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蘇州河邊,腳下碧波粼粼,陸續經過外白渡橋、上海大廈、上海郵政博物館等優秀歷史建築,走累了可以坐在觀景平臺的長椅上休憩,或到驛站裡來一杯咖啡,遠眺陸家嘴的天際線、外灘的旖旎風光……短短900米,卻「移步換景」,在蘇州河岸線虹口段,「最美河畔會客廳」即將對外開放。
12月21日,澎湃新聞記者從「虹口區北蘇州路濱河貫通提升工程新聞通氣會」獲悉,北蘇州路(虹口段)濱河空間貫通提升工程已於近日全面完工,目前正在進行布置等收尾工作,預計年底前正式對外開放。
上海大廈前觀景平臺改造前(原停車場、電站區域) 虹口區供圖
改造後的「河濱之源」觀景平臺
「此次工程中,我們深度挖掘沿岸獨特歷史文化資源,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極致濱水景觀的上海都市生活客廳與慢行共享空間,並讓最具代表性的外白渡橋、上海大廈等百年開埠的老上海景觀與改革開放40餘年浦東陸家嘴的新上海景觀交相輝映、完美同框。」虹口區建管委副主任陳瓊嬋表示,希望讓市民遊客能夠更舒適愜意地漫步河岸,坐享濱河風光。
新增兩大觀景平臺「這裡的蘇州河邊以前很狹窄,也沒有打通,現在既寬敞又好看,變化實在是太大了!」21日上午,家住吳淞路海寧路附近的倪阿婆笑著說,這幾天太陽好,她幾乎每天都會出來走一走,有種「一步一景」的感覺。
上海因水而生、依水而興,黃浦江、蘇州河對這座城市有著特殊的重要性。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著力推進「一江一河」濱水岸線的改造與提升,而今年是蘇州河兩岸42公裡貫通的關鍵一年。
據陳瓊嬋介紹,蘇州河虹口段東起外白渡橋,西至河南北路,全長約900米。這裡位於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是黃浦江貫通空間與環蘇州河貫通空間的重要轉換節點。同時,坐擁陸家嘴天際線和外灘旖旎風光,且沿線優秀歷史保護建築林立,區位優勢獨特、文化底蘊深厚,是虹口區的重要門戶。
乍浦路橋東側改造前:原為封閉的海事碼頭及辦公用房
貫通、改建的「濱河驛站」,內設旅遊休閒、文化展示、最美水站等功能
「但是,原先濱河步道狹窄,貫通性差,腹地縱深不足,綠化景觀品質不高,沿岸構築物和防汛牆阻擋視線等問題都影響了濱河空間的景觀性和體驗感。」陳瓊嬋告訴記者,改造前期,虹口區就針對岸線範圍內的濱水道路、建築景觀、綠化駁岸及人文風貌等做了詳實的調研與梳理。
據介紹,工程完成後,虹口北蘇州路沿線共新建觀景平臺2處,一處位於上海大廈前,另一處位於寶嘉麗酒店前,面積共1240平方米。同時,建設濱河步道740米,步道全線大於3米,最寬處達到5米,全線實現無障礙通行;共享街道總長度900米,路幅6至8米,共鋪設彈格石路面約9500平方米。
此外,還建成4處主題花園、綠帶和立體綠化,種植了200多種花卉植物;沿線燈光凸顯「典雅」特點,以防汛牆風貌燈、草坪燈和地埋燈為主,與建築燈光形成呼應;實現市政設施減量化、美觀化,沿線架空線全部入地,清理沿線水泥杆11根,沿線各類箱體縮減至9個,合箱率達到72.7%,並通過藝術彩繪的形式對箱體進行了美化。
北蘇州路(乍浦路以西)改造前:柏油路、棧道狹窄、綠化單一。
禁機後打造「濱河步廊+共享街道」,柏油路改為扇形彈格石拼花路面,沿河步道拓寬並鋪設了防腐木、樹陣和休憩設施等,沿路設置了主題景觀綠化。
構建「一岸四段」美景與其他區段的蘇州河相比,虹口段有何特別之處?
「這裡位於一江一河交匯處,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我認為是蘇州河沿線『最上海』的濱水景觀,將成為最美打卡點之一。」北蘇州路濱河空間貫通提升工程總設計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林說,在這裡,水岸和諧美景、陸家嘴天際線、百年外灘風光交融在一起,將成為最美的濱河城市陽臺。
據陳瓊嬋介紹,在整體改造過程,工程主要突出了「共享、通達、活力、融合」四個要素。
市政箱體整治(前)
市政箱體整治(後)
「共享」,即通過協調禁止機動車行駛,打造獨一無二的共享街道。北蘇州路原先道路狹窄,主要供車輛通行,且沿河人行步道寬度普遍不足2米。虹口區協調交通管理部門和沿線單位實現了虹口北蘇州路(吳淞路以西)全面禁止機動車通行。禁機後,沿河步廊拓展到3至5米,街道空間全線6至8米,原有狹窄的沿河棧道變得寬敞,為打造共享街道和後續商業開發創造條件。
「通達」,即打通斷點,實現全面通達、處處「看河」。短短900米岸線,原有停車場、碼頭辦公用房等沿河而設,甚至還有部分違章建築,使沿河步道存在斷點,市民漫步只能繞行。為此,虹口區主動上門與相關單位溝通協商,通過疏導車輛、置換辦公場地等措施徹底打通斷點,把沿線所有的濱河空間都騰退出來,讓市民能夠暢通無阻地沿河漫步。
沿線各類市政箱體合併、改造或者隱藏至綠化內。
「活力」,即水岸互動,營造多元複合的活力濱河空間。將原停車場區域打造成面積460平方米的「河濱之源」觀景平臺,可遠眺陸家嘴天際線,近觀蘇河延綿水系和兩岸優秀歷史建築群,成為蘇州河「最上海記憶」的地標性空間。同時,將原先海事碼頭辦公用房打造成濱河驛站,形成集旅遊休閒、文化展示、最美水站等功能於一身的公共服務空間。
「融合」,即因地制宜,做到歷史傳承與現代功能的融合。這段900米的濱河岸線構建了「一岸四段」美景,集中體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城市生活的交融。
其中,「上海大廈活力花園段」依託上海大廈和外白渡橋,打造多層次全視角觀景平臺,可最佳視角「坐北朝南」欣賞陸家嘴與外白渡橋觀景;
「寶麗嘉酒店休憩觀景段」以酒店、驛站等休閒服務功能為特色,供大眾輕鬆體驗優質環境並坐享極致風光;
「郵政大樓風貌展示段」以國寶級歷史建築為背景,濱水景觀、步道、建築相互勾連,形成宜人的濱水遊憩景觀步道;
「河濱大樓特色風情段」則以歷史民居建築為基底,通過修繕建築立面、優化底層功能、提升濱水綠化,打造高品質的濱水生活氛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