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 農曆八月廿四南鯤鯓萬善爺千秋:
南鯤鯓代天府:南鯤鯓代天府又稱五府王爺廟,位於臺南市北門區,由兩座廟所組成,大廟代天府,祀奉五府千歲,小廟為萬善堂,祀奉萬善爺,是全臺規模最大、最古老的王爺廟。分布在臺灣西南外海的許多小沙汕,由於地勢形狀像鯤魚的身體,所以五府千歲便以「鯤鯓」為名。
民間相傳萬善爺乃清康熙年間的一個小牧童,因頗有慧根,在康榔山的空地上悟道成仙,也就是今日南鯤鯓代天府的廟地,而五府千歲於清嘉慶年間渡海來臺,也看上此地建廟,由於雙方互不相讓,只好以武力來決定誰才有建廟的權力,後來赤山巖觀世音大士出面調解,協議五王蓋大廟,萬善爺蓋小廟,共同救渡苦海眾生,自此之後,神靈顯赫,香火鼎盛,前來參拜的弟子們不計其數,也形成南鯤鯓代天府奇特的寺廟文化。
南鯤鯓代天府主祀之五府千歲(李府、池府、吳府、朱府、範府五王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一七年)二月動工興建,佔地二十餘甲,廟貌頗宏偉,古蹟尤多。
萬善爺為此廟之 「 囝仔神 」 又稱 「 囝仔公 」 ,亦為最主要配祀神祇之一。
萬善爺奉祀於 「 萬善堂 」 ,在此廟 「 娘媽殿 」 (奉祀註生娘娘)後左行之 「 萬壽公園 」 內,園中林木青翠,奇石嶙峋,並有萬善爺池邊牧牛的塑像,栩栩如生。
根據地方代代傳說,小時後的萬善爺在北康榔山放牛,有一天突然天上烏雲密布,不一會兒下起大雨來,萬善爺急忙的鑽進一旁的林投樹下避雨,他進入林間意外發現樹林內竟有一丈方圓的空地,不生草木,大雨傾盆卻滴水不入,他好奇的走進那塊一丈方圓的空地避雨,當時就感受到空間中神秘的力量。
從此以後,萬善爺每天到北康榔山放牛的時候,一定會到這塊空地上靜坐。有一天,萬善爺一樣在放牛的時候來到空地上靜坐,竟然就在這塊靈地上修成正果坐化成神了。萬善爺的舅父得知此事,就將祂的屍體用草蓆包裹著,埋葬在這塊靈地上。
萬善爺坐化的靈地上,在「五府千歲」於清嘉慶年間渡海來臺建廟時,與萬善爺發生了「爭地大戰」,最後,由赤山巖觀世音大士出面調解,協議在靈地上「五王蓋大廟」、「萬善爺蓋小廟」,共同渡救眾生。
清嘉慶二十二年間,渡海來臺「五府千歲」決定遷廟,並選擇在槺榔山萬善爺當初坐化的靈地上建廟,萬善爺於是跟「五王」抗議說;「這塊土地是他生前所有,而且埋有銅針為證」。五王回應說:「他們早在渡海來臺時,就已經看中此地,並埋有銅錢為記」。爭執不下的情況下,雙方於是請出了「土地公」來公證,「會勘」結果是,「銅針」就插在「銅錢」錢孔中,整個事件僵持不下最後演變出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爭地大戰」。
在這場「爭地大戰」中,雙方都掛彩;「萬善爺」腳踝受傷、現在五王的三王爺吳府千歲,額頭有一道傷痕。神奇的是,受傷的傷痕確實留在保存在南鯤鯓代天府中古老的神像中,那是當年那場「爭地大戰」中,「五王」大戰「萬善爺」時的,所留下來的傷痕,廟方曾經多次請工匠來修補,但都還是一樣無法修復完全。
搜索微信號:QQ8409896
或查找公眾號:靈善道觀
靈善道觀 地址:蒼南縣金鄉鎮吳家堡金炎路64號 電話0577-6457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