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作 「中國第一部西部警匪片」的《西風烈》,昨日起在全國院線上映。在10月新片低迷的普遍狀況下,由段奕宏、夏雨、吳鎮宇、倪大紅、吳京、餘男、楊採妮等主演的該片被寄予票房希望。眾望之下,必有壓力,而「國內首部西部片」之名,動作戲遠超文戲的內容配比,也讓《西風烈》在上映前就受到不少爭議。 《西風烈》導演高群書早在影片試映之際,就在微博上寫下:「對於《西風烈》,我只期待五個字之中的兩個字或者三個字:好看;不好看。別的,都是導演在抖小機靈。 」
提到高群書,他的作品比名字更響亮。在電視劇市場,他曾是戰無不勝的「警匪劇第一人」,由孫紅雷、江珊主演的《徵服》在全國各臺的奇蹟熱播,使他輕鬆坐上國內一線影視劇導演的交椅;轉戰大銀幕,叫好不叫座的《東京審判》《千鈞一髮》之後,與陳國富聯合執導的《風聲》令高群書在電影圈也聲名大振。圈內看好高群書藉由《西風烈》,成為國內又一位具備票房號召力的電影導演,高群書則說,自己對於《西風烈》的最大期待就是證明中等類型片製作在國內市場不僅行得通,還是一種必須。
拍「小龍蝦」電影
高群書是公認性格坦率、耿直的導演,脾氣有點「火」,以「膘客老高」之名活躍於微博的他,不僅對於圈內圈外事嬉笑怒罵,更曾直接爆料戲內一位「影后」不配合宣傳等「耍大牌」行為。新片《西風烈》講的是西北邊陲被譽為「四大名捕」的四位傳奇警察的故事,電影裡,身懷絕技的「四大名捕」各自對應著靈鹿、老鷹、獅子等動物形象。 《西風烈》劇組來滬宣傳,問及主演對於導演的評價,延續電影中的比喻,本以為演員們對於導演會給出一個「動物兇猛」的答案,吳京思量片刻:「導演像河馬,體型挺大,但沒有攻擊性。 」
一邊是脾氣「烈」,一邊是「沒攻擊性」,看似矛盾,在高群書身上,倒是一種統一,正如他煙不離手,卻愛抽長壽,理由是「比較淡」。這種矛盾統一體投射到電影上,對於《西風烈》,高群書一方面極度自信,儘管影片在上映前有贊有彈爭議不小,但高群書堅持,「類型片的嘗試確實需要接受的過程,也許媒體有媒體的專業眼光,但觀眾一定會喜歡」,面對記者追問「萬一失敗」,他一口斷言「沒有萬一」;另一方面,高群書也坦承,《西風烈》有失誤,「虛心接受各種批評」。
談到失誤,最明顯的或許是片中植入的某品牌瀉藥,效果有點「雷」,對此,高群書並不避諱,「這裡有一個控制成本的問題,當初影片已經做完,廣告商看後不是很滿意,讓我補救一下,所以就有了這個段落,雖然覺得不合適,但拍了就是拍了,只能自我安慰,觀眾就當一個喜劇段子來看吧。」雖然不成功,高群書說,這次失誤對自己也是「好事」,「實踐證明,當成段子也行不通,觀眾看了都不買帳,下次再有人讓我這樣幹,我肯定就說不行了。 」
圍繞《西風烈》的另一個爭議是連場動作戲雖然讓人感覺很「爽」,但整個故事的起承轉合也全部通過動作場面完成,少有文戲過渡,跳脫了經典敘事的影片節奏,讓觀眾反映「入戲有點慢」。對此,高群書解釋,「《西風烈》確實不是常態的,就像『小龍蝦』。我對小龍蝦的接受花了三年時間,剛開始我是不吃的,因為我從觀感上就不願意吃。但是慢慢看身邊的人都在吃,吃得非常津津有味,非常滿足。終於有一天我按捺不住,吃了兩個,覺得挺好吃的。我就迷上了小龍蝦。《西風烈》就是這樣一個『小龍蝦』,大家來理性地討論、批判,我都能接受。或者說它像『麻辣燙』,就是扔到鐵鍋裡涮著吃、蘸著吃,要是用粵菜的標準要求麻辣燙,肯定不符合。 」
轉折從《風聲》起
對高群書來說,《風聲》無疑是大銀幕的重要作品。2009年,《風聲》上映後,不少觀眾對導演「高群書」三個字感到陌生,事實上,《風聲》對高群書來說,原本也是計劃外的產物。拍攝《風聲》前,高群書已經在籌備《西風烈》。「《西風烈》原本是電影局張宏森副局長抓的一個項目,故事裡的警察都有原型,原來希望拍成類似《千鈞一髮》這樣的現實主義片子,我把故事從警察抓罪犯改成了現在的警察保護罪犯以接受法律審判,成為警察與殺手對峙的一齣戲,因為作為商業片來說,原來的單一線索故事不夠好看」。就這樣,《西風烈》的劇本從當年5月改到10月,電影要在西北邊陲取景,錯過8月開機時間,酷冷天氣已不適合劇組開工,只好暫緩。就在這時,華誼監製陳國富找到了高群書,邀他拍攝《風聲》。有趣的是,和《西風烈》的發端一樣,陳國富認識高群書也是通過《千鈞一髮》,雖然並不認識,但看過《千鈞一髮》後,他如此評價高群書:「簡練、精確、活力十足的電影語言是大陸導演中少見的,他對人物的細心體貼也令我驚豔。 」
接下《風聲》,高群書說:「拍《千鈞一髮》時,我覺得資源很少,投資不夠。我想做一個商業片,就要有更大的謀求,必須有足夠的資源來支撐。華誼的後盾足夠強大。我想知道,自己有足夠的料後,能否拍出一部好的電影。 」
讓高群書獲得機會的《千鈞一髮》是其第二部電影作品,採用非職業演員拍攝的該片不僅獲得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和最佳男演員獎,口碑評價也相當高。一位外國影評人推薦,如果你想看一部不沉悶的中國電影,就去看《千鈞一髮》吧。但真正看過《千鈞一髮》的觀眾卻少之又少,不僅幾乎未在商業院線留下蹤跡,甚至迄今未有正版影碟發行。高群書承認,《千鈞一髮》的發行失利對他打擊很大,也影響很大。包括此前他的電影處女作《東京審判》,和兩部影片中的主角一樣——揚威國際卻不為國人知的中國法官、幹出驚天拆彈壯舉的無名警察,高群書說,他也感到憋屈,「明明很厲害,明明在做好事,但大家卻都不知道,或是不理解,為什麼? 」
最終,2009年國慶檔,讓高群書揚眉吐氣的《風聲》在與《建國大業》的較量中,不落下風,累積票房2.5億元,成為當年最賺錢的電影之一。「我開始想不明白《風聲》怎麼會賣得這麼好,就是搭一個景,幾個人在屋子裡鬥來鬥去。後來懂了,因為中國電影最缺成功的商業類型片。 」高群書總結。
將類型片進行到底
「不要拿我以前的電影跟這個比,你可以喜歡《千鈞一髮》,可以喜歡《風聲》,當然,也可以喜歡或是不喜歡《西風烈》,但你不要把兩者作比較。做類型片就是給喜歡這類片子的人拍的,要是都喜歡那就不是類型片了,我不祈求做類型片達到大片的票房。但中國觀眾是非常寬容的,所以有時候會出現所謂的票房奇蹟,因為觀眾有一種新鮮感。但我真的沒有企望,我就是希望有一個正常的回收。 」雖然 《風聲》贏得了巨大商業成功,《千鈞一髮》則業內口碑奇高,高群書說,「不喜歡老拿以前的東西說事兒,梨是梨,蘋果是蘋果」。不變的是,做類型片是他一直以來的追求和堅持。 《東京審判》是國內少見的以法庭戲為主體的電影,《風聲》是諜戰片,《千鈞一髮》和《西風烈》則是他拿手的警匪題材。而歸根結底,高群書認為,幾部電影裡面都有警匪劇的底子,而這源於他從電視劇開始,對這一類型影視劇的不斷實踐,「我對《西風烈》有信心,也是因為我有一個一個案例做出來的經驗」。
《西風烈》中有警匪對決,有勁爆的動作戲,有西部片的風格,也由此得到「模仿好萊塢」「山寨版《敢死隊》」等評價。對此,高群書並不認可:「模仿是粗的概念,說學習才對,因為我就想做個中等規模的類型片,我們現在不缺少大片,大片賺錢的可能性大,所以大家都想往大裡做,但市場需要細分,走類型化是中國電影工業生態中必要的一環。」在高群書眼中,張藝謀創作了古裝武俠大片,寧浩創作了黑色喜劇,馮小剛創作了賀歲喜劇,「但要達到一個可複製、可推廣、可批量生產的工業狀態,就需要不同的種類,特別是中等規模的類型片,在大片之外,可以賺錢的『中片』。所以,拍《西風烈》,我就給自己兩個標準,第一,要好看,第二,中型片、類型片。 」
「我還會繼續拍這樣的電影」,《西風烈》後,高群書手頭開工的項目是電影版《一場風花雪月的事》,雖然與他過去的作品相比,感情戲比重增大,但還是警匪故事,《西風烈》也會拍續集。 「仍然是這群警察,也許是他們走進城市以後發生的故事」。高群書說,自己是「野路子出來」的導演,至於對他「有望成為內地下一位票房導演」的預測,高群書一笑,「我當然希望片子有好結果,除此之外,能做的也只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虛心接受大家的批評了」。
(責任編輯:雷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