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在他的《見識》一書中講過一件事。有一次他去北京出差,要從一個酒店搬到另一個酒店,有個朋友自告奮勇幫他搬家。開車到距離酒店一條街的位置時,朋友對他說:我就不過去了,你自己能過馬路嗎?吳軍表示當然可以。
他拎著兩個大箱子到了酒店後,朋友打來了電話說剛才有點不夠意思,應該把他送到酒店門口。吳軍禮貌性回復了幾句並對他表示了感謝。
這個朋友在接送吳軍的過程中足足花了2個多小時,何不多用5分鐘把吳軍送到酒店門口,為這次的幫忙畫上圓滿的句號。
在比賽中,我們知道臨門一腳能夠決定比賽的勝負,但在生活中,卻往往忽略最後一小步。
有些人在工作前期做了大量的努力,總覺得最後那點工作無傷大雅,於是在最後的1%草草應付。這些人付出的努力和那些做完100%的人同樣多,但取得的成就卻和他們無法相比。
儘管做事只差1%,但卻塑造兩種不同類型的人:做事追求極致的人和做事差不多就行的人。做事差不多就行的人應付普通工作沒問題,但領導通常不會放心把重大事情交到他們手上。
如果你已經做了99%,那麼就做好最後的1%,這是極致、靠譜的表現。只有極致、靠譜的人才會被委以重任,做更多和更有價值的工作。
看似只有事情最後1%的差距,但卻能造成兩種不同的人生走向。我曾經聽過一個半真半假的故事,一個老闆買了一個礦,開採了大半年只挖到很少的媒。全家商量了一下不能再繼續投入,於是就把煤礦轉手。
接手煤礦的那個老闆沿著開採的礦洞繼續挖掘,不到1個月,就開採出源源不斷的媒。
先前的那個媒老闆聽說後後悔不已,接著說了一句頗有深意的話:我做了99%的工作,只差那賺錢的1%留給了別人。
每個人都想站在山峰看最美麗的風景,但山峰卻被迷霧和森林籠罩,沒有人知道還要走多久能登到峰頂。在攀登的路上一批接著一批的人選擇放棄,越接近峰頂放棄的人越多,最後只剩少數的幾個人還在堅持並成功登頂。
登頂後他們發現其實自己只比先前放棄的那批人多堅持了10分鐘而已,而先前放棄的那批人是所有放棄人數中最多的一批。大部分的人都「死」在了黎明前的黑暗。
為什麼做好最後一小步重要,是因為事情的結尾重要。
一部電視劇前面劇情跌宕,情節起伏,讓人慾罷不能,但只要爛尾,網上對爛尾的評論一定多過對前面劇情的評論。而無論過去多久,只要人們提起這部劇,首先想到的還是他的爛尾。
如果你分別去兩個朋友家吃飯,兩個朋友的招待過程差不多,只是其中一個朋友在你們臨行前每人送了一份小禮物,那麼哪一個朋友會給你更好的體驗和更深刻的印象?顯然是臨行前送禮物的朋友。
兩個朋友都花費了同樣的時間和精力招待來訪者,但卻是最後的一小步影響了你的整體體驗。會不會只是因為小禮物讓你產生的心理變化?
經濟學中有個定律叫峰終定律,是說對一段體驗的愉悅程度取決於高峰和結尾。因此你自然會對在臨行前送禮物朋友家吃飯的過程更愉悅。
宜家商場在出口處賣1元的冰激凌就是要在你離開宜家的時候給你意外的驚喜。
給別人創造體驗的過程中,不要忽略最後的一小步,甚至要重視最後的那一步。如果你創造的整個過程體驗良好,最後一小步就是錦上添花;如果你創造的體驗過程反響平平,那最後一步就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