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新聞Knews記者今天從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獲悉:通過加強源頭指導和監管,高校、醫院等公共場所的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逐漸步入規範化、常態化的軌道,分類實效得到進一步提升。以高校為例,最新數據顯示:第三方測評優秀率已經從去年的46.77%提升至89.2%,分類達標率也從70%躍升至100%。
「充電電池,有害垃圾,油漆桶也是的。」上午,在上海師範大學東二宿舍的垃圾分類體驗館內,兩名同學正在用卡片模擬分類投放。學校方面介紹:人員流動性大是高校的一大特點,上師大每年的新生中,一半以上為非滬籍生源,為此,校方加強了各方面的引導宣傳工作。
上海師範大學後勤服務中心校園管理科科長李真介紹:開始比較難做的主要還是規範投放,我們學校對於志願者加強培訓,通過學生志願者引導師生的垃圾分類投放,這樣的話每個人都知道上海的垃圾四分類怎麼分,這樣的話對他們正確投放,對於我們後端處置壓力就會減少。
從宿舍到校園,學校合理、規範地設置了分類容器。同時,還引入了溼垃圾資源化處理機,日均可消納1.5噸溼垃圾,基本可以覆蓋徐匯校區食堂產生的餐廚垃圾,從而實現源頭減量。
上海師範大學副校長張崢嶸介紹:校長、書記親自為新生講授第一課,包含垃圾分類的重要內容。從教委抽查的評分來說,學校分類達標率基本上接近百分之一百。同學真正地認可了垃圾分類是一種新時尚,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也是非常享受這種環境美化,同時行為習慣的養成也很明顯。
醫院方面,全市也加強了各方面的指導和管理。以瑞金醫院為例,病患來自全國各地,有些城市垃圾還未分類,有的叫法又和上海不一。對此,每位病人住院前,護士都會把本市的四分類標準一併告知。在門急診大廳、病區等場所,也會滾動播放垃圾分類的宣傳視頻。和去年同期相比,日均產生的溼垃圾增加了5倍,幹垃圾則減少了近40%。
一位病患告訴看看新聞Knews記者:剛來的時候不太理解,後來醫生、護士全都跟她說,她覺得這個很好,也能適應。
此外,和一般場所相比,除了生活垃圾,醫院內還會產生大量醫療廢棄物。瑞金醫院方面專門在每個病房內都設置了黃色的醫廢桶,並嚴格按照醫廢的收運流程進行處置,基本杜絕了以往醫廢和生活垃圾混投的情況。
瑞金醫院心臟內科病區帶教護士龔素蓉介紹:現在生活垃圾乾濕已經完全分類到位了,以前就是像醫療類的病人常識性不是很好,可能會混放,放在幹垃圾桶裡面,現在我們宣傳到位了之後,紙尿褲啊、帶汙血的一些擦拭過的棉球,嚴格分開放,統一放在黃色醫廢垃圾桶裡,醫療廢棄物這個混放已經得到很好的解決了。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洪煥銓 實習編輯:葛彥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