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冬奧會主辦權花落
中國北京、張家口後,
冰雪行業及市場迎來井噴期,
冰雪產業總體量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隨著冬奧會日期的臨近,
作為冬奧組委駐地、
坐擁多座奧運比賽訓練場館的
石景山區早已邁進「冬奧時間」,
在「三億人上冰雪」的目標驅動下,
石景山冰雪相關產業中
也湧現出不少優秀的企業,
這其中就包括成功
打造首鋼園內「四塊冰」的
艾斯特製冷與太陽能技術
(北京)有限公司。
秉承綠色冬奧理念 首創冰場製冷「黑科技」
背景資料顯示,艾斯特製冷與太陽能技術(北京)有限公司是一家國際性冰雪產業專業公司,在冰雪場館技術、設計、諮詢、工 程、安裝、服務、運營、投融資、活動策劃、賽事等諸多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據艾斯特副總經理王博向小愛介紹,
目前艾斯特業務模式主要分為四塊,
基本覆蓋和打通了上下遊全產業鏈。
1
一是冰雪產業規劃設計,其中包括:冰上體育場館、冰上樂園、室內滑雪館、高山滑雪場的規劃設計以及諮詢服務等;
2
二是設備製造,其中包括專業賽事冰場、娛樂類冰場、移動可拆裝冰場、冰雪樂園的打造,室外造雪機和室內造雪機等裝備的製造;
3
三是提供冰雪項目的項目管理服務;
4
四是冰雪賽事的引進授權和落地執行等。
目前,艾斯特在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功建設了3000多個國際賽事級冰場、休閒娛樂冰場、冰上樂園、可拆裝移動冰場、戲雪樂園、冰雪樂園、室內滑雪館、高山滑雪場等冰雪項目 。為何艾斯特能一直處在第一梯隊,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這一切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鎮江新區室內滑雪館
在科技支撐下,艾斯特在R134a直冷冰場技術、二氧化碳載冷冰場技術等前沿高科技領域一直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王博告訴小愛,2015年之前,國內大部分冰場仍採用傳統的間接式製冷模式,冰場能耗高。以乙二醇製冷為例,每年耗費電量高達150萬度,冰場高能耗亟需突破創新。
蘇州冰壺世界盃比賽冰場
在不斷科研創新下,艾斯特採用的R134a製冷技術可以實現一年僅用電50萬度,節能60%以上。這一技術很快在實際中得到了應用,位於哈爾濱市的十個氣膜冰場全部採用了的R134a製冰技術。2019年10月28日二氧化碳載冷冰場技術也開始實施,位於中車北京二七廠區的國家冰雪運動科訓基地400m大道速滑館是目前亞洲唯一一塊全部採用二氧化碳載冷劑製冰的400m大道速滑場地。
中車北京二七機車廠:國家冰雪科研訓練基地速滑館
與此同時,「綠色辦奧」位居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四個辦奧理念之首,艾斯特還擁有全球領先的綠色、節能、環保天然工質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冰場技術,艾斯特則通過研發創新,在2018年底、2019年初開始嘗試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這一技術實現背後是夜以繼日的科研創新。
國家冬季運動訓練中心
王博表示,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技術的應用難點在於全年高效率運行、製冰系統運行壓力的提升,對設備及材料等設施儀器的耐壓度和精密度要求極高,就在最近國內首塊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製冰冰場在首都體育館開始製冰,該場館承擔的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的比賽場館,該技術艾斯特公司完全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持續不斷的技術積累,艾斯特每年會拿出總利潤的10%—20%投入研發,實現技術和人才的不斷提升。
北京市冰上訓練基地
「四塊冰」建造故事多 石景山冰雪產業迎機遇
作為石景山區首屈一指的龍頭冰雪企業,
艾斯特與石景山區的「緣分」始於2005年。
隨著冬奧的成功申辦,
以及國家提出的「三億人上冰雪」的號召,
也使「冰雪」成為體育板塊中的焦點,
同時也是撬動整條產業鏈,
及國內潛在冰雪發展的契機。
這其中,作為冬奧組委駐地、坐擁多座奧運比賽訓練場館的石景山區更是「近水樓臺」,搶佔冰雪產業發展先機。
依靠硬核工業風格的首鋼園是
石景山眾多地標中的佼佼者,
而利用首鋼園內老工業廠房改造建成的
冰球、冰壺、花樣滑冰、短道速滑
首鋼「四塊冰」也走進了大眾的視線,
艾斯特正是雕琢打造這「四塊冰」的「工匠」。
談到當初打造「四塊冰」背後的故事,
王博仍然記憶猶新,感觸頗多。
「項目大概是2016年、2017年左右開始啟動的,當時業主和艾斯特團隊都是第一次面臨舊廠房改造成冰雪場館的難題,這在國內還尚屬首次。難點在於,如何既保留保留舊的工業元素,同時又融合進新的體育元素?」
國家冬季運動訓練中心
王博講述道,「在改造過程中,場館的溼度、溫度、風速、照明、冰質等因素都要考慮在內,例如冰場溼度不能超過50%,冰面溫度要均勻一致和厚度要統一標準,與此同時還不斷與國家隊運動員溝通,吸收運動員的意見對場地不斷進行細微調整調試,在場地層面把運動員的想法真正落到實處,最終受到國家隊教練和運動員的一致好評,這一切都是為了給國家隊提供一個最佳的訓練環境。"
首鋼極限公園
近年來,石景山區迎來了
冰雪運動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利好政策頻出,
支持冰雪產業做大做強。
作為一家駐紮石景山區
超過15年的冰雪企業,
艾斯特也切實見證和
參與了石景山區的變化。
「石景山區首鋼園已經從以前的工業園區化身為體育產業示範區和網紅打卡地,未來增長空間巨大,會有越來越多的國際會議、冰雪會議落地這裡。」王博如是說。
讓更多人參與冰雪運動 從願景走向現實
對於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王博坦言,加強研發和讓更多人參與
冰雪運動仍然是企業最大的願景。
「國內冰雪產業發展速度快,機遇多,未來三年艾斯特也會積累向外擴張的實力,爭做細分領域的頭把交椅,與此同時,技術也要朝著國際最先進的方向前進,不斷創新。」
伴隨著冬奧會進入倒計時,
「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願景,
正在億萬國人逐漸高漲的運動熱情中
逐步走向現實。
讓冰雪場地投資更低,
更多人參與冰雪運動,
同樣也是艾斯特的企業願景。
「要拓展受眾人群,擴大應用場景。比如艾斯特在冬博會上推出的校園迷你冰場,就可以推廣到全中國,冰面大小約60平米左右,投資僅需20—30萬元,拆裝便利,環保節能。」王博介紹說。
小愛了解到,
目前艾斯特採用雙輪驅動的業務模式,
既可打造專業賽事級場地,
也可利用可拆卸冰場打造主題公園、
大型商場娛樂、冰上演藝、校園冰雪等,
讓更多非專業人士參與到冰雪運動中。
不過,王博也坦言,冰雪運動發展不均衡和缺乏專業人才是行業發展中最大的痛點和挑戰。
王博說,「冰雪運動市場發展不均衡,人才不專業也是現在很多冰場高投入低回報的原因之一,其次因為專業人才稀缺,導致人力成本較高,冰雪運動市場發展不均衡導致參與和受眾人群數量少,同時專業技術人才稀缺也急需解決,冰場從業人員數量少導致有些崗位工資很高超出了投資者所能承受的範圍,比如頂級的製冰師澆冰師等出場費很高,平均工資可以達到2萬元。」
這一難題在石景山區已得到重視。
石景山區體育局和區投促中心
聯合出臺的
《石景山區關於促進冰雪體育產業
快速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
包含11項具體措施,
力促冰雪體育產業快速發展,
這其中就包括大力引進冰雪體育高端人才,
支持冰雪職業技能人才、冰雪運動人才、
冰雪體育賽事組織高層管理人才、
冰雪體育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申報
石景山區高層次人才相關政策。
王博建議,未來石景山區應以冬奧會契機為抓手,打造冰雪之都、賽事之都,「放水養魚」 扶持冰雪產業發展,寬鬆營商環境,深挖資源稟賦,讓企業將更多資源帶進石景山區,加快冰雪產業高質量發展,全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