受時期財經採訪時就表示,中國鄉村電商開展還處於起步階段,鄉村電商人才難找、難留和本錢過高等難題,嚴重攪擾鄉村電商的開展。此外,目前農產品上行與工業品下鄉問題依然沒有很好處理。農民對信息化承受水平低、購置力有限。
「和一二線市場中的電商產業一樣,鄉村電商產業也需求大量的軟體開發、倉儲快遞、冷鏈物流、攝影美工、追溯防偽、人才培訓、金融效勞等產業鏈上的優秀效勞企業。同時,還要為鄉村電商開展提供品牌註冊、營銷推行、人才培訓等多個公共效勞」,曹磊補充道。
隨著一二線城市消費市場的飽和以及鄉村經濟的快速開展,鄉鎮、鄉村市場將成為國度扶持開展重中之重。在城市用戶流量紅利越來越少、獲客本錢越來越高時,下沉市場的崛起就成了趨向。但不論是採用電商下鄉、電商扶貧還是社交電商等形式,真正考驗企業內功的比拼,才剛剛開端。
本文章由網絡整理採集,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