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奇特的「詛咒」:不得善終的烏拉那拉氏

2020-12-17 趣味歷史天天看

在清代歷史上,有三位烏拉那拉氏的皇后,奇怪的是,就像是被詛咒了一樣,她們的結局都不算好。

清太祖孝烈武皇后

1601年,12歲的阿巴亥嫁給了努爾哈赤做側福晉,兩年以後大妃(孝慈高皇后)去世,14歲的阿巴亥被立為正福晉,可見努爾哈赤十分寵愛這位小新娘。事實也確實如此,直至努爾哈赤去世,阿巴亥都是他最信任和喜愛的人。阿巴亥為努爾哈赤生下了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史書稱阿巴亥多有機變,然後聰明的她也沒有想到在努爾哈赤去世以後自己會陷入那麼悲慘的局面。20幾年以後,努爾哈赤這位驍勇善戰的勇士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孝慈高皇后的兒子皇太極繼承汗位,但是對於皇太極來說,深得努爾哈赤寵愛的多爾袞始終是個威脅,雖不能直接除掉多爾袞卻可以除掉多爾袞背後的政治力量,於是逼迫阿巴亥自盡,1626年,阿巴亥自盡身亡。

後來她的兒子多爾袞大權在握,追封自己的母親為「孝烈武皇后」,一併將牌位放置在太廟之中,算是為冤死的母親昭雪。然而,僅僅四個月過後,多爾袞因病逝去,順治皇帝廢阿巴亥封號,其神牌也從太廟撤出 ,從此修史者不再提及有關阿巴亥。阿巴亥亦為努爾哈赤大妃,卻被有意貶低,自盡身亡不能保全,實在悲慘。

清世宗孝敬憲皇后

這位皇后我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講過,就不在這裡贅述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複習一下。

揭秘真正的「純元皇后」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與其他兩位相比這位皇后的經歷已經可以說是幸運,但是對於一位母親來說,最心痛的莫過於孩子早夭,這才是烏拉那拉氏皇后一生的痛苦。

清高宗繼皇后

那拉氏在雍正年間入侍寶親王潛邸為側福晉,因其家世,為側福晉中第一人。乾隆即位後,冊為嫻妃,此時,在潛邸位份低於那拉氏的高氏被冊為貴妃,可見早些年那拉氏頗有些鬱郁不得志。

至乾隆13年,孝賢皇后和高貴妃都相繼去世,那拉氏才漸漸出頭。乾隆晉封那拉氏為攝六宮事皇貴妃,那拉氏也是清朝第一位攝六宮事皇貴妃,想來那拉氏將後宮管理得不錯,不久之後就被晉封為皇后。這之後還接連生下了幾個孩子,想來是與乾隆相處還不錯。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乾隆三十年,那拉氏隨乾隆南巡,不知何故斷髮,滿人規矩只有國喪才可斷髮,乾隆派福康安將那拉氏送回宮中,不久又收回冊妃、貴妃、皇貴妃、皇后的冊寶,形同廢后。帝後離心的原因已不可考,總之不久之後,烏拉那拉氏去世,以皇貴妃禮葬(實際沒有達到皇貴妃標準),被葬入純惠皇貴妃地宮,其子也失去了繼承大統的資格,從此再無烏拉那拉氏女子入宮。

往期文章回顧:華妃娘娘才是真愛!

#如懿傳#

相關焦點

  • 走近乾隆皇后烏拉那拉氏:清朝歷史上第一個與皇帝反目成仇的皇后
    出生滿族顯赫世家烏拉那拉是滿族八大姓氏之一,清朝的歷史上烏拉那拉氏家族的許多女子都嫁入愛新覺羅家族,這兩個滿族大族長期通婚,關係密不可分。烏拉那拉氏嫁給乾隆時乾隆還未登基,只是一個親王。進入親王府邸後,她並不是很受寵愛,相比起烏拉那拉氏,乾隆更加中意嫡福晉富察氏,所以在富察氏已經生下長女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烏拉那拉氏都沒能生下一子一女。烏拉那拉氏的晉升之路乾隆登基後,最得他的寵愛並且孕育子女最多的嫡福晉富察氏毫無疑問的被封為皇后,而不得寵的烏拉那拉氏由於家族的緣故也被封為嫻妃,幾年後封為嫻貴妃。
  • 宮花寂寞紅:烏拉那拉氏兩位皇后的悲慘結局
    蔡少芬扮演的皇后,歷史原型為雍正的原配嫡後烏拉那拉氏。這位烏拉那拉氏在歷史上結局算是得以善終。她幼年之時就嫁給雍正做正室,到雍正九年病逝,「結褵以來,四十餘載,孝順恭敬,始終一致」,從頭到尾都得到了雍正的尊重和愛護。結果其實比電視劇中好得多。 但歷史上真的有一位烏拉那拉氏,頂皇后之名,卻被葬入妃陵,尤其是身後事,受盡皇帝折辱,其結局之慘,在清朝宮廷中算是無人可以比肩了。
  • 《甄嬛傳》中的皇后烏拉那拉氏,在歷史上的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
    在電視劇中將其改編為清朝雍正皇帝的事情,朱宜修的原型也改成了雍正的皇后烏拉那拉氏,原本虛構的皇帝和皇后,成為了歷史上確有其人的真實人物。劇中的繼後烏拉那拉氏宜修是甄嬛宮鬥的主要對手,而真實的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倒是見過甄嬛(也就是乾隆的生母鈕祜祿氏),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在雍正元年(1722年),被冊立為皇后,鈕祜祿氏(甄嬛原型)則被冊封為熹妃。
  • 烏拉那拉氏,在後宮到底有多強?
    烏拉那拉氏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家族?有何家族榮耀?出自烏拉那拉氏家族的女人到底是什麼背景?和愛新覺羅氏之間是什麼關係?為什麼說沒有前朝重臣,只有後宮的女人?無論哪一支,那拉家族的女性都和愛新覺羅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清朝初期和末期都對朝局起著歷史性的影響。清朝初年(那時候還叫金),要是沒有那拉家的女性,可能也很難有後來的清朝什麼事兒了。
  • 「後宮」最近很忙,烏拉那拉氏到底有多強?
    烏拉那拉氏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家族?有何家族榮耀?出自烏拉那拉氏家族的女人到底是什麼背景?和愛新覺羅氏之間是什麼關係?為什麼說沒有前朝重臣,只有後宮的女人?那拉氏家族——清初清末最重要的女人系列事實上那拉氏在明末時分化成了四支:葉赫那拉、哈達那拉、烏拉那拉、輝發那拉,四支都算那拉氏。
  • 她是清朝第一位公主,與額駙狂生五個兒女,母親卻下落不明!
    2020-03-13 11:55:10 來源: 破爛娛樂小分隊 舉報   清朝的建立者是皇太極
  • 乾隆為什麼對烏拉那拉氏那麼狠心?原來有這3點現實的原因
    歷史上烏拉那拉氏為什麼斷髮?乾隆為什麼對她那麼狠心?烏拉那拉氏斷髮及後果烏拉那拉氏在富察皇后病逝後,被太后提拔為繼後,這本來是個無上榮耀的事情,也算是在嬪妃宮鬥中晉升到了最高位。可是就在烏拉那拉氏當了皇后的15年後,一次跟隨乾隆出去南巡,因為自剪頭髮激怒了乾隆,被乾隆打入冷宮,最後心灰意冷地失去,乾隆也沒去看望她。關於烏拉那拉氏皇后斷髮的原因,乾隆皇帝沒有過多提及,只是說皇后性情大改,對皇太后不孝順,甚至說她已經接近瘋狂,也就是說乾隆覺得烏拉那拉氏皇后瘋了。
  • 甘迺迪家族十幾人不得善終,是詛咒還是謀殺?
    而2020年4月3日的一個新聞事件,再次讓人們回想起「甘迺迪家族的詛咒」。事情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一對母子在美國馬裡蘭州海域發生海難。 甘迺迪家族合影 她的意外似乎在告訴我們甘迺迪家族的詛咒還在延續,身為甘迺迪家族的人,就不要指望能夠在床上安靜地死去。
  • 同樣是皇后,為什麼乾隆第二個皇后烏拉那拉氏,遭乾隆極度厭惡?
    他先後冊立過2位皇后,即富察氏與烏拉那拉氏。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令皇貴妃魏佳氏因其生子永琰立為太子,冊贈孝儀皇后。但魏佳氏時已去世20年。一、客觀原因是對富察氏感情深厚第一位皇后富察氏,是乾隆原配福晉,比乾隆小一歲。他是察哈爾總督李榮保之女。
  • 清朝立賢不立長,那麼歷代皇帝的嫡子,都是什麼結局
    比如離我們最近的清朝,就是「立賢不立長」。清朝12位皇帝,就只有道光帝一人,是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既然清朝立賢不立長,也就代表著,所有皇子都有機會繼承皇位。也因為如此,才會造成康熙晚年時期的九子奪嫡事件。好在雍正即位後,開始實行「秘密立儲」,這才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子之間兄弟相殘。
  • 清朝十二代皇帝的血緣關係,非親生
    ·多鐸,和碩豫通親王,母為大妃烏拉那拉氏;生於:萬曆四十二年;卒於:順治六年皇十六子:愛新覺羅·費揚果,黜宗室,母不詳(一說,母為繼妃沙濟富察氏;一說,不是。皇子十一人:皇長子:愛新覺羅·豪格(1609—1647),生母繼妃烏拉那拉氏,肅武親王。皇二子:愛新覺羅·洛格(1611—1621),生母繼妃烏拉那拉氏,幼殤。皇三子:愛新覺羅·洛博會(1611—1617),生母元妃鈕祜祿氏,幼殤。
  • 日本人稱它是詛咒之物,我國低價買回,如今成了我國「中華神器」
    清朝末期,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使得西方列強逐漸打開中國的大門。從清朝末期到建國後,這段期間,我國被劫掠的文物數達到了一個天文數字,如果要全部羅列出來,幾乎不可能。光在圓明園被毀期間,我國就失去了大量的國寶文物,如今仍然沒有任何消息。國寶流失海外後,洋人將這些文物低價販賣。
  • 歷史上被詛咒的封號,封誰誰死,史學家也難解釋其中原理
    不知道各位讀者相不相信詛咒,譬如,當年英國人在挖掘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墓穴時。曾在壁畫上看到用象形文字寫下的詛咒,說擅自闖進陵墓的都會離奇死亡,果不其然,當時隨行的卡納馮爵士回國後沒多久就去世了,搞的全世界人心惶惶。
  • 和珅被嘉慶賜白綾,上吊前留下絕命詩詛咒大清朝,多年後果真應驗
    可能寫了兩首詩後,和珅還不解氣,當他看到嘉慶送來的白綾後,心中越發憤憤不平,於是來了一首被人解讀為詛咒大清朝的絕命詩。這首詩的內容是,「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他日水泛含龍日,留取香菸是後身。」之所以有人認為和珅這首絕命詩是對大清的詛咒,是因為專家認為「水泛含龍」的解釋是下次河南黃河發大水時,我和珅就會轉世投胎。
  • 清朝時期,漢族人做官太難,越是為滿人效力的漢人多數都不得善終
    今天,就要盤點多位漢人,他們都曾為滿人效力,但是,最後卻不得善終。一、定南王孔有德:孔有德是遼東人,在崇禎年間,他還是登州一名參將。後來,他帶兵援助遼東,當經過吳橋時他發動兵變,公然背叛了明朝,並佔領登州,自立為主帥。
  • 它是三國時期最神奇的馬,除了劉備之外,騎過它的人全部不得善終
    當然,良駒配英雄,在三國之中有兩匹重要的良馬,一個是赤兔馬,另一個則是的盧馬,其中,赤兔馬因為呂布和關羽而十分出名,而後者則因劉備而出名,更為重要的是,的盧馬可以稱得上是古代最奇特的馬,除了劉備,騎過它的人全部不得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