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和《心經》皆是佛教非常經典的經卷,此二經皆出自六百卷《般若經》之中。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或《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經》的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可見二經經名之中皆有「般若」二字,那「般若」二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般若」二字讀作(bōrě)音譯自梵文Prajna,其中文意思是「終極智慧」或是「無上智慧」,是修習佛法和了解佛學不可不知的重要內容。在漢譯過程中「般若」二字選擇了音譯而不是意譯,是因為用中文無法完全表達其涵義,(這好比中文中的「氣功」二字翻譯為英文之時無法準確表達其意,只得音譯為qigong一樣)。
而佛教所說的「般若」智慧是佛教修行的不二法門,了悟「般若」智慧也是通往佛家淨土的唯一途徑,《金剛經》中所說的「能斷金剛」便指「般若」,其中「金剛」之意便是指金剛石,金剛石是世間最為堅硬的物質,「能斷金剛」便是說擁有能夠斬斷最為堅固桎梏的能力。而《心經》之中所說「般若波羅蜜多」則是指「般若」智慧的效用,其中「波羅蜜多」是說「登上佛國淨土的彼岸」,也就是說通過證悟「般若」智慧便可直達「佛境」。
那麼「般若」在佛學教義之中具體是指何意呢?
「般若」在佛教學術中的準確解釋應為「無上正等正覺」,其中「無上」便是指「至高無上」,「正等」是說「公正平等無分別」,「正覺」是說「端正的覺察覺悟」,所以「般若」便可理解為是「至高無上公正平等不生分別的覺悟」之意。
而具體到佛經之中,再來看「般若」之義,便可看出在《金剛經》中所說的「諸法空相」中的「空相」,和《心經》之中的「五蘊皆空」的「空境」,便是「般若」的真正涵義。此二處的「空」雖表述不同,但意義卻相同,在不同經文之中只是為方便說,在各種經文之中只為表法。而其真正意義便是說佛家的「自性空」。所謂「自性空」便是一個人的本初之源,是說人無差別無分別的澄清明淨的「自性」本「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