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李斌 烏夢達 樊攀)「抗疫歸來剛消停,又聞鼓響號角聲。誓把白衣作戰袍,聚殲新冠在京城。」當得知兒子再一次奔赴北京地壇醫院抗「疫」一線時,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男護士柳峰的父親柳忠青在朋友圈給兒子寫了首詩,加油鼓勁。「90後」的兒子在前方與疫情鬥爭,「60後」的父親在後方「寫詩」為兒子默默加油。這對父子間溫暖的互動方式,講述著抗「疫」時期的親情與溫情。
今年28歲的柳峰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已經工作4年。3月18日至5月6日,他第一次支援北京地壇醫院,參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受北京疫情影響,6月16日起,北京市抽調100餘名醫務人員先後前往北京地壇醫院開展支援。剛恢復上班一周的柳峰再次接到通知,奔赴北京地壇醫院抗「疫」一線。
在北京地壇醫院ICU工作時的柳峰。
「父親刷視頻時看到我又上一線,然後他把這條新聞分享給了我。」柳峰說,兩次支援,他都沒有主動和家裡提起,但都被家人們「看破」。第一次是因為與父母視頻聊天時,他們發現自己住在酒店後就猜出來了,「沒想到第二次被發現得更加猝不及防。」
給父母報喜不報憂,和媽媽講的話比和爸爸講的話更多,父親對孩子沒有太多語言表達……這是很多中國家庭的情景。
當「60後」的父親遇到「90後」的兒子,兩人心裡都有話。柳忠青覺得,孩子自從上大學後和自己說的話就少了。柳峰也能感覺到這種父子之間的尷尬。「每次回家都是我爸接我,但問完路上怎麼樣後,似乎就沒什麼可講的了。我爸在家更多聽我和我媽講話。」
看著孩子走進新冠肺炎患者病房,柳忠青說,自己的心情很複雜,有驕傲,也有擔憂。於是,這位不擅長「說」的父親選擇用「寫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柳峰說,護士節時,他已經結束了支援任務回到駐地休整,父親特意寫下「鞭敲金鐙響,高奏凱歌還」作為節日禮物,為他慶祝。
二次奔赴地壇醫院前,柳峰的護士長和同事為他送行。(左三為柳峰)
由於護士職業的特殊性和疫情的影響,柳峰已經有一年多沒有回河南省衛輝市的老家。疫情讓這對不善言辭的父子間多了些牽掛。
柳忠青原本計劃著,等柳峰抗「疫」勝利回家時,抱著一束鮮花,帶著一家人一起去火車站迎接他,沒想到柳峰又倉促地再次奔赴抗「疫」戰場。相對而言,「90後」柳峰的表達更直接些,他說:「我會給我爸我媽一個大大的擁抱,多少年了,都沒抱過他們。」
兒時的柳峰與父母。
新冠肺炎疫情中,像柳峰這樣成為抗「疫」中堅力量的「90後」有很多,而在他們的身後,都有像柳忠青一樣的父母,默默支持孩子奮戰一線,將牽掛埋藏於心。
柳忠青接受完記者的採訪後,給兒子發了條微信,他拍下家裡串串葡萄,寫道:「抗疫凱旋日,葡萄採摘時。家裡的葡萄期待你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