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到一張貓咪或者狗狗的圖片時,我們會覺得可愛、治癒,可如果看到蜘蛛、蛇、蜥蜴的圖片,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感覺愉快,甚至心理學家也會使用它們的圖片作為喚起恐懼情緒的工具。
每個人恐怕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噩夢,而這些噩夢裡,有一些就來源於你討厭的蜘蛛,蛇……
這種心理狀態其實非常普遍,對於比如說蜘蛛和蛇這些生物,大多數人都非常厭惡和恐懼,可是也有人將這類危險的動物作為寵物養在家中。
為什麼會有人喜歡這些「非主流」寵物呢?而他們又是怎麼想的呢?就讓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走入這些異寵愛好者的內心。
我們為什麼害怕異寵?
不同於貓、狗、鳥、魚等通常寵物,所謂的異寵,主要指的是一些外形奇特,並不多見的怪異動植物,其中以爬行動物、節肢動物、昆蟲、兩棲動物和嚙齒類小動物為主。
在這裡,我們主要討論的是比較少見且有一定危險性的爬行動物、昆蟲和兩棲動物,如蛇、蜘蛛、蜥蜴、蟾蜍等。
來自捷克的布拉格查理大學(Charles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邀請2000多位參與者對25種動物令人噁心和令人害怕的程度進行打分,結果如圖:
如圖所示,橫軸表示令人害怕的程度,縱軸表示令人厭惡的程度
我們可以看出,蜘蛛在這兩個維度都位列第一。雖然研究人員沒有測試蠍子和蜈蚣這兩種昆蟲,但我猜想它們的位置也會離蜘蛛比較近。
同時,進化心理學認為:
某些動物能夠引發人們進化過程中的原始恐懼,尤其是會對我們的生存產生威脅的動物,例如蜘蛛和蛇。這種恐懼和厭惡能夠驅使我們遠離危險,更好地生存下來。
而研究也證明了這一觀點,蜘蛛和蛇能引起參與者最強烈的恐懼情緒,而寄生蟲則能引發最強烈的厭惡情緒。
所以理論上來說,一般人確實不會想到要將它們作為寵物飼養,那麼,那些飼養異寵的人又是怎麼考慮的呢?
為什麼有人飼養異寵?
現在,就讓我們來了解那些飼養異寵的人的想法,基本可以分為以下5類情況。
厭惡和恐懼感受低於常人
上面我們解釋了為什麼大部分人會厭惡和恐懼異寵,但還是有少部分人,他們不容易感受到對異寵的厭惡和恐懼,這也是飼養異寵的人的共性,或者說基本條件。
我們也可以發現,飼養異寵的人中,男性多於女性。這可能是由於男性對厭惡和恐懼的忍受力高於女性。
因為在遠古時代,男性負責狩獵而女性負責採集。為了狩獵到更多的獵物,男性必須克服對於動物和昆蟲的恐懼和厭惡。
而女性為了保證採集的食物是安全的,並且為了更好地撫養後代,則需要更強烈的厭惡和恐懼反應,來遠離危險,避免生存威脅。因此男性通常有著比女性更低的厭惡和恐懼反應。
對異寵的厭惡和恐懼感受低於常人,可能與先天腦結構有關(下文會說明),也可能是後天環境影響(例如成長環境中周圍人都告訴你蜘蛛沒什麼好怕的)。
因而我們遇到時會尖叫的蜘蛛或蛇或其他爬蟲,對他們來說並不是非常可怕。
標新立異
也有一個飼養異寵的原因是為了「追求個性」、「標新立異」。那麼為什麼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喜歡追求與眾不同呢?
一般來說有兩種原因:
是為了尋找「自我同一性」,確定自己的身份角色;
二是與眾不同可以讓我們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獲得一個積極的自我認知,從而提升自我價值感,保護我們的自尊,也就是俗稱的「虛榮心」。
第二點很好理解,我們來具體說一下第一點。
年輕時候的旅行,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尋找自己」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自我同一性」?——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對「我是誰」的認識。
根據埃裡克森的發展理論,青少年以及成年早期正處於尋找「自我同一性」的階段。
能夠成功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在成人之後才能夠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從而獲得更好的成長和發展;但是沒有成功獲得「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則會長期處於迷茫、逆反甚至自暴自棄的狀態。
「自我同一性」包含3個部分:
個人同一性:反映的自我是由個人獨特的特質決定的,例如我的獨特喜好或品質;
角色同一性:反映的自我是由特定社會角色來定義的,例如我是個學生;
社會同一性:反映的是自我對社會群體或類別的認知,例如我是男/女人,我是中國人;
我們認知自己是誰時,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我們與別人不同的品質。通常我們說「做自己」,也是在強調我們自己與他人不同的部分。
青少年會嘗試各種方式來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尋找自己的「自我同一性」。
飼養異寵, 就是一個表明自己在「喜好」和「勇氣」上與普通人不同的一種方式。
獵奇心理
人類都有好奇的天性,探索未知的事物能夠讓人類掌控環境,從而更好地生存。也就是說,人們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獵奇心理」。
但是這種好奇是基於我們感到安全的前提下,如果某個東西激起了人類的害怕和厭惡,我們就會放棄好奇、主動迴避危險事物。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更願意追求「新奇」和「刺激」,這些人可能就屬於「獵奇人格」。
那什麼是「獵奇人格」呢?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追求獵奇是一種人格特徵,並且具有一定的遺傳性。他們對於新奇刺激或潛在回報暗示表現出強烈歡樂和興奮的傾向,具有易衝動、冒險、易激動、變幻無常、脾氣急躁及誇張等特徵。
而這種人格特徵出現的原因可能與三個大腦結構有關:
網狀結構激活系統
這個系統是導致警覺、激活和引起動機的重要結構,用通俗的話來講,當我們接收到了危險的信號時,比如看到一隻蜘蛛,這個系統會對我們發出警報,警告我們遠離危險。
而對於「獵奇人格」的人來說,這個系統的功能不夠靈敏,即使看到蜘蛛也沒能引發警報,於是他們不會覺得蜘蛛是危險的。
額葉
研究表明,額葉中負責情感信息的感覺信息輸入與高獵奇性相關,也就是說「獵奇人格」的人更容易注意到環境中的獎賞因素。
獎賞系統
對於「獵奇人格」的人來說,像聽音樂、看書、和朋友逛街這類日常活動達不到他們的興奮閾限,會使他們感到無聊。
而追求新奇和刺激的獵奇活動才能夠激活獎賞系統釋放更多多巴胺,讓他們獲得更多快感。
所以總的來說,「獵奇人格」的人一方面對於蜘蛛等異寵所釋放的危險信號接收不良,另一方面更容易注意到環境中的新奇刺激並且能從追求刺激中獲得更多的快感,於是表現在行為上就是獵奇人格。
飼養異寵,尤其是危險的爬寵和昆蟲,就可能與飼養者的「獵奇心理」有關。
單純喜歡
有人喜歡貓、有人喜歡狗,自然也會有人喜歡蜘蛛、蛇、蜥蜴這類動物,雖然這種愛好的人相對比較少,但是少不代表不存在。
也有些人出於某些原因開始飼養異寵,最後在飼養的過程中喜歡上這些不同尋常的寵物。
隨著現在的異寵市場一點點發展成熟,關於這類寵物的飼養指南、工具和信息也越來越多,人們對於異寵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相信這個市場一定有屬於它的擁躉者。
其他原因
在調查過程中,還看到有人說「養蜘蛛是因為害怕蜘蛛,為了克服自己的恐懼所以養蜘蛛。」
這種對於恐懼的趨近行為背後另有更加複雜的心理和人格因素,因此在此暫不贅述。
還有當問到「為什麼喜歡養異寵」時,很多人提到了異寵飼養省事,「方便,不用每天喂,沒味道,不用清理糞便」。
確實,比起一般的貓狗來說,像蜘蛛、蛇、蜥蜴這類寵物佔地少,不需要特別的照顧,所需食水也很少,還不會掉毛。對於不喜歡貓狗但又希望有寵物陪伴的人來說,也是一種選擇的理由。
總之,雖然蜘蛛、蛇、蜥蜴是很多人眼裡的「非主流」寵物,但若是你身邊有人飼養的話,其實大可不必用怪異的眼神看待他們,就好比有人喜歡藍色,有人喜歡紅色,而他們喜歡的是比較少見的顏色。
如果你打算或正在飼養異寵,只要規範地飼養,富有責任心地對待它們,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一定要對這類寵物有清晰明確的認識。
一般來說,它們由於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一定要做好保護措施。不要認為是自己養的蛇或蜘蛛就不必擔心,它們仍然隨時都有傷害你的可能。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既然決定飼養就一定要負起責任,切忌利用寵物去傷害和恐嚇他人。例如,前不久有個新聞,一個人用毒蛇脅迫他人反被咬死就是最好的警示。
那麼最後,不論是什麼樣的寵物,蜘蛛也好,蛇也好,蜥蜴也好,希望都能讓你在飼養的過程中,獲得心靈上的治癒,以及與眾不同的快樂。
文章| NEKO / 心理行業工作者
編輯| 揚羽
References:
[1] Polák, J., Rádlová, S., Janovcová, M., Flegr, J., Landová, E., & Frynta, D. (2019). Scary and nasty beasts: Self‐reported fear and disgust of common phobic animal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doi: 10.1111/bjop.12409
[2] 郭金山, & 車文博. (2004). 自我同一性與相關概念的辨析. 心理科學,27(5), 1266-1267.
[3] 陳啟稚, & 嚴毓勤. (1999). 獵奇人格與多巴胺受體基因.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 159-160.
[4] 劉衝, 李卉, 張建軍, 王莉, 王淑梅, & 張雲亭等. (2012). 健康青年人獵奇性人格與腦白質各向異性分數值相關性.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誌, 21(11), 1035-1037.
[5] 胡雅君. (2014). 異寵族:我們愛怪物. 意林(9),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