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民晚報
圖集
開發現成的IP,用設計創意重新講述一個充滿文化厚度的好故事,從中孕育新的產業契機,這是當下文創人的重要思考命題。近日於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落幕的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簡稱「長三角文博會」)上,眾多文創人用作品交出了屬於自己的答卷。——編者
儘管疫情影響仍在,擋不住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的熱度。數字微動畫製作的鴻篇巨製《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吸引了眾多人的眼球,「海上文創」帶來的100種紅色文創精品大秀讓人充分感受上海紅色文化的活力,而《傳奇世界》《慶餘年》等炙手可熱的電子遊戲項目及其周邊產品的閃亮登場,則印證了魔都打造電競之城的速度與力度。
網路遊戲傳奇設計衍生品
「文化」成經濟脈動先導因素,但在這番熱度的背後,不少人也發現,對於IP開發,文創人越來越「下沉」。IP設計再造除了大手筆之外,從小處入手的「小清新」也不在少數。
上影廠展位
這是一個人人講求沉浸式體驗的時代,同時也是追求顆粒度細膩的「下沉時代」。IP雖有限,但創意無限。有限的IP,無法限制設計的想像力。深挖每一個珍貴的文旅寶藏,讓每一個IP都發爆出應有的能力,文創人開始啟用他們的「洪荒之力」。
文旅融合
深度挖掘文化寶藏
沒想到一個花博會都能「玩」出這麼多文創衍生品,這是不少觀眾在參觀崇明「打造崇明世界級生態島」主題展臺之後發出的感嘆。藉助2021年舉辦中國花博會之機,崇明在文創上悄然發力。
花博會會花被製成了琉璃飾品和吊墜,會徽「花之夢」則經過一番打磨再造之後變成了可佩戴的胸針,布布瀛創新工作室手工織造的崇明土布拼接的崇明三島地圖,不同的織造顏色巧妙標記了崇明18個鄉鎮區域。不僅是「錦上添花」的裝飾擺件,設計師們還很務實地圍繞崇明的各種IP大做文章。比如,花博會吉祥物「圓圓」、「夢夢」不僅是鑰匙扣,還變身成為小朋友們喜聞樂見的背包。而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土布,除了做成「地圖」之外,更被翻飛出了各種花樣。雙喜土布和高檔絲絨聯手,就是一身韻味獨特的喜字布旗袍;和微信表情包結合,就成了方言版的文創日用品;而和中醫理念融合,就有了土布版養生錘。
花博會會花琉璃吊墜
不只是土布,連米酒、福字糕這些崇明特產,文創開發者們也絲毫沒有「放過」的意思。外觀保留著農家特色、觸感摩登的青草沙花博夢崇明米酒包裝,將祈福傳福的寓意與送禮送福的中國傳統相結合的崇明糕禮盒設計,無不讓人嘖嘖稱奇。
一系列完整的崇明IP開發,只是文博會上的文旅IP被設計師深度挖掘的一個例子。擁有豐富文化IP的上海博物館,這些年來對文化寶藏的設計開發力度不斷加大,除了上博文創開發團隊熟稔的茶禮、香囊雅物及各類文玩清供的設計再造之外,他們還將有著江南文人文化底蘊的帳篷和風箏帶進了展覽現場。原來,這些日常的物件可以成為文化IP衍生品中頗為出挑的部分。
崇明方言土布微信表情包系列文創產品
上博展區文創帳篷
上博展區文創帳篷
實際上,關於深挖IP寶藏的驚喜貫穿於整個文博會。與上博展位相鄰的安徽博物院展位中,徽風皖韻系列、文房四寶系列的文創設計在很多人意料之中,而潘玉良系列文創產品的亮相卻讓人有些意外。潘玉良是二十世紀最具知名度的女性藝術家之一,卻也頗有爭議,以她個人IP進行文創開發的確是大膽的創舉。而安徽博物院對其IP的開發設計也是細緻入微。色彩系列絲巾、飾品緊扣潘玉良女性畫家身份,而以其作品為設計元素打造的紅茶、糕點也與其女性藝術家生活基調相得益彰,讓人們在視覺、味覺進行雙重「穿越」,更真切地體會這位傳奇人物的文化魅力。
不只有產品
場景化設計成熱點
毫無疑問,場景是當下商界人士口中的高頻詞彙,不誇張地說,場景革命造就了商業新格局,顛覆了固有的商業思維。而如今,文創人對IP的開發,也不再止步於產品設計的「單打獨鬥」。
新華文創
大力深挖各類文化IP的同時,與產品深度融合的場景設計再造,也日益受到重視,成為文創開發「下沉」的標誌之一,為文創開發顆粒度細化的強大助力。因而,把場景「搬」到人們的眼前,在本屆文博會上蔚然成風。
比如,江蘇就把蘇州陽澄湖、無錫梅村、常州滆湖、芳茂山的一批「網紅服務區」場景原汁原味地帶到了文博會現場。今年中秋國慶期間,一篇描述江蘇高速公路服務區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讓這些「服務區」的場景成了當紅IP。
把服務站IP「搬」到人們的眼前,炫的不僅是服務站創意設計的本身,在這樣的浸入式場景中,南京雲錦、蘇州刺繡、宜興紫砂、揚州漆器、鹽城鹽雕、東海水晶等這些非遺手工設計,都有了與之對應的地域感和故事感。「跟著感覺走」的觀眾自然更願意為設計創意埋單。
江蘇高速公路服務區
「走進文博會的展廳,就好像步入一個微縮的中國文化景觀世界。」一位媒體記者道出了不少觀眾現場觀展的真實感受。
騰訊為展示其AI創意,特意為展覽量身打造「江南園林」空間又是一個典型。青磚黛瓦以細竹點綴,古色古香的「房屋」以琴、棋、書、畫場景為核心。在這些房間裡,AI通過人們的手勢、臉部識別,使之與機器互動。提筆寫字變生成卡通圖像,或與AI手談一局,或合奏《春江花月夜》。相比於之前一度盛行地拿起話筒對機器人下指令的展陳方式,這種設計考量上無微不至的情境體驗無疑更加妙趣橫生,能讓觀眾更快速地理解設計者的意圖,也為數字浸入體驗時代的文創設計寫下了一個全新的契子。據說,現場已有專家觀眾來打探合作意向。
「下沉時代」
IP顆粒度愈發細膩
這是一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也是一個數字智能化的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習慣用語、日常生活方式,乃至審美喜好正在發生變化。從故宮文創爆紅之時,讓歷史「下沉」,讓文旅融合更加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已經成為文創設計行業的共識。
而隨著對各類文化IP開發深度和力度的加大,設計再造顆粒度要求越來越細膩,已是大勢所趨。沉下去,再沉下去一些,是文創人現階段的「必修課」。
在此之前,一些機構、文創人僅僅將目光盯著眾人皆知的大IP、當紅IP,對設計也僅停留於拼貼LOGO等「表面文章」。殊不知,同質化的IP開發不僅增加了設計再造的難度和挑戰性,某些原本優質的文化符號因為濫觴、開發利用流於形式而逐漸失去觀眾緣和吸引力。
幸而,在本屆文博會上,國內文創行業氣象一新。除了大開大合的手筆之外,從小處著眼,以小見大,用場景帶出產品設計故事,用一片土布做出百樣文章,用一種黑科技玩轉各式應用場景,這些新現象、新趨勢的出現,帶來的新驚喜,使得整個文創展現出新的活力。
觀眾、買家、老百姓從來都是「用腳投票」,浮在表面的IP設計開發固然可以吸引一時的關注,但都是「雁過無痕」,熱度來得快,去得也快。讓文創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紮根,滋潤人們的精神生活的同時,也提振地域經濟,就要文化創意設計開發的顆粒度細膩更細膩,下沉再下沉。
「文博創意,商機無限」不是一句口號,無限的商機就蘊藏在細膩的設計巧思之中。(琳恩)
責任編輯: 白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