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雞打鳴,東方泛白,清晨的薄霧還未散去,牟定縣委常委、副縣長王良華就開始了一天的奔忙。下田地、做調研、進企業、看項目、入農戶、查貧情、抓協調、想辦法……每天,這位援滇幹部的生活節奏都異常緊張忙碌。自從2018年8月踏上為期三年的援滇之路時,他就時刻踐行「入滇就是奉獻、起步就是衝刺、參戰就是決戰」的錚錚誓言,用心用力用情幫扶,為牟定的扶貧事業默默奉獻著。
用心謀劃實施產業幫扶模式
從遠隔千山萬水的大城市上海來到滇中貧困山區牟定縣掛職,王良華雖任縣委常委、副縣長,但他把自己當作一名普通的扶貧幹部,時刻告誡自己:要做一滴水融入、不做一滴油漂浮。
來到牟定,僅僅兩個月的時間,王良華就跑遍了全縣7個鄉鎮、89個村(社區)的山山水水,通過調研,找準了產業是牟定扶貧的最大短板弱項。
找到了弱項,就要想辦法解決。結合牟定縣情和自然稟賦,王良華把「中央要求、牟定所需、上海所能」有機結合起來,創新提出了「布點補短、連線為鏈、成片造園」的三步曲幫扶模式,穩步推進產業扶貧,為牟定脫貧致富奔小康奠定紮實基礎。
新橋鎮雲龍村是牟定縣一個深度貧困村,曾經該村塔盤山村民小組71戶群眾過著靠天吃飯的生活。王良華看在眼裡,急在心頭。他很快協調項目資金,為該村架通了水電,開挖了機耕路,流轉土地800畝種植軟籽石榴,「望山愁,望水愁,種一山坡,收一土鍋」的困局得以破解,群眾不但有了增收產業,而且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也打響了牟定產業幫扶的第一槍。
「發展了產業,還要幫助銷售出去,這才是關鍵」,王良華說。入滇幾年來,他牽線搭橋幫助在新橋鎮有家光伏基地建成122個標準化食用菌種植大棚和兩條菌包生產線,邀請上海農科院與基地開展技術合作,成立「譚琦專家工作站」,由當地企業承包種植白參和金耳等高端食用菌,協調上海企業在線下設立專櫃、在線上設立專欄,邀請上海領導和知名人士直播帶貨,幫助食用菌飛入上海餐桌,實現產值番翻。
在王良華幫助下,牟定先後建起了食用菌、「二師兄」(生豬)和「三華李」等3條產業鏈,打造了6000多畝的滬滇協作現代產業園。建成一個「幫扶助農」電商平臺,並積極倡導「消費就是扶貧、下單就是參戰」的理念,幫助夏黑葡萄、牟定腐乳、彝家香火腿等多個產品直播帶貨,一舉打通了全縣光伏香菇、軟籽石榴、綠殼雞蛋、優質腐乳、雲南紅梨和生態果蔬等銷售渠道,當地農特產品實現銷售1.6億餘元,有效帶動了群眾增收和產業發展。
用力抓實項目爭取效益最大化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這既是脫貧目標要求,更是上海幫扶追求的效果。
對牟定的扶貧,王良華盡心竭力,時刻把他鄉當故鄉,把群眾飲水難、出行難、發展難等急需短板問題,化作成一個個幫扶項目來推進落實。
在上海幫扶實施的每個項目建設現場,幾乎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每一個項目實施現場的幹部群眾都認識他。實施前,他親自深入一線調研踏勘,反覆論證評估;實施中,他多方協調、督促落實,確保項目早日建成;實施後,他定期跟蹤問效,組織開展效能『回頭看』,確保項目帶貧效果好。
「我個人能力有限,滬滇資金也有限,但我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每每與人交流滬滇協作項目建設,王良華說:「我們一定發揮好上海幫扶示範引領作用,撬動社會資源,凝聚起磅礴力量,爭取讓牟定貧困群眾早日過上好日子」。
「窮不窮,飯後也是臉紅紅、生活過的樂融融;差不差,出門也是機械化、看病上學不用怕;土不土,晚上也是左腳舞、身上常穿花衣服;貧不貧,大家也是拼著命,脫貧肯定打得贏……」翻開王良華的工作日誌,裡邊記錄的,都是他每天的工作軌跡和扶貧感言。兩年多來,他視牟定為「家」,把當地貧困群眾當「家人」,和牟定幹部群眾打成一片,持續用力實踐著「5+2」「白+黑」的扶貧工作,沒有時間回老家看望過身患癌症晚期的親生父母,也沒有更多的精力關心備戰高考的兒子,就連帶領牟定扶貧幹部到上海培訓學習時,他都沒有在上海多待一天,期間還不停地為牟定爭取項目資金奔忙著。他,對得起牟定山區人民,卻對不起自己的家人。
精準扶貧幹在實處,滬滇協作走在前列。在他的協調推動下,牟定縣共實施上海幫扶項目105個,建成36個貧困村光伏扶貧電站,發展近2萬畝蔬菜、李子、中藥材和軟籽石榴等高原特色經濟林果產業,幫助「彝家火腿」產品成功到香港數碼資產交易中心掛牌上市,1.1萬餘名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和8400餘名群眾出行難問題得以解決,153名貧困學生得到愛心人士結對幫扶......這些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惠及了民生。
用情助推幹群轉觀念增動能
「貧窮是牟定暫時的底色,並不是牟定固有的本色。靠別人幫扶只能一陣子,靠自己才是一輩子。」在王良華看來,牟定要脫貧,根本還是要靠廣大幹部群眾。
如何轉變牟定幹部群眾的觀念?王良華採取「走出去學、請進來教和自己引領」三條路徑,努力幫助牟定幹部群眾轉觀念、提素質、增動能。在他協調推動下,全縣先後選派了143名幹部人才到上海學習培訓、掛職鍛鍊或跟崗進修等,133名貧困學生到上海職業學院學習深造,與嘉定區房管局建立互派幹部掛職機制,雙方每月安排5名幹部進行掛職鍛鍊、互學互鑑。專門邀請上海專家教授到牟定,為450多名基層幹部,舉辦能力素質提升班;邀請30多名醫療專家和20多名骨幹教師,上門為460多名老師和320多名醫衛人員示範帶教,開展面對面指導;邀請上海和江蘇「三農」專家,為全縣幹部舉辦鄉村振興專題培訓班,實地指導開展「三變五合」改革試點,努力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言教不如身教,王良華還親自通過專題授課、會議發言、座談交流、調研指導等方式,不斷灌輸、引導幹部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努力讓自己倡導的「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不為困難找藉口,只為幹成想辦法」等觀念在牟定生根、開花結果。
沒有豪言壯語,無需驚天壯舉,裹著海風而來的溫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援滇兩年多來,王良華手機通訊錄中以雲南的號碼最多,「楚雄不小康、我們不返鄉」的屏保文字,彰顯了他傾力幫扶的真心真情。無論是產業培植、民生短板補齊,還是人才交流、勞務協作和健康教育扶貧等,每一項幫扶項目裡,都凝聚著他的心血。「滬滇」兩字,也在牟定縣廣袤的大地上,鐫刻下一個個情深意長的鮮活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