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鰻魚飯中的鰻魚就是日本鰻鱺。這種肥厚溫醇、Q彈緊緻的魚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實現人工繁殖:柳葉鰻育苗成功率僅為0.01%,一尾鰻苗的成交價甚至到達了20元,擁有「海中軟黃金「之稱
在東亞,日本鰻鱺由於較高的市場價值、誘人的味道和稀缺的供應量成為一種具有重要價值的養殖/食用魚類,在包括中國,日本和韓國在內的多個國家的池塘中都有養殖。它們也成為了食物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人工捕撈野生鰻苗)
不幸的是,根據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組織的調查,日本鰻鱺已經被列入了瀕危物種紅色名單,而導致日本鰻鱺自然種群衰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大規模棲息地改變,環境汙染和野生種群過度開發等。
(圖片顯示野生鰻苗持續下降,來自日本農林省)
東南亞地區的鰻鱺飼養高度依賴於野捕幼苗,這些幼苗在接近海岸時會變態成小型透明的「玻璃鰻」。由於價格很高,玻璃鰻捕撈業非常興盛,而且日本鰻鱺季節性洄遊可以預測所以鰻苗捕撈難度不大。這極大地影響了鰻魚的種群豐度。為了了解日本鰻鱺的生物學特性,生活史和營養需求,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日本鰻鱺洄遊路線,隨洋流而動)
日本鰻鱺是淡水鰻魚中鰻鱺科的一種。從古時起,這種洄遊性魚類的生活史對於科學家來說是一個謎,因為在天然棲息地追蹤鰻鱺的卵或者仔魚非常困難。成熟的日本鰻鱺會從不同內陸水體向大海做長達數千公裡的生殖洄遊。他們通常會捕食小魚,昆蟲或者甲殼類生物,但是在生殖洄遊過程中,他們停止攝食。
通過北赤道洋流,鰻魚來到西北太平洋的馬裡亞納群島西部進行生殖。在生殖過後成年鰻魚死亡而孵化的幼苗(又被稱為前柳葉鰻)則通過北赤道洋流和日本暖流(或稱黑潮)回到東亞。當他們成群進入淡水棲息地後最終變成半透明的玻璃鰻並完成發育。在東亞他們棲息於日本、中國、韓國、越南和菲律賓北部的河流湖泊和河口。
最近幾十年,日本鰻鱺的可控制育種發展緩慢但是異常堅定。1974年,日本科學家通過對親魚注射性激素成功地從魚卵中獲得了仔魚;1976年,他們成功地將新孵化的鰻魚苗養育了近兩周;2000年,他們宣布首次成功生產玻璃鰻。最近,日本的玻璃鰻生產量已經可以達到每年上千條,雖然整個過程耗費巨大,但是研究進程依然在繼續。
(上圖柳葉鰻,下圖玻璃鰻)
2002年,韓國的國家研究基金批准了首個日本鰻鱺人工育苗的國家計劃。釜慶大學的飼料食物國家研究中心(Feeds and Foods Nutrition Research Center,FFNRC)承擔了這項研究。2003年,他們成功地催產成熟日本鰻鱺獲得了受精卵,並在2012年得到玻璃鰻。2015年,他們又成功孵化並生產了10萬隻第二代鰻魚仔魚。
該研究中心今後的研究重點在於提高人工繁殖技術和仔魚餵養系統:鰻魚的性別決定屬於後天型,主要受周圍環境影響。種群密度低時,鰻魚主要發育成雌性,種群密度高時,大多發育成雄性,人工飼養的結果很可能是得到全雄個體,無法再繼續人工繁育;在仔魚餵養方面,由於人工環境下很難模仿仔魚的天然餌料,於是仔魚餌料用冷凍乾燥的鯊魚卵添加多種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調配而成,但是飼餵效果不盡如人意。
而FFNRC在日本鰻鱺幼魚和親魚的微營養素需求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突破,包括確定了親魚對維生素C,維生素E和花生四烯酸等物質的需求。諸如日本鰻鱺這樣的食肉性魚類由於很難利用碳水化合物作為能量來源,其能量來源主要依賴於脂類,因此鰻鱺飼料中脂類的種類和總量非常重要。日糧中膳食脂類達到最佳水平也會對蛋白質利用率產生積極影響。
下表顯示的是日本鰻鱺幼魚和親魚的營養需求:
幼魚 (15 g) 營養
幼魚(15 g) 營養需求 (mg/kg 或%)
判定標準
維生素C
41.1 ~ 43.9
增重, 飼料效率
維生素E
21.2 ~ 21.6
增重, 飼料效率
必需脂肪酸
油酸: 亞油酸1%
增重, 飼料效率
親魚(360 g)營養
親魚(360 g) 營養需求 (mg/kg 或%)
維生素C
410.7 ~ 911.7
肝臟胺基酸濃度
維生素E
212.9 ~ 199.7
肝臟α-taco濃度
花生四烯酸
0.71 ~ 0.92 %
增重
在日本鰻鱺的馴化,可控育苗和營養需求方面還有很多研究需要進行。尤其日本鰻鱺在生活史不同階段的營養需求需要進一步闡明。玻璃鰻生產的可控性、低成本和高存活率是支持鰻魚養殖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基礎需要。
本文為「水產前沿」獨家稿件,版權合作,敬請聯繫wx@fishfirst.cn。
未獲書面許可,一律禁止轉載!謝謝合作!
zhenggao
中國水產業領先的行業公眾號「水產前沿」誠徵原創稿件,歡迎任何涉及水產的原創獨家好稿(請勿一稿多投,請勿抄襲),也歡迎提供新聞線索。
聯繫郵箱:wx@fishfirst.cn
稿件或線索一經採用,均有酬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