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著名病毒學專家金冬雁稱,他查看並比對了上述三條病毒基因數據,「這三條病毒基因彼此之間只有一到兩個點不一樣,差異很小,說明他們來源應該是同一處。而對比世界數據來看,跟他們(三個)最像的是捷克斯洛伐克、中國臺灣地區還有歐洲的一些病毒序列,差異也就一到兩個核苷酸。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紅星新聞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6月19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的微信公眾號發布文章,報導了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針對北京新發地進行病毒檢測和病毒溯源的相關工作。文中,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助理張勇表示,「從基因組流行病學的初步研究結果看,這個病毒是從歐洲來的,但是它跟歐洲當下流行的病毒又有一定差別,它比現在歐洲流行的病毒要老。」
此外,6月18日晚,中國疾控中心在「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上發布了2020年6月北京新發地市場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三條數據中兩條為北京市確診病例基因組序列數據,一條為環境樣本基因組序列數據。
6月19日,香港大學著名病毒學專家、醫學教授金冬雁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查看並比對了上述三條病毒基因數據,「這三條病毒基因彼此之間只有一到兩個點不一樣,差異很小,說明他們來源應該是同一處。而對比世界數據來看,跟他們(三個)最像的是捷克斯洛伐克、中國臺灣地區還有歐洲的一些病毒序列,差異也就一到兩個核苷酸。我認為,如果想弄清楚源頭的話,後續還要再查仔細點,尤其是確診患者的流行病學情況。」
中國疾控中心公布新發地新冠病毒基因序列數據
三條基因數據採集時間均為6月11日
6月18日晚,中國疾控中心在「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上發布了2020年6月北京新發地市場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三條數據來自北京市確診病例基因組序列數據(NMDC60013902-01、NMDC60013903-02)以及環境樣本基因組序列數據(NMDC60013903-03)。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同時向世界衛生組織及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提交了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向國際社會共享。
紅星新聞記者在「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查看這三條基因數據後注意到,這三組基因數據的採集時間均為6月11日。也正是那天,北京在連續56天無本地報告新增確診病例後,再次通報了一名52歲西城確診病例。
6月15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從病毒的組成結構來看,此次病毒不像北京兩個月以前出現病例的毒株,更像歐洲的。但是,歐洲毒株也並不代表病毒一定來自歐洲國家。歐洲毒株的概念是廣泛的,比如對美國病毒進行分析,也顯示它大部分來自歐洲毒株。俄羅斯的病例,大部分也是源於歐洲毒株,「也就是說,我們實驗室的檢測結果顯示,毒株源於歐洲,可能來自歐洲國家,也可能來自美洲國家,這些可能都不能排除。還有待進一步收集信息來幫助判斷。」
此外,吳尊友強調,目前關於此次疫情源頭的調查在進行當中,初步的調查結果顯示,肯定不是在北京的原發地發生的,是從外部輸入的,而輸入的兩種可能都在調查當中。
武漢大學醫學部的病毒學研究所教授楊佔秋則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在他看來與其用「新老」來描述新發地病毒毒株,不如用更像哪個國家來描述,「新冠病毒在不同國家和不同地區都存在基因上的差異,所以我們或許應該看這個病毒更接近哪個國家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這樣會更容易找到源頭。」
病毒學專家分析:
北京公布的基因序列與捷克、中國臺灣地區等地病毒相似
香港大學病毒學專家、醫學教授金冬雁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中國疾控中心公布三條北京疫情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後,他進行了比對和查看,將這三條基因序列對比來看,他們之間的差異很小,相差大概一到兩個核苷酸。
值得注意的是,差異很小並不代表沒有差異。中國科學院大學遺傳學博士李雷在知乎發表專欄文章指出,在北京檢測到的3個病毒株並非單獨一支,而是存在多支。
「從當前情況來看,這3個病毒聚類在一起,那麼意味著他們應該是有相似的來源。」李雷在其專欄文章中表示,該結論還可以進一步推論,早期的歐洲毒株到了中國之後開始傳播,並最終在傳播過程中,進化成了3個分支。而這個推論帶來了一個猜測——新冠病毒有可能已經在北京默默傳播了一段時間。
楊佔秋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對於上述猜測,他認為可能性幾乎為零,「新冠病毒在人體內其實很難發生變異,從武漢疫情爆發到現在也就六個月的時間,無論這次在新發地爆發的新冠病毒究竟是何時進入的北京,它都不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更別談默默傳播最終發生三種變異這種情況。」
金冬雁則推測認為,他認為可能早期時歐洲毒株寄宿在了某位隱性的無症狀帶毒者身上,然後在社區中潛伏了一段時間以後,最終在新發地這個適合病毒傳播中產生了爆發,「我始終假設存在一位『超級傳播者』,我們現在需要把這個人找出來。」
「學者們說這個病毒很像歐洲的毒株,那有沒有其實是同一個病毒在不同的地方發生了一樣的變異呢?」對於紅星新聞記者提出的問題,金冬雁表示這種現象可能性存在,但是概率比較低,「它總是會發生一些變化,而且這些變異毒株最根源的母本總會在一個地方首發,通過追蹤總會追蹤到。病毒有三萬個核苷酸,兩個新冠病毒之間的相同點、不同點經過計算都可以找到。」
金冬雁指出,跟新發地病毒最像的病毒,目前仍然沒有明確的結論,而經過他的比對,在當前與新發地病毒最相似的有捷克、中國臺灣地區,還有歐洲的一些毒株。「所以光看病毒序列還不夠,一定要結合流行病學調查。」金冬雁表示,還需要針對北京市確診患者甚至核酸檢測陽性人群進行嚴密的流行病學調查,搞清楚究竟是誰跟歐洲產生過聯繫,並將歐洲毒株帶到了中國。
至於為什麼會在新發地這個地方爆發,金冬雁分析說,「這主要還是因為人群聚集,不知不覺中人和人的接觸把病毒散播開了。另外,相比商場這種同樣是人群聚集的地方,生鮮市場的衛生條件也不太好,是個更適合病毒傳播的地方。」
據中紀委網站,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助理、國家流感中心副主任劉軍表示,通風且乾燥的環境對於病毒的傳播是不利的,而溼冷且封閉的環境則相對容易導致病毒的急速擴散,「兩個市場(華南海鮮市場和新發地市場)我都進去過,因為是海鮮市場,我們可以看到,它們的環境比較溼冷。而微生物包括病毒它就是怕熱不怕冷,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存活很久。而且這裡不光是溼冷,它們還封閉,通風狀況不好,這也會對病毒的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比如一個新冠病毒感染者打了一個噴嚏,它很難擴散出去,飛沫可能會沉降到地面,經過衝水掃地後汙染其他地方。」
紅星新聞記者 趙倩 嚴雨程 北京報導 圖據IC Photo
編輯 黃璟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