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座落著許多寺廟佛堂,它們歷經千百年風霜洗禮,承載著重慶人的信仰和心靈的寄託。它們既是重慶人民禮佛焚香的聖潔之地,又是巴渝歷史文化的匯聚之所。在本期的老街講故事中,將為您講述重慶千年古剎——慈雲寺的傳奇故事。
慈雲寺坐落在南岸區玄壇廟的獅子山上,背依塗山,面臨長江,窗外是車水馬龍、流光溢彩的南濱路,對岸是繁華的渝中。熱鬧紛繁的大山城中,慈雲寺就是那簇「不一樣的煙火」,清淨悠然,香火嫋嫋,彰顯著霧都另一重獨特氣質。
外觀不同
這麼洋氣的寺廟裝潢你見過嗎?
立於慈雲寺前,很難想像這是一座始於唐朝,已有上千年歷史的古寺。中西合璧的裝潢新潮而別致,哪裡有歷經千年風霜的「古早味」?這可得益於它經歷了三次重大的「裝修工程」。第一次是在唐代初建,因寺廟中供奉著當地的送子觀音菩薩,所以取名「觀音廟」。第二次是在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因為寺廟年久失修,破損太過嚴重,所以進行了復建。第三次是在1927年(民國16年),由雲巖法師組織僧眾四處募資,將觀音廟進行改建,並更名為「慈雲寺」。又經過幾十年的修修補補,慈雲寺才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年輕」樣子。
中式的飛簷廡頂,西式的磚牆形制,紅牆黃瓦與歐式建築的堡樓閣腳交相融合,不同的建築元素搭配在一起竟然顯得非常和諧,是當下正流行的「混搭風」。雖離造型改造已過近百年,但以現代人「外貌協會」的挑剔眼光來看,如此別出心裁的外觀設計也足以讓人賞心悅目。就知道你不禁要問:「這是哪位著名設計師的大作?」悄悄告訴你們,不光有設計師,還有法師呢!現在的慈雲寺,是由其首任方丈雲巖法師主持修建,並結合了上海著名設計師的智慧共同規劃設計,為慈雲寺「量身定製」裝修風格。那時,重慶地居要塞,水陸交通發達,深受洋氣的泊來文化薰陶,慈雲寺就大膽採用了中西合璧的建築方式,成了當時的中國佛教寺廟中第一個「吃螃蟹」的寺~
身世不同
這麼有趣的傳說你聽過嗎?
想要讀懂一座古寺,不能只看「顏值」,內涵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重慶,幾代人之間都流傳著「青獅白象鎖大江」的傳說,而傳說中的白象實際早已消失,無從查考,只剩以白象傳說得名而來的渝中區白象街飄搖在歷史風塵中,而「青獅」就側臥在慈雲寺的山門外。
這個傳說並不是空穴來風,故事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講起……自古以來,重慶就是有名的富庶之地,經濟發達、文化昌盛、客商雲集。但由於重慶的「山城」特徵屬性,山高地險、高下曲折,陸路不好走,只能走水路。而慈雲寺前的羊角灘水流湍急,常有船毀人亡的事故發生,這時,威嚴兇猛的青獅就「登場了」,人們把它安放在視野開闊的慈雲寺門前,青獅目光如炬,俯瞰大江,哪裡有險鎮哪裡,人們再也不用擔心人員和貨物的來往安全啦!~
僧眾不同
這麼文武雙全的僧侶你造嗎?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重慶作為戰時首都,收容和保護著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慈雲寺也挺身而出,寺內僧侶們懷著慈悲為懷的善心,加入進這場轟轟烈烈的抗戰中,慈雲寺成為戰時人們最堅實的護佑基地。
在政府的引導下,慈雲寺僧侶們成立了「重慶慈雲寺僧侶救援隊」。由當時的方丈——澄一法師擔任總隊長,以15人為一個小組,共有4個小隊,救護隊成員大多是20歲到40歲的體壯僧人,他們內穿圓領救護短裝,外裹大袖僧袍。相對安寧的時候,救護隊員們耕田勞作,禮佛誦法。遇到空襲,他們則立馬褪下僧袍,頭戴 「佛」字軍帽,迅速結隊,扛起救護用品前往救援現場。慈雲寺的僧侶們不僅能禮佛頌法,還可以療傷救人,稱得上能文能武,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兩個字:優秀!
歲月流轉,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曾經的磨難並沒有在它身上留下過多痕跡,今天的慈雲寺安好如初。在重慶人眼中,慈雲寺是卸下疲憊,放鬆心靈,尋求靜謐的好去處。節假休息的時候,人們三五結伴,沿著寺廟山麓,一邊觀賞歷史遺蹟,一邊回想著從前的故事,一步一步往廟頂走去,在燭臺蓮池上,焚香燃燭,祈禱明天生活會更好。
冬去春來,暮鼓晨鐘,慈雲寺歷經了戰火紛飛,見證了山城的滄桑變遷。未來,慈雲寺將繼續以超然於紅塵的從容與灑脫的氣質立於巴渝大地,陪伴和守護著一代又一代山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