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和《心經》中所說的「般若」是何意?

2021-01-08 墨易塵

《金剛經》和《心經》皆是佛教非常經典的經卷,此二經皆出自六百卷《般若經》之中。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或《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經》的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可見二經經名之中皆有「般若」二字,那「般若」二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般若」二字讀作(bōrě)音譯自梵文Prajna,其中文意思是「終極智慧」或是「無上智慧」,是修習佛法和了解佛學不可不知的重要內容。在漢譯過程中「般若」二字選擇了音譯而不是意譯,是因為用中文無法完全表達其涵義,(這好比中文中的「氣功」二字翻譯為英文之時無法準確表達其意,只得音譯為qigong一樣)。

而佛教所說的「般若」智慧是佛教修行的不二法門,了悟「般若」智慧也是通往佛家淨土的唯一途徑,《金剛經》中所說的「能斷金剛」便指「般若」,其中「金剛」之意便是指金剛石,金剛石是世間最為堅硬的物質,「能斷金剛」便是說擁有能夠斬斷最為堅固桎梏的能力。而《心經》之中所說「般若波羅蜜多」則是指「般若」智慧的效用,其中「波羅蜜多」是說「登上佛國淨土的彼岸」,也就是說通過證悟「般若」智慧便可直達「佛境」。

那麼「般若」在佛學教義之中具體是指何意呢?

「般若」在佛教學術中的準確解釋應為「無上正等正覺」,其中「無上」便是指「至高無上」,「正等」是說「公正平等無分別」,「正覺」是說「端正的覺察覺悟」,所以「般若」便可理解為是「至高無上公正平等不生分別的覺悟」之意。

而具體到佛經之中,再來看「般若」之義,便可看出在《金剛經》中所說的「諸法空相」中的「空相」,和《心經》之中的「五蘊皆空」的「空境」,便是「般若」的真正涵義。此二處的「空」雖表述不同,但意義卻相同,在不同經文之中只是為方便說,在各種經文之中只為表法。而其真正意義便是說佛家的「自性空」。所謂「自性空」便是一個人的本初之源,是說人無差別無分別的澄清明淨的「自性」本「空」。

相關焦點

  • 《金剛經》和《心經》為代表性的般若經典,核心即要內外結合!
    特別是傳統中國佛家思想以大乘佛教發展為核心,就一部《金剛經》就能讓許多人耗盡一生來研究。作為中國的大乘思想,基本核心以般若為主,它的代表作有玄奘大師的「般若經。」般若經共有六百卷之多,其中較具為代表性的有《金剛經》與《心經。》那麼,《般若經》的核心到底講了什麼呢?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與探討以《金剛經》和《心經》為代表性的大乘般若思想,主要核心是什麼。
  • 《金剛經》解釋:讀金剛經和心經的好處
    讀誦金剛經和心經可以幫助我們清理內心深處的陰鬱和雜念,也可以讓我們懂得修行心靈的方法和作用,而且無論是讀誦金剛經還是心經都是能夠對我們的人生有很大的益處,但是,讀誦金剛經和讀誦心經的好處是不一樣的。那麼讀誦金剛經和心經的好處是什麼呢?
  • 《金剛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而其中所抄錄的唯一的一部佛經,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全文,這在那第十九回《浮屠山玄奘受心經》裡。可以說,《西遊記》演化的就是這部《心經》,其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中國人都喜歡觀世音菩薩,素來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說法,但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還叫做觀自在菩薩。當然,從廣泛的角度上說,所有的菩薩都可以稱做觀自在菩薩。
  • 心經全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
    《般若經》及諸部般若,為佛陀在二轉無相法輪時所宣說,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傳的經論中經常提到:「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般若法門最為殊勝。」  《般若經》的內涵以空性為主,透過對空性的了解能斷除煩惱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聲聞及獨覺的菩提果位;也能夠透過對空性的認識,再加上福德資糧的圓滿,能徹底斷除所知障而獲得大乘的涅槃,即無上的菩提果位。
  • 別小看那些讀《金剛經》、《楞嚴經》、《心經》的人
    人們常說:「《金剛經》破色相,《楞嚴經》破空相,方顯《心經》。」在佛教的語境裡,「色」指代世間一切存在的實體,「空」指真空的本體,也指幻象,「相」的含義更宏大,指人心中的執念。所以,《金剛經》看世界,《楞嚴經》看自己。那這幾部經書又都是誰寫的,怎麼流傳進中國的呢?
  • 心想生:《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道破宇宙核心
    但如果說您只是想成為一個行者,就像趙院長講的,如何在生活中落地,那您把《心經》吃透就可以了。人生很簡單,是這樣!這260個字的《心經》,達摩祖師也說過一句話,他說:若不見性,說得三藏十二部經教,儘是魔說。什麼意思呢?如果我給你講《心經》,我沒有明心見性,我此刻給你講這個《心經》,我就是魔,就這麼簡單,這是達摩祖師原話。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本經的總題。佛所說的佛法都稱為經。經字前面的的字就是本經的名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何意?金剛:是世間最堅硬的,鋒利的。般若:代表智慧,這裡的智慧說的是「明心見性,唯證方知」(佛說的智慧,覺悟就是真如自性。佛自己是自證者,他所講的法都是從自性中流露出的,即佛知佛見)。波羅蜜:彼岸。
  • 永遠不要瞧不起讀《楞嚴經》、《心經》、《金剛經》的人
    《楞嚴經》是歷史上經典的佛法百科全書,號稱開悟的利器,極其富有文學價值,有人曾說:「自從一見《楞嚴》後,不讀人間糟粕書。」2、《金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是佛教中國最著名的經典之一。《金剛經》由釋迦牟尼佛與須菩提的對話組成,主要討論如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如何修證無上正等正覺而成佛。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空與色,本就是一體!
    02《心經》中,第一句就提到了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那麼,觀自在菩薩照見的空,到底是什麼狀態呢?佛經中對空的詮釋有很多種,其中普遍被人們認同的就是「緣起性空」。也就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般若」講的是哪三種般若
    在佛門中有一部膾炙人口的經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中「般若」所代表的內涵非常豐富,為了尊重般若原文的意思就沒有把般若翻譯成中文,只是同音。如果翻譯可以翻譯成智慧,但是翻譯成智慧的味道和般若的味道就不太一樣了,所以為了尊重原文意思翻譯經文時候就不翻譯,用這個音做詳細的解釋。
  • 般若法門的核心、精髓——心經
    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 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 輪,第一甚奇、最為稀有,於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 真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引用,玄奘譯解深密經)這也就是我們在《金剛經導讀》課程中聽到的佛陀的三時判教,佛教史稱三轉法輪。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概談「心經」即「般若波羅蜜心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 《般若經》及諸部般若,為佛陀在二轉無相法輪時所宣說,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傳的經論中常道:「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般若法門最為殊勝。」◤ 《般若經》的內涵以空性為主,透過對空性的了解能斷除煩惱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聲聞及獨覺的菩提果位;也能透過對空性的認識,再加上福德資糧的圓滿,徹底斷除所知障而獲得大乘的涅槃,即無上的菩提果位。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什麼?
    法藏法師解釋本經經題,以「般若」為所詮之法,「心」字是能詮之喻,即大般若內統攝要妙之義。說明這部經是統攝概括整部《大般若經》,在般若經類中,它最為尊勝,是一切般若的樞紐。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可以說是觀世音菩薩。
  • 佛教:《心經》裡的「般若」究竟是什麼意思?看完你就明白了!
    對很多佛弟子而言,歲末年初的主題是「祈福」,念誦《心經》便是祈福方式之一。《心經》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經典,此經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此經詮釋的空性之理,是整個大乘佛法的精華,字字句句加持力極為超勝。
  • 《般若心經》系列:「波羅蜜多義」與「 心義」
    佛教以彼岸喻出世間涅槃,此岸喻世間生死,中流喻憂悲苦惱。佛以三乘法教化眾生,依般若為舟楫,離此岸之生死,度煩惱之中流,到涅槃之彼岸。三乘人修行般若淺深不同,而所得涅槃各異。聲聞乘修四諦智慧,離分段變易二種生死,度見思煩惱,證有餘無餘二種涅槃,成阿羅漢。有三明、六通、八解脫、四禪、八定、三三昧等,自在受用。緣覺乘修十二因緣智慧,順觀三世因果生死,逆觀因緣還滅,成闢支佛。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真懂的人並不多
    《心經》雖然只有260個字,但卻是大乘佛法當中,最重要的一部佛教典籍,《心經》的譯本很多,但流傳最廣的,還是玄奘法師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現存的《心經》譯本:第一、法月所譯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二、般若、利言等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三、智慧輪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四、法成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五、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六、宋代施護所譯的《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般若」原來是這個意思!受益匪淺
    《金剛經》像《心經》一樣,在民間廣為流傳。不少人一生持誦《金剛經》,甚至因為誦讀《金剛經》而開悟的人也不在少數。《金剛經》全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今天末學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般若」二字。金剛經說到《金剛經》不得不說禪宗六祖慧能。慧能大師自幼不幸,父親很早就離開了人世,從此慧能和母親相依為命。由於家庭貧困,慧能又不識字,只好每天上山砍柴,再擔到集市上去賣,以此來維持生計。
  • 認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在一般的經典中,總是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為經文的開端;而以與會大眾「信受奉行」,宣告經文的結束。但是單看現行流傳最廣,大家也最熟悉的唐玄奘大師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它的結構卻迥異於其他經典。
  • ...華嚴經|地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小乘...
    一、《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為最流行。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彼岸花開正盛
    佛經中說,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夢幻。(二十一位度母的畫像。「無言勸了千萬般,無有一個回頭看。)而只看到一時的表象是錯誤的。就像釋迦牟尼所說的,天空沒有主人,風沒有主人一樣,人的身體和心靈也是沒有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