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銘記歷史,是對英雄最好的致敬
4月4日,在銀川市興慶區景嶽小學操場上,500餘名銀川英才學校學生肅穆而立,深切緬懷77年前在此犧牲的崔景嶽、馬文良和孟長有3位革命烈士。
一周之內,景嶽小學已舉行近10場祭奠英烈活動。不同學校的師生紛紛來到這裡,在烈士紀念碑前默哀,參觀革命紀念館,向英雄致敬。
景嶽小學的前身始建於1958年,為紀念1941年在此處英勇就義的崔景嶽等3位烈士,銀川市於1991年4月17日在烈士犧牲地建造紀念碑,並將學校命名為興慶區景嶽小學。
「他說自己是做大事的人,不是做大官的人。」崔景嶽烈士的侄女、現居住於陝西省鹹陽市的崔莉回憶。
1926年,崔景嶽加入共青團,次年成為中共黨員,在隨後的10多年裡,他不負黨的重託,出生入死完成黨交給的一個個任務。
1939年冬,日軍進攻綏遠,寧夏局勢混亂。崔景嶽臨危受命,從陝西延安前往寧夏,擔任中共寧夏工委書記。在他的領導下,寧夏各地黨組織做了大量工作,贏得群眾的支持和信賴,掀起抗日愛國熱潮。3個月內,寧夏工委在銀川、銀南、銀北組建起中共寧夏工委直屬黨組織,還發展了不少新黨員。
就在此時,由於叛徒出賣,崔景嶽不幸被捕入獄。獄中,受盡酷刑的崔景嶽寧死不屈,始終保持著一個共產黨員的高尚氣節。即便身陷囹圄,他仍設法給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寫了一份報告,匯報寧夏黨組織遭敵破壞的經過和獄中鬥爭情況。
1941年4月17日深夜,時年30歲的崔景嶽和馬文良、孟長有一起被殺害在寧夏城自新門外。
崔景嶽用過的油燈和筆筒、在獄中寫下的手記……在景嶽小學的「三烈士」革命紀念館裡,大量文字、圖片結合實物展示、多媒體技術,真實地再現出先烈們革命鬥爭的歷史場景。
五年級學生馬希熙是景嶽小學50多名小小講解員之一,在兩年講解員生涯中,她多次為參觀者講述烈士的英勇事跡。「我希望越來越多人知道烈士的故事,將這些紅色記憶傳承下去。」馬希熙說。
景嶽小學大隊輔導員李媛告訴記者,近年來,該校通過各類主題活動弘揚和傳承愛國主義精神,還堅持開展師生經典誦讀活動,並組織教師編寫教材《三烈士》,將其作為學校首本校本教材。
「崔景嶽等3名烈士的事跡讓學生學會從自身做起,在文明禮儀、好人好事等方面做得越來越好,烈士紀念館現有的珍貴文史資料也讓更多參觀者了解到當年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李媛說,該校會致力讓更多人銘記這段革命歷史,傳承紅色基因,「銘記歷史,是對英雄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