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淵源錄》選登-汪氏五十二代舊譜

2021-02-28 天下汪氏


始祖   姓姬氏名汪,魯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始,夫人姒氏夜夢白兔,復虹繞其身,居期而生子,有文在其手,曰「汪」,遂以名之。長而敦敏,有功於魯,為上大夫,食採潁川,號汪侯,後世子孫因以汪為氏。卒,葬潁川城南三十八裡。潁川,乃晉初陳郡陽夏縣西鄉靖仁裡也。一子:挺。

【注釋】
○周定王十七年辛未,魯成公即位,稱元年。十三年,逆夫人齊姜於齊。齊姜無子。十六年,妾定姒生襄公。十八年戊子八月,成公薨。則汪之生,當在十八年間。襄公立,姒氏始稱夫人。四年,夫人姒氏薨,諡曰「定」。
○周世尚徵手文為異,如仲弓鉤文、子貢執雅、公冶長握輔、老聃把十。宋仲子之生文,曰「為魯夫人」;唐叔之生文在手,曰「虞」;成季之生文在手,曰「友」。汪之為名,蓋類如此,申繻所謂以名生為信者也。
○列國公子、公孫得系公言,公孫之子不得復系公,往往以王父字為氏族。蓋天子賜姓,諸侯位卑,不得有賜,故其臣或因氏其王父名字,若諡然,皆稟之時君,別而稱之。汪之為氏,蓋類如此,眾仲所謂以字為族者也。
○舊譜雲「封為汪侯。」按:周世因官食地,皆有採邑,而晉、楚大國往往自封公、侯、伯。魯雖上公,於時為弱,兼之猶秉周禮,理無專封。況「汪」非封地之名,蓋當時後代尊貴之,而稱之曰「汪侯」,亦曰「潁川侯」耳。
○列國諸侯上大夫曰卿,每國三卿、五下大夫。
○譜經晉汪旭表上,故以晉時郡縣名釋魯地之潁川。舊本「晉初」訛為「晉州」,今正之。詳見《汪旭表》注。
○陽夏:北,古扶樂城;南,固陵聚,即漢固始縣。

二  代  挺,生於周靈王二十年己酉,魯襄公之二十一年,孔子始生之年也。仕周,官至司諫。卒,葬洛陽牛耳山。二子:誦、芒。

【注釋】
○司諫:地官司徒之屬,掌糾萬民之德而勸之朋友。正其行而強之道藝,尋問而觀察之,以時書其德行道藝,辨其能而可任於國事者,以考鄉裡之治,以詔廢置,以行赦宥。

三  代  誦,始以祖父名別姓汪氏。周敬王二十年,為都司馬。三子:越、銓、錡。魯哀公十一年,齊國書帥師伐魯,孟孺子洩、冉求帥師御之。公叔務人見負杖入保者而泣,曰:「使之雖病也,任之雖重也,上不能謀,士不能死,不可!」戰於郎,與汪錡乘,皆死焉。錡時年十九,魯人慾勿殤童汪錡。問於仲尼,對曰:「能執幹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遂皆殯,諡曰烈。
【注釋】

○都司馬:掌都之士、庶(子)及其眾庶車馬、兵甲之戒令,以國法掌其政學,以聽國司馬。

○國書:靈伯國弱孫。
○洩:孟懿子之子武伯彘。
○冉求:字子有,魯人。孔子弟子,為季孫宰。
○務人:即公為昭公之子,襄公之孫也。
○郎:魯邑,大夫費伯所城,即高平方與縣東南鬱郎城,漢屬山陽國。
○公孫之子不得系公,錡已別氏,故不書公族,而書汪錡。
○童:《左氏傳》曰嬖童,謂錡卑幼而公為幸之;《禮記》曰鄰童,謂錡與公為居相近。
○《左氏傳》作「錡」,《禮記》作「踦」,一如《左氏傳》「筐筥錡釜」之義,一如《公羊傳》「踦閭」、《魯語》「踦跂」之義。周世有北宮錡、郄錡、呂錡,無以「踦」名者,當以「錡」為正。
○周變質從文,於是有諱、有諡。諡者,行之跡也。易之以諡,因以示善否、明鑑誡也。《諡法》曰:「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也。」今錡無爵而得與卿大夫之小喪賜諡同,且與公為俱殯於西階,則服必不降,祭必不厭,葬不用殷槨堲周,而悉以成人之喪治之矣。

四  代  越,周貞定王十二年癸未,仕魯。三子:嵩、汶、鬱。

五  代  嵩,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韓、趙、魏為諸侯之年,仕魯。一子:建。

六  代  建,字君行,當周顯王世。一子:考。

七  代  考,字公勣。周赧王八年甲寅,秦昭襄王即位之年,考為魯司馬。一子:欣。

【注釋】

○周制有大司馬、小司馬、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掌王子弟及三公採地。軍賦則有都司馬。卿大夫之採地,則自使其家臣,為家司馬。列國亦皆有司馬。雞澤之會,楊幹亂行,司馬戮之;城濮之戰,祈瞞奸命,司馬殺之。在宋則又稱為司武,在晉則兼掌賦於諸侯。此魯之司馬,掌軍賦、兵甲戒令者也。

八  代  欣,字仁悅。周赧王五十九年乙巳,魯頃公十八年,秦滅周之年也,魯以欣為彭城戍主,以備楚。十九年丙午,楚傾王伐魯,取徐州。後五年辛亥,楚滅魯,欣舉家出奔。曰:「能困楚,莫若秦。吾將復矣。」遂入秦。一子:永。

【注釋】
○徐州:在魯東薛縣,亦邾之下邑。(徐:音舒)
○彭城:古大彭國地,即今徐州。是時,楚已徙都陳,侵逼魯境,故以欣戍彭城。

九  代  永,字子長。秦莊襄王三年甲寅,永為秦左監門。生一子,命之曰陳,曰:「餘不敢忘父母之邦,且以仇楚而志吾之復也。」

【注釋】
○周司門掌授管、鍵,以啟閉國門。幾齣入,舉財物犯禁者。祭祀之牛牲,監門養之。秦因之,置左右監門。隋、唐亦置左右監門,率各一人,掌諸門禁籍榜。

十  代  陳,字宇梁。秦始皇十八年壬申,為秦中郎將,領兵徵伐。秦之滅楚,陳與有功焉。二子:量、良。量仕秦至徹侯。

【注釋】

○秦始置中郎將,漢、魏因之。宿衛門戶,出充車騎,銀章青綬,冠服如將軍。

○秦商君制爵,自公士至大庶長十八級,合關內侯、徹侯,為二十等。

 十一代   良,字文賢。一子:猛。

 十二代   猛,字君烈。漢高祖二年丙申,為中軍司馬,從高祖定關中。三年丁酉,丞相蕭何以為河中軍府司馬。十年甲辰,官至沛郡守。二子:勝、拔。拔居北地。

【注釋】

○漢沛郡,統相縣、龍亢、竹縣、谷陽、蕭縣、向縣、銍縣、廣戚、下蔡、鄲縣、譙縣、豐縣、蘄縣、虹縣、輒與、山桑、公丘、符離、敬丘、夏丘、洨縣、沛縣、芒縣、建成、城父、建平、酇縣、慄縣、扶陽、高縣、高柴、漂陽、平阿、東鄉、臨都、義城、祈鄉,凡三十七縣。後為徐州,領五縣。

○郡守:秦官,漢因之,秩二千石。

○漢將軍出徵皆有司馬,如趙破奴為驃騎將軍,司馬蘇弘為伏波將軍,司馬竇固為班超軍司馬,宗資為度尚別部司馬之類。

○河中:魏蒲坂地,秦屬河東郡。高祖三年,三河地已屬漢。八月,命丞相蕭何守關中,便宜行事。興卒補高祖軍缺,故以猛為河中軍府司馬。

 

十三代    勝,字伯戡。漢惠帝六年壬子,為丞相王陵府長史。三子:理、重、泰。泰居宜陽。

【注釋】

○惠帝六年十月乙巳,安國侯王陵為右丞相。高后元年,陵議「王諸呂,非約」,罷相,遷太傅。

○漢制丞相有兩長史,秩皆千石。 

十四代    理,字仲長。漢文帝三年甲子,為清河縣令。二子:堅、嬰。堅居清河。

【注釋】

○秦孝公變古法,分四十一縣,縣一令。漢因之,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皆有丞、尉。

 十五代   嬰,字子稚。一子:晃。 

十六代    晃,字文明。漢武帝北徵,為中郎將。一子:性。

 十七代   性,字公靜。漢武帝北徵,以性為中軍司馬。後為淮陰令。子進。

【注釋】

○武帝時北徵匈奴,故晃、性俱以從軍授官。

 

十八代   進,字元陟。自晃來,世以武功顯,至進,復為護軍司馬。二子:達、勘。勘居扶風。

【注釋】

○護軍司馬:漢官。後漢傅爕亦為護軍司馬,從朱雋擊黃巾賊。

十九代   達,字子通。漢宣帝甘露元年戊辰,為中郎將。三子:雅、悊、卞。卞居淮陰。

 

二十代    雅,字景儒。漢成帝建始二年庚寅,為玁狁戍主。仕至清河太守。子勇。

【注釋】

○玁狁,自黃帝時為害。周厲王世,內侵至涇陽,尹吉甫出徵,詩人作《六月》以美之。秦築長城列戍。漢興,冒頓寇邊。戍主之官,歷代隨地置,不常領兵,鎮戍守御。此戍地在北邊,故以玁狁名,漢戍之,詳不可考。至唐天下,上戍十一,設戍主一人,戍副一人;中戍八十六,下戍二百四十五,各設戍主一人。


二十一代   勇,字伯剛。子言。

二十二代  言,字公辯。王莾天鳳元年甲戌,除廣武將軍,不就。更始元年癸未,為武鋒將軍。從漢討王莾有功,除安城太守。娶清河太守張榮女,子高。

【注釋】
○三代之制,天子寄軍政於六卿,未嘗設將軍之職。至魏獻子為中軍,當時相謂,始有將軍之稱。楚有大將軍,周末有前後左右將軍,漢因之,不常置。衛青——大將軍,霍去病——驃騎將軍,皆本大司馬為之,以徵匈奴。孝武徵甌越、蠻狄有「伏波」、「樓舡」、「戈船」、「下瀨」、「橫海」之號,伐宛有「貳師」之名。田廣明為祁連將軍,以匈奴山著官;趙充國為蒲類將軍,以北方澤冠職。光武之「破虜」,王常之「橫野」,與夫「渡遼」、「凌江」、「輕車」、「強弩」,用表徵伐,興而復毀,厥號實繁,蓋事訖皆罷,非常設之官也。王莽遣孫建十二將軍構難北邊,光武起南陽合諸將兵興復漢室,「廣武」、「武鋒」之名要皆一時,因事所置耳。
○安城郡:漢平帝置,更始末尋廢省。
○漢景帝中(元)二年,改郡守為太守。

二十三代  高,字元昇。漢光武建武二十年甲辰十二月,匈奴寇天水、上黨諸郡,馬援出徵,高為裨將,當出上谷有功。高膂力,善戰鬥,軍中呼為「猛烈將軍」。二十五年,從馬援徵武陵五溪蠻有功,除北塞戍主。娶彭城薛弘女,三子:洪、澄、會。會居廣平。

【注釋】
○天水:今秦州。
○上黨:今潞州。
○上谷:秦郡,漢因之,統沮陽、泉上、潘縣、軍都、居庸、雊瞀、夷輿、寧縣、昌平、廣寧、涿鹿、且居、茹縣、女祈、下落,凡十五縣,今易州、通州等地。
○武陵郡:今常德、辰州等地。五溪:在辰州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古槃瓠蠻所居。
○按《漢史》,是時,匈奴寇天水、扶風、上黨,馬援出屯襄國,即上谷地也。又建武二十四年秋,武陵蠻寇臨沅,馬援進軍臨鄉,斬獲二千餘人。明年三月,進營壺頭,援病卒;蠻亦困,遂降。譜雲「二十五年徵蠻有功」,蓋紀其成功之年耳。

二十四代  澄,字仕清。漢章帝元和元年甲申,以武略進仕,為徵北軍司馬。娶河內苟氏女,子珍。

【注釋】
○漢三河地,謂河南、河東、河內。唐天寶間置河內郡,乾元元年改懷州,今為懷孟路。

二十五代  珍,字子玩。漢安帝永和元年丁未,以父勳為沛郡長史。後為侍郎領著作。娶沛郡宋昱女,子云。

【注釋】
○漢郡有長史,秩六百石,掌兵馬。
○蔡質《漢儀》曰:尚書郎從三署詣臺試,初上臺稱守尚書郎中,歲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秩四百石,每曹六人,凡三十六人。
○漢東京圖書悉在東觀,率以他官入直東觀領著作。

二十六代  雲,字元漢。慷慨有大節,常謂人言:「孝不違親,忠不避難,臣子之職也。」父歿方仕。漢順帝永建三年戊辰,為漁陽太守。鮮卑寇邊,雲屢破之,後以援兵不至,力戰遂歿。娶許縣令袁雲女,子託。

【注釋】
○漁陽:秦郡,二漢因之,統漁陽、狐奴、路縣、雍奴、泉州、平谷、安樂、厗奚、獷平、要陽、白檀、滑鹽十二縣。
○鮮卑之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於紫蒙之野,號東胡。漢初,匈奴侵之,走保鮮卑山,因以為號。漢和帝永元中,竇憲遣耿夔破匈奴北,單于逃走,鮮卑轉徙據其地,匈奴遺種十餘萬,皆歸之。鮮卑由此漸盛,後數寇邊。
○漢潁川郡許縣,即古許國地,今為許州。

二十七代  託,字伯寄。娶安定胡氏,子顗。

【注釋】
○漢武分秦北地郡,置安定郡,統涇陽、朝那等二十一縣,今涇州、平涼等地。

二十八代 顗,字子始,以獻策仕。漢靈帝建寧三年庚戌,為太子洗馬。娶安定胡公員女,子廣。

【注釋】
○漢太子太傅、少傅屬官有洗馬十六人,秩比六百石,其職如謁者。太子出,則當直者前驅導威儀。(洗:亦作先音,去聲)

二十九代  廣,字元鴻。娶武都賀韜女,子平。

【注釋】
○秦北郡,漢置武都郡,西魏改鳳州,今為金州。

三十代 平,字衡甫。漢獻帝初平元年庚午,討董卓,為徐州行軍司馬。娶潁川陳參軍通女,二子:勖、文和。勖無子,文和以子超後之。

【注釋】
○漢武帝置十二州刺史,昭帝增置徐州,復夏舊號,凡十三部。初平元年,關東郡縣、豫州刺史孔伷、渤海太守袁紹等,皆起兵討董卓,故平為徐州行軍司馬。
○漢潁川郡,統陽翟、昆陽、潁陽、定陵、長社、新汲、襄城、郾縣、臨潁、郟縣、舞陽、潁陰、崈高、許縣、鄢陵、父城、成安、陽城縣、周承休縣、綸氏縣,凡二十縣。

三十一代  文和,字君睦。為人多智略,膂力絕人。漢獻帝中平間,破黃巾賊,為龍驤將軍。建安二年丁丑,中原大亂,文和南渡江,孫策表授會稽縣令。建安十三年,孫權遣中郎將賀齊平黟、歙,分漢丹楊郡黟、歙二縣地,立始新、新定、黎陽、休陽、黟、歙六縣為新都郡,治始新。初,王郎為會稽太守,黟、歙嘗羈屬會稽西部。郎降,而黟、歙至是始平,文和遂家於歙。娶富春孫氏女,二子:軫、超。超居會稽。

【注釋】
○鉅鹿人張角自稱大賢良師,以符咒療病,徒眾至數十萬。靈帝中平二年反,皆著黃巾,號黃巾賊。
○漢將軍無常號。三國魏制龍驤將軍、徵虜將軍、輔國將軍,並為第三品。晉因之,王濬、孟龍符、劉牢之、朱燾、袁真等,皆嘗為之;又晉制驃騎、車騎、伏波、撫軍、四徵、四鎮、龍驤、典軍、上軍、輔國等將軍,其為大將軍開府者,皆為位從公。龍驤之名,蓋始於漢,魏晉遂列為定品。
○時孫策定江南,雖專除授,而猶遙表漢朝,故表文和為會稽縣令。
○東漢以浙東為會稽郡,其會稽縣地今為紹興路。
○黟、歙二縣,漢屬丹楊郡西部,丹楊都尉分治之地。譜雲嘗屬會稽,豈當時丹楊破沒,金奇、毛甘、陳僕、祖山之徒分據,歙、黟之地無所屬而遂附會稽邪?
○始新,今嚴州之淳安也。新定,今遂安也。休陽,今休寧也。今之休寧、婺源、歙縣、績溪,皆古歙縣地也。今之祁門、廣德、建平、黟縣,皆古黟縣地也。後黎陽並休寧,而休寧分為婺源,歙縣分為績溪,黟縣分為祁門、廣德、建平矣。
○富春:漢縣名,今建德路之桐廬、壽昌地,吳分置桐廬縣。
○按:譜雲「建安丁丑,文和南渡江」,又雲「軫破黃巾於故鄣」,參考《吳興記》軫事,實在靈帝時,豈文和因子軫在故鄣而遂南渡邪?抑中平間已渡江,至建安二年,而後始為會稽邪?或者云:「龍驤官名始於王濬,而文和事,他書未見。」古之人物,奚翅萬殊,史之書者,蓋略矣,非特一文和而已也;龍驤已列魏晉官制,於漢盍有相沿?而雲始於王濬,不考之過也。

三十二代  軫,字公真。中平六年乙巳,破黃巾賊於故鄣,為弭寇將軍、故鄣縣令。娶歷陽李期女,四子:澈、遠、除、萬春。萬春為吳廬江郡丞。

【注釋】
○弭寇將軍:如孫堅——破虜將軍,程普——蕩寇將軍,孫策——討逆將軍,殄寇將軍,皆一時創名。
○漢故鄣縣屬丹楊郡,以秦鄣郡故治得名,今湖州安吉、長興縣地。按《吳興記》,張角之亂,獨此郡守險助國,朝廷嘉之,故分故鄣縣南鄉置安吉縣。
○漢歷陽縣屬九江郡,今為和州。
○秦合肥縣,漢為廬江縣,後為居巢侯國,吳為廬江郡,今為廬州路。
○漢郡有丞,秩六百石,吳因之。

三十三代 澈,字子明。仕吳,累功至湘東郡太守,封新都侯,食(邑)黎陽。娶始新方信女,三子:授、守、謙。謙為豫章郡丞。

【注釋】
○湘東:漢屬桂陽及長沙國。孫權分長沙國,立湘東郡,統酃縣、茶陵、臨烝、利陽、陰山、新平、新寧七縣,今為衡州。
○黎陽:今休寧縣黎陽鄉地,梁為黎陽縣,陳省入休寧。
○秦九江郡,漢置豫章,吳因之,今為隆興路。

三十四代  授,字元德。吳赤烏末,為射聲校尉。寶鼎三年戊子,除右將軍、陳留太守。時新都太守許悌啟敕新都,汪、餘、方、胡自為一幫四胄之姓。娶新定丞餘通福女,四子:翊、解、演、旭。翊為海陽令;解為廬江太守;旭為晉軍司馬,破劉曜有功,歷護軍司馬、丹楊太守、淮安侯,食邑二千戶。

【注釋】
○漢武帝置射聲校尉統善射者,取夜中聞聲則射之以為名,吳因之。
○陳留郡:今汴梁,在吳為遙領。
○《風俗通》曰:餘氏,戎人由余之後,世居新安及下邳。
○方、胡,今猶為郡著姓。
○漢縣皆有丞、尉,秩四百石。
○海陽:今休寧縣。
○劉曜:劉淵之族子,匈奴人。晉懷愍間為寇,東晉大興間僣位。
○旭事詳見《汪旭上譜表》注。

三十五代  演,字德敷。仕晉,官至散騎常侍。惠帝元康四年甲寅夏,洪水漲,演居遂安,所居地淪為溪,徙居遂安城北。娶王氏,子道獻。

【注釋】

○散騎與常侍本秦漢二官,魏文帝始合為一。晉因之,置四人騎而散從,典章表詔命之事;貂蟬絳服,佩水蒼玉。
○吳新定縣,晉改遂安縣,今屬建德路。

三十六代  道獻,字君奉。晉元帝永昌元年壬午,為黟縣令。娶胡氏,二子:恭、威。

三十七代  恭,字敬伯。性廉介,不言財貨,所居惟書史充棟。八十七歲歿,葬歙縣向杲山。娶胡氏,子統。

【注釋】
○向杲山:在歙縣永豐鄉。梁大同元年,建向杲院於此。

三十八代 統,字容之。晉孝武帝太元十九年甲午,為寧遠將軍。年六十五卒,葬向杲山。娶程氏,子元爽。

【注釋】
○晉制寧遠將軍,第五品。

三十九代  元爽,字克明。以文學著名,隱居自喜。宋文帝元嘉元年,徵為富春令,不就。年七十歿,葬烏聊山。娶程氏,子叔舉。

【注釋】
○烏聊山:高二十八仞,在今徽州治所。州東南北,皆踐山為城。

四十代  叔舉,字鵬遠。宋孝武帝大明間,為軍司馬,遂勇退不仕。然於鄉裡,急病讓夷,性復好賙施,丐貸者踵門,雖貧乏,益不厭。年九十八卒,葬歙縣登嶺山。娶江氏,四子:泰、志、騁、霸。霸,梁武帝時為歙縣主簿。霸六子:滕、憑、陵、標、可、舒。

【注釋】
○縣主簿:主簿書掌付事勾稽,省署抄目,糾正非違。自漢以來,皆令長自調用,歷代因之。後至隋,始命於朝。

四十一代 泰,字亨之。年六十三歿,葬歙縣橫品山。娶姚氏,五子:勳明、然、傑、默、仁。

四十二代  勳明,字智叔。性嚴正端默,不持人短。陳武帝時為會稽令,後歷仕,以功至封戴國公。年六十一薨,葬歙縣雲郎山。娶許氏,二子:僧瑩、僧湛。僧瑩識度弘遠,嘗誨子弟曰:「凡人要處中,服食居用,貴無敝陋,然亦不至奢。毋儉不中禮,毋時絀舉贏,斯可矣。」陳文帝天嘉元年庚辰,為海寧令,又為郡長史。年七十四卒,葬雲郎山。娶鄭氏,生世華、世榮、世英。世華美髭髯,風格凝峻,志氣高遠,少習武事,以勇俠聞,叔父寶歡為隋將,深器之。大業十一年乙亥,天下大亂,世華以土豪應新安郡募,平回玉鄉寇,尋以兵據郡及宣城,轉略杭、睦、婺、饒之境,稱吳王。武德四年歸唐,避唐秦王諱,偏名華,詔持節總管歙、宣、杭、睦、婺、饒六州諸軍事、歙州刺史、上柱國,(封)越國公,食邑三千戶。六年入覲,授左衛白渠府統軍。貞觀十七年,除忠武將軍,行右衛積福府折衝都尉。薨於長安,歸葬雲郎山。歙人懷其安集之功,立廟烏聊山,歲時祀之。至宋,追封「靈惠侯」,屢加至「昭忠廣仁武神英聖王」。大元泰定三年,改封「昭忠廣仁武烈靈顯王」。華八子:建、璨、達、廣、遊、逵、爽、俊。(遊,一作遜)

【注釋】
○古戴國在陳留外黃東南,即今汴梁封丘地,後為鄭所滅。李攸編唐宋封爵國三等,凡小國二百三十一,戴居其一。
○吳孫休改休陽縣為海陽,晉武改海寧,大業中改休寧。
○時秦王世民勳名已著,世華始奉表歸唐,故偏名華,以避其諱。
○武德元年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加號持節諸軍事,而實無節,但頒銅魚符而已。
○隋時天下惟並、揚、益、荊四總管,後又以令狐熙為桂州總管十七州諸軍事。唐因其號,故李靖統十二總管伐蕭銑,孝恭亦為荊州總管。
○上柱國:三代時楚官名,隋置為勳官,唐因之,並武騎尉,凡十二等。上柱國正二品,賜門立戟。
○唐制國公,從一品。
○左右衛、驍衛、武衛、威衛,領軍、金吾、監門、千牛,皆有左右,為十六衛。天下折衝府,六百三十四隸焉。府多因其地名自為名,置統軍領之。貞觀十年,更號統軍為折衝都尉。
○左右衛所領,有親府、勳一府、勳二府、翊一府、翊二府及武安府、積福府、白渠府、武成府,凡五十五府。
○按:漢趙中大夫白公穿渠引涇水,起雲陽縣,入櫟陽,注渭中溉田,因名白渠,故唐府因其地為名。
○忠武、壯武、冠軍等將軍,謂之散號,加官。忠武,本梁、陳置,唐因之,為正四品。
○上府折衝都尉,正四品;中府,從四品。
○雲郎山:在今歙縣北七裡,華墓、廟尚存。
○回玉鄉:在休寧縣西南,婺水之源。唐開元末置婺源縣,今為州。
○烏聊山:見前注。
○按譜,華以武德三年入唐納款,四年奉表歸唐。《史》云:「九月甲子,華遣史來降,拜歙州總管。」其年十一月,杜伏威遣王雄誕取杭州、執李子通還軍,遂襲汪華。蓋是時,華已歸唐,不復力拒,而雄誕誘襲之以為功,故華歸唐後,官僅從四品,由雄誕之奸欺掩其功也。
○新都郡:晉改新安,隋改歙州,後復為新安郡,唐復歙州。

四十三代  僧湛,字公卿。陳文帝天康元年,為鄱陽令。年八十九卒,葬溲山。娶汝南周氏,七子:鐵秩、鐵師、鐵佛、鐵羅、鐵彪、鐵環、鐵珉。

【注釋】
○鄱陽縣:秦屬九江郡,東漢屬廬陵郡,今饒州路治鄱陽縣。
○漢汝南郡,後為蔡州,又為汝寧府。

四十四代  鐵佛,字懋族。隋大業十一年,群雄並起,鐵佛為新安郡首領,與兄華分兵徵討,保據新安。又為吳會首領。武德三年庚辰,華遣鐵佛入唐申布誠款,高祖慰勞,授金紫光祿大夫,並賜紫袍金帶。四年,華籍土地、兵民之數,奉表歸唐。九月丁丑,詔授鐵佛歙、宣、杭、睦、婺、饒六州總管府長史、上柱國、宣城郡開國公。繼賜璽書,辭曰:「皇帝敬問新除六州總管府長史、宣城郡開國公汪鐵佛:卿昔經離亂,備嘗艱險,戮力協心,緝寧士庶,中達機變,遙布款誠,念此誠為嘉嘆。朕君臨四海,撫育萬方,冀資英傑,共安億兆。彼藩襟帶吳越,統攝不輕,元僚之重,故以相授。宜善加綏御,務立功績,使鐘鼎銘業,竹帛書名。朕之望也,尚勉之哉!冬首霜寒,比想無恙,家門大小均安。故遣使臣往宣朕意,仍寄信物如別,以示朕懷。武德四年十月十一日,中書令、上柱國、宋國公、臣瑀宣,中書侍郎、闕中大夫、中書舍人、開府臣王孝遠奉行。」後入覲,授左武侯衛翊衛府中郎將,統領禁軍宿衛。貞觀十二年戊戌,辭官歸。永徽中,卒於家,葬績溪東二十裏白鶴山。娶下邳洪氏,八子:伯廣、伯密、伯倫、伯廉、伯雅、伯嶷、伯順、伯當。

【注釋】
○秦光祿勳屬官有中大夫,漢名光祿大夫。後周改為散官,加金章紫綬者,稱金紫光祿大夫。唐為正三品,紫袍金帶。
○漢邊郡長史,掌兵馬,秩六百石。在唐如張柬之——荊州長史,張仁願——洛州長史,王晙——并州大都督府長史,高士廉——益州大都督府長史。
○晉置宣城郡,隋為宣州,煬帝復為郡。
○漢魏諸侯無以國為號者,晉始有開國郡公之稱,陳唐因之,為正二品。
○唐高祖入關,蕭瑀挈郡歸附,封宋國公,武德元年遷內史令。武德三年,改內史令(員二人)為中書令。
○唐中書侍郎,員二人,掌侍從、獻替、制敕、冊命,敷奏文表,通判省事。
○唐初內史舍人六員,武德三年改為中書舍人,專掌詔誥、署敕、宣旨、勞問,受納訴訟,敷奏文表,分判省事。
○漢制惟三公開府,至魏始有開府儀同三司之號(魏黃權始以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武德七年定為散官。上開府儀同三司,正四品;開府儀同三司,從四品。
○隋置左右武侯府,煬帝改府為衛,唐因之。掌宮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凡翊府之翊衛及外府佽飛番上者,皆屬焉。
○凡諸衛翊衛之府二:曰翊一府、翊二府,每府中郎將一人。
○夏邳國地,宋隋為下邳郡,唐為泗州,今為邳州。
○隋煬改杭州為餘杭郡,唐復杭州;改睦州為遂安郡,唐復睦州;改婺州為東陽郡,唐復婺州;改饒州為鄱陽郡,唐復饒州;改宣州為宣城郡,唐復宣州。——皆古吳越國之地。華據歙、宣,略杭、睦、婺、饒,故鐵佛為吳會首領,而華稱吳王,封越國公。
○按:鐵佛以武德三年入唐申款,四年遂有璽書之賜,辭旨諄篤。後兄華為王雄誕所陷,而鐵佛歸唐,授翊衛中郎將,與華俱為四品。高祖必能明其初心,眷未艾也。王雄誕本起諸盜中,其奸惡極矣!不旋踵而為輔公袥所殺,雖豺狼梟鏡之相殘,亦天道禍淫,兇人不終之效也。

四十五代  伯嶷,字子思。貞觀十二年,以父勳為左率府長史。仕至折衝都尉。娶廣平程氏,四子:元會、元坦、元積、元談。

【注釋】
○唐太子左右率府各置率一人、副率二人、長史一人,掌判諸曹。凡天下折衝府分隸十六衛,外餘者以隸太子率府。
○折衝府上府兵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府置折衝都尉一人。上府都尉品秩同中州刺史,中府都尉從四品,下府都尉五品。

四十六代   元坦,字至滿。唐高宗永徽二年辛亥,為司功參軍。龍朔初,仕至將作大匠。娶許氏,二子:守本、守松。守本生敬銓。敬銓生四子:文喜、文成、文忻、文顯。

【注釋】
○漢、魏州郡皆有功、戶、兵、賊曹員,北齊為曹參軍,隋為司從事,煬帝改為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等書佐。唐因其六司,改書佐為參軍,在府為曹,在州為司。司功參軍,正八品,掌考課、假使、祭祀、禮樂、學校、表書、祿食、祥異、醫卜、喪葬、陳設之事。
○將作監:周考工之官。歷代官名不同,隋開皇為將作監。唐因之,設大匠一人,從三品;少匠二人,從四品。

四十七代  守松,垂拱中,不義武氏,隱居鳳亭裡。娶王氏,子敬滿。

四十八代  敬滿,娶方氏,三子:懷德、懷賓、懷斌。懷德生珍俊、珍超。珍超生萬倫、萬宜、萬佐、萬澈。萬倫為會稽主簿。懷賓生珍遇。

【注釋】
○唐縣置主簿一人,以流外為之。

四十九代  懷斌,娶周氏,三子:庭芳、珍浦、珍粹。庭芳生萬饒、萬益;珍浦生萬盈、萬喬。

五十代  珍粹,字元寶。力學為文,雅好賓友,所居設榻置驛,至則日以詩酒相娛,久而愈篤。誨諸子嚴正,後皆知名。娶程氏,三子:萬於、萬豐、萬高。

五十一代  萬於,字淑振。唐憲宗元和七年壬辰,授江陵府戶曹參軍。娶程氏,三子:叔和、叔義、叔柬。

【注釋】
○唐西都、北都、東都、鳳翔、成都、河中、江陵、興元、興德各府設戶曹參軍二人,正七品,掌戶籍、計帳、道路、過所、雜徭、逋負、良賤、芻藁、逆旅、婚姻、田訟、旌別孝悌等事,在州曰司戶參軍。

五十二代  叔和,娶胡氏。

【注釋】
○舊譜至此卷終。
○胡氏下,或本有一子字。
○或本譜後別書「自後闢地鳳亭九十三年未及討論」字,蓋後人誤計元和七年至天祐元年而為是說,起後世闕代之疑。
○今按:自萬於世元和七年壬辰,至宋元豐乙丑文昉葬張坑口,凡十四代,二百七十四年,以年均代,代不及二十年。借自始祖而下,而代計之年之特少者猶逾二十,多至三十餘年,今為代如此年促,代數寧復有遺?且舊譜自五十二代胡氏之下絕筆無文,其為起祖攜自鳳亭傳後之譜甚明。吾先子嘗言:上世相傳,自起祖旌城歿後,世屬黃巢五季之亂,搶攘自救,困頓百年,故楓香林諸祖墓今率堙沒,宜其於譜因循不續,而後代遂疑起祖之上復有闕代也。起祖,故碩儒,嘗授業於旌城,書譜而遺其祖父,雖庸人猶自反闕,然曾謂起祖之賢而遂遺之乎?叔和之為起祖父固無可疑也,今推明而定續之。


贊曰:
鹿囿底績,沙隨徵生。孰為魯仲,兄襄父成。
猗嗟潁川,肇握嘉名。採分藩屏,功列三卿。
挺不忘周,錡能蹈兵。昭其忠毅,日月貞明。
氏彰史傳,族衍邊城。曰永曰陳,志酬伐荊。
良經博浪,包泣秦庭。澤流公辯,尚克辭榮。
漁陽烈烈,愈振家聲。蠢爾鮮卑,敢幹怒庭。
鐵馬晨汗,玉龍夜鳴。褰旗奪槊,屢封大鯨。
軋犖巡斃,沙陀揆刑。從容節義,之死惟輕。
乃篤文和,乃宗乃弘。龍驤發軔,虎落揚旌。
乃底乃定,時維南徵。乃顧歙山,奕奕嶸嶸。
樂靜於仁,宅幽於清。貽我子孫,百世是京。
妖銷軫顯,羯蹶旭升。粵華戡亂,亦著邦稱。
支派既繁,功業斯宏。北周河洛,南播臺衡。
子思武進,淑振文能。迄於唐季,世襲簪纓。
遠矣志高,由鳳之亭。明宗保族,牒記同徵。
載緝載紬,既昏以憑。於千萬年,無墜厥承。

書籍簡介

   《汪氏淵源錄》由元代汪松壽先生編纂,是譜牒史上成就最高的汪氏通(統宗)譜,堪推千古不朽之作。自此,汪姓家族形成了完整的通譜體系,汪姓譜牒文化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汪氏淵源錄》也成為後世汪姓家族編修族譜、統宗譜的藍本,如明代《汪氏統宗正脈譜》、清代《汪氏通宗世譜》,都是以《汪氏淵源錄》為基礎進行續纂、擴纂的。

  《汪氏淵源錄》也是現存最早的汪氏通譜,目前僅國家圖書館、浙江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及美國藏有複本;同時,還被列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總目•史部•譜牒類》、《中國家譜總目》等書目,是十分珍貴的國家級古籍善本。

 


            請 關注《汪氏淵源錄》 

   關注天下汪氏


相關焦點

  • 徽州望族—汪氏宗族
    而據《汪氏通宗世譜》記載,全國各地汪氏均以汪華或汪鐵佛為祖,至宋代時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汪華後,這就是說唐宋以來的徽州汪氏大抵皆為汪道獻家族後裔。其後子孫蕃衍遷徙,遍布皖、鄂、贛、浙、蘇、豫、閩、湘、魯、粵、川、陝、冀等地。汪氏宗族在宋代時「宦路相遇、多講宗盟」 ,明代時相與通宗、修祠輯譜,他們多以徽州汪氏後裔自許,有「天下汪姓出徽州」之說。
  • 各地汪氏字輩收錄
    安徽奉化汪氏字輩:「兆楊施迪遠佑起裕光全」。 安徽揚溪汪氏字輩:「啟承傳威德光裕煥邦家」。 安徽德錦汪氏字輩:「積善家裕慶光明正大邦」。 安徽家朋汪氏字輩:「福祿祥定遠」。 安徽坦川汪氏字輩:「效法聖賢業尊宗碩輔宣衍聞貽緒遠運泰振安徽」。
  • 汪氏祖譜
    拼音: wang[一聲]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後。汪芒氏又稱汪罔氏,是防風所改,防風是夏朝諸侯之一。夏朝國君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防風氏因為晚到,而被禹殺頭。進入商朝,防風氏的後代就改為單字汪氏。汪氏子孫即是商代汪罔氏後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諸侯,所以汪氏的淵源可謂悠久異常,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同時汪氏也必是貴胄之後。
  • 【汪氏】家族簡介
    魯國傳十三代十五君至魯成公姬黑肱,生長子姬午後為魯襄公,而次子因出生時兩掌有紋,「左王右水」,因而取名為姬汪,是為公子汪,因名封爵為汪侯,食採 穎川,世稱「穎川侯」。這在史籍《 姓氏考略》、《 姓氏尋源》及《汪氏緣起考》等中皆有記載。公子汪生子為公孫挺(姬挺),公孫挺生姬誦,姬誦(姬滿)被封於平陽(今山東 鄒城平陽寺鎮,非山西臨汾),汪氏家族的郡望「平陽」即緣於此。
  • 隴右汪氏:勳業偉績
    汪氏家族源自徽州汪氏,從唐初汪達鎮守鞏昌,到元朝汪世顯因功封隴右王,歷經唐、宋、金、元、明、清諸朝而不衰。金元之際,隴右處在金夏、金宋、金蒙戰爭的漩渦之中,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汪世顯在保全地方的前提下歸附蒙古,使隴右地區結束了這場浩劫。
  • 【宗源家譜】歡迎汪氏家族各支系修譜人免費申請《汪氏修譜軟體》使用!
    【宗源家譜】歡迎汪氏家族各支系修譜人免費申請《汪氏修譜軟體》使用!尊敬的汪氏各支修譜人:  由中華汪氏通宗世譜編修管理委員會、中華汪氏通宗世譜編修工作室常務副主編、貴州省黔東汪氏宗親會會長汪育林宗親自2015年開始研發的汪氏修譜軟體,歷今三年時間於2018年底在安徽省池州市編修工作室正式分布。並經研究決定對所有汪氏家族各支系修譜人免費贈送一套用於支系修譜。
  • 汪萍||賀:汪氏味根堂(組詩)
    賀:汪氏味根堂(組詩)文/汪萍賀:汪氏味根堂千祿公支系三修宗譜並修繕其墓園圓滿竣工兼寄汪雨生兄文/汪萍(木樨焱焱)霍山汪氏系宗親,續譜修塋祖訓遵。賀:汪氏味根堂千祿公支系三修宗譜並修繕其墓園圓滿竣工文/汪萍(木樨焱焱)續譜修塋不一般,尋根敬祖表心丹。齊家治國英才出,佑我中華歲歲安。
  • 【尊祖敬宗】蘇州汪氏家族概況——百年徽商與社會變遷!
    汪華七子汪爽公支系,第56代道安之子汪源遷於婺源縣珠裡,此後第60代汪璣遷至休寧縣西鄉資村,傳至第72代元一(越蔭堂始祖,生於南宋淳祐七年,即1247年)又遷徙於本縣汪村,其後子孫分出裡門、中門、外門三支。
  • 「汪氏」個人簡歷大曝光,汪家人必看!
    姓名:汪氏民族:漢族年齡:3000多歲父母:百家姓兄弟姐妹: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楮、衛、蔣、沈、韓、朱、秦、尤、許、何、呂、施、張、孔、曹、嚴、華……時光流逝生命,歲月沉澱精華,幾千年來汪氏人沉澱下來的家族文化,化為流傳千年而經久不衰的家族瑰寶,至今仍然傲然獨秀於中國傳統文化中,汪氏祖訓中字字珠璣,發自肺腑,言簡意賅,它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汪氏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 汪氏家族堂號(2020年最新匯總)
    汪氏忠烈祖祠:在歙縣吳山鋪 (吳清山),即新安汪墓總祠。汪王墓祠,忠唐廟,在汪華墓前,歙縣雲嵐山。徽州府:在歙縣古城。,皖銅陵朱村汪家,重慶北碚虎頭山支糸譜書在黃蘿堂,湖南衡陽市,衡山縣新橋鎮,上界汪氏。
  • 【喜訊】黃山市汪華文化研究會一行參加望江味根堂汪氏宗祠上梁祭祖慶典活動!
    、改編等相關工作(義工)、古籍整理、古文斷句人員(義工),報名請加微信:159 6133 2733 ;3、為了更好地實現汪氏族譜的改編電子版工作,促使更多的支系儘快匯入汪氏通宗世譜。【尊祖敬宗】關於編修改編1994版汪氏族譜及上譜公告!【尊祖敬宗】致汪氏宗親及仁人志士的一封信!【汪子涵】說幾句心裡話!【喜訊】中華汪氏建公支派之卷首初稿即將完成!
  • 完顏氏後裔唔藍泰支系完顏汪氏家族續譜紀實!
    根據當時的需要,雙城汪家群改名【完顏汪氏續譜雙城群,群主是汪作洲,他很忙,我就和他溝通把群主交給了根據大家提議的雙城汪振發,汪春雨的三叔,後來汪振發又把群主交給了汪春雨】,我就在群裡挨個人加好友,詢問他是哪裡人,根據大家的居住地我先後設立了【完顏汪氏續譜哈市群,哈市汪振濤為群主】,【完顏汪氏續譜佳木斯群,汪豔傑為群主】,【完顏汪氏續譜吉林群,汪進文為群主】,【完顏汪氏續譜天津群】,【完顏汪氏續譜望奎群
  • 【石友投稿】作品選登~《五花肉》《嶽武穆王》《對詩》《雕》《書》《貴妃床》等
    來自「最美奇石13群」石友提供微信號:汪氏鎖業189 9324 6007公眾號:710石展網 選登收費標準:一塊石頭20元,謝絕還價。【投稿郵箱】84210105@qq.com精美奇石可直接回復微信,有機會頭條選登哦【好消息】本公眾微信號可自動查閱展會信息了!!!
  • 2020年12月「汪氏兄弟杯」高球例賽簡報
    汪氏兄弟杯開球了!最後由黃隊長激情四射地宣布:12月例賽取得圓滿成功,2021年1月例賽將由汪氏兄弟的弟弟汪磯波贊助,大家一個都不能少,不見不散!
  • 汪氏健康睡眠營,14天解決你的失眠問題
    汪氏健康睡眠營,14天解決你的失眠問題) 睡不好的人千篇一律,睡得香的人萬裡挑一。有專業機構調研了4.5億國人睡眠全貌發現,各個族群熬夜原因各有不同,但「睡得晚」、「睡得短」、「睡得淺」成為睡眠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