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我在收聽廣播時得知我國著名的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在上海去世,享年95歲的消息,十分悲痛。
黃宗英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紅遍上海的「甜姐兒」,也是演藝圏「黃氏三傑」成員之一,八十年代後轉行成為著名作家,在兩個領域都留下了舉足輕重的成就。
在我心目中,對於黃宗英來說她不僅是大名鼎鼎的著名表演藝術家和著名作家,更是我新聞寫作的引路人。
(黃宗英晚年照)
此事,還要從35年前部隊的一次新聞培訓班說起:那是1985年3月,時任南京軍區空軍後勤部新聞幹事的我,前往西子湖畔的杭州參加軍區空軍政治部宣傳部組織的全區宣傳報導骨幹集訓班。在為期五天的集訓過程中,我和來自各個部隊的50多位新聞寫作愛好者們一道,先後結識了新華社、《解放軍報》、《空軍報》、《文匯報》、《新華日報》、《浙江日報》,以及中央臺、上海、江蘇、浙江電臺等新聞媒體的領導,分別聽取了相關新聞單位的版面、欄目介紹和組稿要求,系統學習新聞理論、新聞寫作知識和有關寫作方法技能,並深入部隊進行了實地採訪。集訓時間雖短,但對剛開始從事新聞工作的我來說受益匪淺。
(當年黃宗英為部隊通訊員授課)
集訓班結束前,軍區空軍宣傳部有幸邀請到了黃宗英老師與大家見面,大家深感幸運。已步入花甲之年的黃老師,專程從上海趕來,給我們帶來了她的新作和分獲1979-1980年、1981-1982年、1983- 1984年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的作品《大雁情》、《美麗的眼睛》、《桔》等作品。大家圍坐在一起,不停地向她討教相關寫作要領和寫作方法。黃老師十分健談,總是樂呵呵地、不厭其煩地一一給予解答。
她有輝煌的經歷由於浙江老鄉的關係,當時我被黃老師點名在她的沙發旁落座(如圖)。在近距離的交談中,記者得知黃宗英系著名演員趙丹夫人,早年曾在上海參加話劇演出。解放前,她曾先後在《追》、《幸福狂想曲》、《街頭巷尾》、《雞鳴早看天》、《麗人行》、《烏鴉與麻雀》、《家》、《聶耳》等影片中扮演許多性格迥異的女性。1957年曾在國家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中獲一等獎。
(黃宗英與趙丹合影)
新中國成立後,黃宗英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在《家》、《聶耳》、《為孩子們祝福》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黃宗英在電影《家》中扮演梅表姐的角色,美麗善良的梅表姐給全國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梅表姐不幸的愛情和病中的苦悶,曾讓無數觀眾流下同情的眼淚。1965年後,黃宗英在中國作協上海分會專事從事文學創作工作,並擔任第四屆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上世紀80年代後,轉向電視編導工作,同時參加了中日合拍影片《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的演出。黃宗英愛好寫作,她創作的報告文學《小木屋》、《特別姑娘》、《小丫扛大旗》、《天空沒有雲》、《沒有一片樹葉》,散文集《星》、《桔》、《半山半水半書窗》、《蕭軍》(與丁玲聯合創作),報告文學集《為了你,我的祖國》、《一代天驕》(與作家肖復興、徐遲創作),以及《黃宗英文集》、《黃宗英報告文學選》等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
(黃宗英與趙丹影劇照)
她的報告文學受到周恩來總理讚揚談到新聞寫作,黃宗英老師用自己在1963年7月深入天津寶坻縣採訪當年知識青年代表候雋的親身經歷,教育我們要深入採訪,努力挖掘提煉素材寫出人民大眾喜愛的新聞。她告訴我們,那是1962年7月,年僅17歲的候雋在北京市良鄉中學高中畢業後,響應黨「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號召,自願到天津寶坻縣史各莊公社竇家橋大隊插隊落戶。一個柔弱的小姑娘從城市來到農村,舉目無親,又不是組織安排的,困難自然很多。當年的竇家橋生產很落後。農業靠天收,一年忙到頭,糧食畝產僅有100公斤。收成少,勞動強度卻很大。那時村裡窮得連一匹騾馬都沒有,有限的幾頭耕牛農忙時不夠用,還得人拉耠子耕地。收割更得靠人力了,高粱、玉米靠鐮刀砍,收麥子還得用手拔。生活條件也極為艱苦。候雋所住的兩間低矮的東廂房,是生產隊臨時搭建的小土屋,遇風透風遇雨漏雨。平時不僅吃不飽,還經常要斷頓兒。但村裡人很善良,好幾個姑娘爭著來和她做伴兒,擠在一鋪小土炕上睡覺,翻身都得喊「一二」。許多小青年也不顧一天的勞累,回家吃完飯就跑來看她,幫她做飯,湊在自製的豆油燈下讀報、看書、做針線,有時還借著月光推碾子磨麵、耪自留地。那時農村沒什麼文化活動,候雋便和一幫小青年一起研究農業科技知識,學習雷鋒助人為樂,宣傳社會主義道德風尚,還辦起了俱樂部,刊出壁報、黑板報,還時常排點小節目給老鄉們演出。
(黃宗英晚年照)
當時,村裡人雖然挺喜歡候雋,但對她的行為不理解,少不了風言風語。多數人出於關心,有勸她及早離開的,有幫她聯繫去農場的,還有個北京老鄉替她找好了代課教師的工作,但她都婉言謝絕了。正當候雋最苦悶的時候,身為作家的黃宗英來到寶坻縣採訪,倆人見面後都很感動。為了深入挖掘素材,寫活當代知青的形象,黃宗英便住進了候雋的的小土屋,與她搞起了「三同」,還為她寫了副對聯:「苦中自有樂,樂在吃苦中」。不久後,周恩來總理從黃宗英那兒了解到候雋下鄉插隊的情況後,鼓勵她抓緊時間把報導文章寫出來。
1963年7月23日,黃宗英的長篇報告文學《特別的姑娘》發表在了《人民日報》上,獲得了周總理的高度評價。從此,全國城市青年立志建設新農村的榜樣和著名勞動模範候雋被人熟知並享譽全國。
她給予我很多教誨黃宗英老師的切身經歷、諄諄教導給了我們這些後生以極大的啟發和教益,從此,我立志一定要當一名像她一樣敬業的新聞工作者。
在之後的十多年裡,我先後在南京軍區空軍後勤部、政治部從事新聞工作。每次工作調動都會給她去個信,去上海時,只要黃老師方便,我都會前往她的寓所登門拜訪,聆聽她的教誨。遵循她的「採訪要深入再深入些」的教導,將採訪報導的主要目標和對象瞄準在部隊的基層連隊、基層幹部和士兵。因此,每年記者都用百餘天奔走於部隊的邊海防哨所,高炮、雷達陣地,以及航空兵部隊的飛行起跑線上和停機坪前,採訪報導了上至將軍下至列兵等百多位軍人立足崗位、愛軍習武、艱苦奮鬥、愛國奉獻的動人事跡。寫出了反映軍區空軍航管中心官兵一絲不苟、愛崗敬業的——《探訪「空中警察」》;反映空軍氣象部隊官兵愛軍習武、建功立業的——《觀風測雨為戰鷹》;反映南京軍民軍地協同,奮力搶救1992年7月31日大校場空難的長篇紀實通訊——《空難無情人有情》;以及反映駐滬空軍某導航分隊身處鬧市一塵不染的——《霓虹燈上的哨兵》等一大批優秀稿件,先後被數十家軍地媒體採用,受到軍區空軍機關首長和廣大官兵的好評。由於成績顯著,我曾多次在部隊立功受獎,並多次被評為空軍、軍區空軍優秀新聞工作者。每當此時總是不忘將自己的喜訊與黃老師分享。
1997年10月18日晚,戰鬥英雄、南京軍區空軍副司令員韓德彩空軍中將攜夫人在位於上海四平路的天益賓館,會見了當年在朝鮮戰場上被他在空中擊落的「美國王牌」飛行員費席爾。中美兩國的軍人在異國長空交鋒44年後終又重逢。當年血氣方剛的英俊小夥都已子孫繞膝,黑髮染霜。昔日的敵手,如今成了朋友。當費希爾的車子駛入賓館大門前的那一刻,韓將軍與夫人快步迎上前去,與對方熱情握手、擁抱。「相逢一笑泯恩仇」,從此歷史翻開新的一頁。作為軍事記者的我用文字和相機紀錄下了這一珍貴的鏡頭。會見結束後,我連夜趕寫出了2500多字的新聞紀實:《昔日是敵手,而今成朋友》一稿,在次日凌晨報社最後截稿前呈給《文匯報》社,未曾料到的是值班總編抽掉了原先已經二校的稿件,用頭版頭條大半版通欄獨家刊登了記者的這一專稿,在當時申城的報界引發了轟動。此後,該稿又被評為當月優秀稿件,獲得了多項獎勵。萬沒想到的已是72歲高齡的黃宗英老師從報紙上見到我寫的稿件後,通過報社了解到我在上海的住處,主動打電話給予了我許多肯定和鼓勵,令我終身難忘。
(作者朱旭先近影)
後來,因自己轉業到地方工作,加之黃宗英老師年事已高,其寓所又多次調整,我們失去了聯繫,但她當年對我的教誨迄今仍記憶猶新,念念不忘。每當我捧起當年與黃宗英老師的合影便會想起往事,想起這位前輩作家,想起我的這位新聞寫作的引路人!
黃宗英老師,一路走好!
朱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