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北廣播電視報》全體採編人員在線下沉到武漢市各大社區,以電話、微信等多種方式聯絡社區工作人員,聆聽他們的心聲,關注他們的困難和需求,也搜集到來自社區一線的鮮活故事。我們將在「社區傳真」專欄中一一呈現。
珞獅路社區
戰疫情,每個人都在成為英雄
3月5日「學雷鋒日」,下沉到獅子山街道珞獅路社區的黨員周學軍聯繫省農業廳弄到一批5噸的「愛心包菜」,因為種種原因,這批「愛心包菜」直到晚上6點才運到。
5噸包菜要分裝成5000多份,為了讓業主早一點拿到菜,珞獅路社區瀾花語岸小區臨時黨支部的黨員和社區的工作人員、志願者們,來不及吃晚飯,就投入到了接車卸貨,分裝發放的工作中。
▲ 在3月5日學雷鋒日,珞獅路社區各個臨時黨支部開展活動,為居民發放「愛心蔬菜」
一個多小時後,菜分好了,大家開始按照門棟號,一棟棟分別叫業主下來領取,「不扎堆取,雖然麻煩些,但安全第一。」珞獅路社區黨總支副書記張璇說,每次團購的東西,都是分批叫居民下來,寧可多耗費點時間,也要避免交叉感染的可能。
等到附近三個小區領完菜,已經是晚上九點多了,還有一大批菜沒發完,因為珞獅路社區轄區範圍比較分散,明天,還有隔得比較遠的8個地方等著社區送菜過去。
今天又要披星戴月地回家了,不過對於社區工作人員來說,這已經是疫情期間的常態。
反應及時 行動迅速
位於獅子山北路的珞獅路社區,是一個典型的混合型社區,現有住戶5451戶,常住人口7945人,而社區工作人員只有13名。疫情期間,他們除了擔任消殺、防控、報表、測溫等工作外,還兼任各個小區的網格員,負責為社區居民看病、購藥、買菜、購物等,保障居民正常的生活運行。
社區黨總支書記陳莉萍從大年三十開始就投入疫情防控工作,50多天的連軸轉讓她喉嚨嘶啞、腰病復發,仍打著腰帶貼著膏藥堅持在一線工作。
這位已有13年社區工作經驗的老書記,反應及時,武漢封城令下達之前,就提前為社區工作人員緊急搶購口罩、消毒液、白大褂等防護物資;行動迅速,僅用1天時間摸清5451戶居民在漢離漢情況;作風務實,武漢下大雪時,深夜為王家灣村民送去防疫保暖物資。
疫情早期,珞獅路社區發現好幾例確診和疑似病人,造成整個社區人心惶惶,書記陳莉萍和副書記張璇,當機立斷,帶領社區全體工作人員分赴各個小區組織消殺、防控工作,建立24小時值班制,嚴控各小區出入人員。
社區通過電話、微鄰裡和網格微信群等信息化方式摸清每戶基礎信息和體溫狀態,黨員、物業、志願者和社區工作人員組成小分隊每家每戶上門入戶複查,開展拉網式大排查核實情況,做到底數清、情況明。
珞獅路社區的王家灣是一個村灣,這是一個四面開放,道路狹窄的地區,居住的都是外來租戶,不方便管控,在取得有關部門的支持後,社區果斷對村灣實施了圍擋隔離,只留下一個出入口供居民出入,每天都派專人24小時值守。
反應及時,紮實到位的社區工作,極大地緩解了居民的緊張情緒,贏得了大家的交口稱讚。
因為排查防控工作紮實到位,在武漢拉網式排查期間,珞獅路社區提早完成了轄區內全部人員的排查測溫工作。目前,珞獅路社區已創建了2個無疫情小區。
有她在,我們宅得安心
社區工作人員13人,居民5000多戶,7000多人,人手嚴重不足,社區工作人員一直是超負荷工作,常常感到「力不從心」,此時,多虧了志願者們大力支持,保證了整個社區工作的正常運轉。
家住瑞湖天地小區的湯慧是社區的第一個志願者。她性格爽朗,快心熱腸,看到社區工作人員實在是忙不過來,便主動接過小區網格微信群居民體溫接龍數據統計的工作,還負責對接附近的商超,組織小區居民生活物資團購網。
在得知小區即將全封閉的當晚,湯慧馬上聯繫物業、商超,幾方溝通一直到深夜,直到確保小區居民不會面臨「彈盡糧絕」,她才放下心來。
小區跑腿團、居民物資團購團、購藥團、志願者團……湯慧不怕麻煩,組建了各種各樣的團購團為小區居民解決各種需求,力求為居民營造一個方便的生活環境。
每天她的手機都響個不停,常常忙到夜裡還在統計明天的團購人數,米、面、肉、菜、藥……採購的物資不計其數,一個月下來從她手上過的採購資金高達十幾萬。
擔心小區的許多危重症病人買不到特效藥,她通過朋友的關係,聯繫到一家藥店對口小區買藥,解決了這些人的後顧之憂。小區的居民常常在群裡為她點讚,紛紛誇讚:「有她在,我們宅的安心!」
咱們的黨員都是好樣的
在珞獅路社區,26名下沉黨員們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他們成為當前社區疫情防控、抓實阻隔、服務群眾的生力軍。
2月中旬,各單位黨員陸續下沉到社區。這些來自不同單位,不同崗位的下沉黨員幹部,不論職務高低、年齡大小,統一聽從社區黨組織指揮,積極配合社區做好防疫工作。不管是社區巡查勸導、小區入口站崗,還是到處團購生活物資、保障居民正常生活,開展一對一幫扶活動。黨員們隨叫隨到,從不推諉。
珞獅路社區裡即有新舊居民小區,也有省直機關宿舍、學校,還有1個村灣,居民成分複雜,也給社區工作增加了難度。
社區封閉得久了,常常會有居民找各種藉口想出去,尤其是一些老年人,要下樓遛貓遛狗,四處走走,每當這時,下沉黨員們總是耐心地一一勸阻。
有一次,一位大爺說自己血壓升高,要去住院,非要鬧著出小區。當時正好輪到下沉黨員杜新翎在小區入口站崗,他及時攔下大爺,從社區門診借來血壓計,現場為大爺測血壓。看到血壓正常,大爺又說自己頭疼頭暈,懷疑是腦梗,要去買特效藥。杜新翎不急不躁地跟大爺嘮家常,問明了他的各種症狀,說:「我看你這不一定是腦梗,也可能是風溼引起的,要不我拿兩張膏藥給你貼貼,如果你還不舒服,我們再想辦法。」在杜新翎輕聲細語的勸慰下,大爺最終還是被勸了回去。
下沉黨員一方面積極配合社區工作,一方面還發動自己負責的各小區黨員的作用。珞獅路社區26名下沉黨員與自行到社區報到的126名黨員成立了9個疫情防控臨時黨支部,他們紛紛擔任起各自小區的志願者,為小區居民排憂解難。
其中,瀾花語岸小區臨時黨支部,在臨時黨支部書記卓萍的領導下不僅四處聯繫菜源為居民解決生活物資,22名支部黨員還每人認領了一名小區特殊困難居民群眾,展開點對點幫扶。
孤寡老人畢爹爹是黨員李慧的幫扶對象,他年紀大了,不會用網絡,有什麼需求有時也不好意思開口,李慧就經常噓寒問暖,有時估摸著畢爹爹缺什麼了,不用老人開口就會主動團購一些物資送過去,昨天,她剛把社區發下的「愛心大米」送到畢爹爹門口。
卓萍幫扶的是一家滯留在漢的三口之家,夫妻倆帶著5歲的女兒來漢看病,封城後被迫暫居在親戚的出租房裡,卓萍細心地考慮到5歲的孩子正是需要營養的時候,天天吃包菜、土豆這些單調的團購菜肯定不習慣,只要有機會,她就會買回雞腿、糕點、湯包等小孩子愛吃的食物,幫助他們改善生活。
▲ 臨時黨支部開展黨員學習,展開點對點幫扶活動
卓萍說:「這種一對一的幫扶,讓每個人負責的工作實際到位,可以提供更符合特殊困難居民需求的幫助。」
社區居民都說:「黨員同志真不錯!」
記者手記:
稿子寫完的時候,正好看到一則振奮人心的消息:習近平總書記來漢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感謝武漢人民在這場嚴峻鬥爭中的犧牲和奉獻。稱武漢人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了不畏艱險、頑強不屈的中國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武漢不愧為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不愧為英雄的人民!
當疫情突降,每一個人都在儘自己的義務,封城、封區、宅家、自救,毫無怨言。
就像我在這次採訪時感覺到的,無論是宅在家裡,不給社區添麻煩的居民;還是連續工作,遭到抱怨堅守職責的社區人,同舟共濟、守望相助,每一個人都識大體、顧大局,在自己的崗位上履行著自己的職責,或許微小,或許瑣碎,或許委屈,或許辛苦,但無怨無悔,甘於付出。
這就是我們武漢人,共赴國難的情懷深深刻在我們骨子裡,我們不需要英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英雄。
敬武漢,這座每個人都在成為英雄的城市!
採寫:陳 靜
設計:張宇瑄
審校:饒 迅
黃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