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科技援引《紐約時報》近日根據對100多位亞馬遜員工(包括前員工)採訪,撰文披露了這家公司的工作環境。與大家的想法不同,這篇文章披露的是亞馬遜不為人知的一面。
文章內容顯示出,亞馬遜在西雅圖的辦公室,似乎完全不如在矽谷工作般悠閒。據《紐約時報》的報導,亞馬遜有一套嚴格考核系統,對員工工作的方方面面都進行量化和分析。數據無法量化的則靠「舉報者」,即同事向上級報告。每一位亞馬遜員工都有一套「實時反饋工具」(Anytime Feedback Tool),使員工可以秘密地批評或表揚他們的同事。這些反饋將匯往上級高管,並計入亞馬遜每周或每月的績效評估中。亞馬遜會定時對員工進行排名,每次排名後高管必須裁掉一定數量得分較低的員工。
對亞馬遜來說,用這套系統考核員工的表現或許是個好主意。但是看過《紐約時報》採訪的讀者會發現,這家公司的標準是非常荒唐的。亞馬遜試圖榨乾員工的每一分價值,即使員工已經精疲力竭。比如,亞馬遜高管希望每位員工能夠立即回覆郵件,即使這封郵件是在下半夜發出的。當員工在外度假網絡狀況不佳時,高管們也會抱怨。亞馬遜自己也稱,這些標準「不合理的高(unreasonably high)。該公司一位前僱員說,「亞馬遜是一個連優等生都會覺得自己很差勁的地方。」
即便如此,亞馬遜也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在《紐約時報》的描繪中,這家公司可能並不是那麼美好,但是這種工作文化有可能(甚至是很可能)吸引到一些人。不可否認的是,亞馬遜打造出了非常有競爭力的產品,並在多年來一直保持強勁增長。
亞馬遜在發給TheVerge的一份聲明中表示,「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回應具體的新聞報導,不過目前員工們的一些不滿我們也看到了。」一位亞馬遜員工在LinkedIn發表長文稱,《紐約時報》的報導是「完全錯誤」的。其他一些員工則在Twitter等社交媒體上力挺亞馬遜的工作環境。
好了,看了這則有關亞馬遜工作環境的報導,你是不是會感到有些驚訝呢?原來這樣的公司,內部也並非是員工的天堂,也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問題待改進。其實,這種「不為人知」的一面,不單單是亞馬遜所獨有,下面這些看似高大上的美國科技巨擘,經由媒體披露,貌似都有著只有內部員工才能體會的那一面:
此前,Glassdoor網站發布了一份「2014年最佳工作場所」調查,其中,蘋果公司是全美最佳工作場所之一。但他們的地位已經明顯滑落。有34家美國公司——其中包括15家技術公司——的員工評級,比蘋果公司要高。在與此相關的在職和已離職員工提交的有關蘋果公司優劣評語中,顯示出蘋果公司的工作環境雖然激動人心,但是快樂不多。
近期也有媒體披露蘋果的新老員工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例如:
很容易讓人筋疲力盡
一位軟體高級工程師將蘋果公司稱為「富有激情的工作場所」,但是這樣的工作強度也會讓人筋疲力盡。還有一位員工聲稱,「需要知道的是,許多員工都失去動力,或者是幾乎失去動力。千萬不要建立一個絞肉機,而應當拿出適當的預算,給員工組織一些郊遊或活動。免費的食物將是一個不錯的福利。」
很難平衡工作與生活
Glassdoor的調查顯示,這是員工對蘋果公司感到不滿的極為普通的原因之一。蘋果公司一位軟體工程師聲稱,「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根本就不存在。假期也安排得不好。」還有一位經理抱怨道,「許多電子郵件總是在下午10點後才能到達員工手中,人們為此還需要加班——因此就很難找到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你要想支持這個團隊,就得全身心的投入。你的確需要堅持,並努力工作,這樣才會獲得晉升的機會。」還有一位員工抱怨稱,在蘋果公司,加班時間過長。
官僚氣息濃厚
一位軟體工程師通過Glassdoor對蘋果公司聰明的同事提出了高度讚揚,但這位工程師也對蘋果的官僚機制提出了批評。這位員工抱怨稱,「那些精明的同事有時非常獨斷專行。事實上,多數公司的團隊並沒有正式的等級制度,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在蘋果公司卻發生了這樣的情況,『一些人就是比別人高一等』。」
此外,還有一位生產設計師也表示,「有機地善待所有人,而不是要居高不下,這樣你才會獲得更高的員工滿意度和不被解僱的機會。」
苛刻的保密制度
蘋果因其極期苛刻的保密制度而臭名昭著,特別是在新產品的保密方面。《喬納森·艾維:蘋果最偉大作品背後的天才》一書的作者列安德·卡尼(Leander Kahney)曾將蘋果的保密制度稱為「鐵幕」。
蘋果公司的一位前工程師也表示:「除了我的生活之外,我還沒有看到過有比在蘋果工作更加保密的環境。我們不斷受到失業的威脅——如果我們洩露任何工作相關的秘密。即使是在蘋果公司內部,你的鄰近的同事往往都不知道你所從事的工作,保密制度就像是頂在你腦門上的槍,稍不留神,你就同如摳動了槍的板機。由於保密原因,往往會出現一些從事類似解決方案的團隊浪費了大量的工程研發時間。類似團隊的類似錯誤每年都會發生。」
員工不被重視
蘋果公司的一些員工,沒有得到工作分工,也不會被推薦到團隊或團隊的一些重要領域,這些員工認為,蘋果公司就是在浪費他們的時間。其中的一位員工抱怨稱,「無論我多麼辛苦地研究產品線,並展示我在那些需要我發揮作用的領域內的相關才華,但最終我什麼都得不到,沒有交流,沒有工作任務。所以我看到了一些重要產品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延遲。我會質疑,『這是蘋果公司嗎?』我回頭來再看看我的簡歷,難道我就應該得不到重視嗎?」
休閒娛樂設施缺乏
一位員工認為蘋果缺乏讓人愉悅舒適的設施——蘋果公司的大樓內沒有桌球、桌上足球或其它休閒消遣設施。員工抱怨稱,「沉寂昏暗的環境下,每個人只能呆板地工作,就像機器人一樣——如同是一個大的職業公司那樣,沒有初創型企業的文化。體育活動一點也不像其它公司那樣自由。自助食堂也不像LinkedIn、Intuit、Netflix等公司那樣好——跟谷歌和Facebook這樣的公司就更沒法比了。」
貌似蘋果有員工比較羨慕谷歌和Facebook,不過且慢,對於後面這兩家公司,他們的員工也有話要說:
2013年時,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刊文總結了谷歌員工對公司的種種不滿:
「對許多人來說,在谷歌工作最糟糕的是,他們的能力遠遠超出所從事的的工作。由於品牌效應、薪酬和福利,以及非常積極的工作文化,因此谷歌有著極高的招聘門檻。所以,谷歌可以選擇最優秀的候選人,即使是一些低級別職位。」
「美國前10名大學的一些學生為谷歌的廣告產品提供技術支持,或人工下線一些YouTube內容,或是為網站一個按鈕的配色撰寫基本的A/B測試代碼。」
「我曾經和同事開玩笑說,佩奇和布林乘著遊艇出遊,將遊艇靠在一起,躺在與噴氣式飛機上相同的躺椅上,抽著雪茄,拿起谷歌員工的照片說:『他曾經是跨國電信公司的總經理,擁有哈佛大學MBA學位,而現在則在解答Orkut的問題。』隨後他們放聲大笑,並拿起雪茄和蘇格蘭威士忌慶祝。當然這一部分不太可能,因為他們兩人都不會抽雪茄或是喝蘇格蘭威士忌。但其他部分可能是真的。」
「當我離職時,谷歌已不再具備創業公司的氛圍。同樣出現了辦公室政治。如果你從事適當的項目,並以正確的方式進行自己的工作,那麼很容易得到晉升。」
「不幸的是,儘管有著共同的信念,但我發現一般的谷歌工程師都很平庸,同時也非常傲慢。所有人都認為,他比自己的同事更好。因此除非是和朋友,否則很難討論任何問題。由於每個人的領域不同,因此客觀的討論非常少,而除非對方是『重要的上帝』,所有人都對其他人的意見不感興趣。」
「我在谷歌工作了3年。離開非常困難,但一個重要因素使我做出了這一決定:作為一個個人,我對谷歌業務可能產生的影響非常小。與之前的一些回答類似,谷歌是一架不可思議的機器,依靠AdWords印刷鈔票。除非你是極具才能的工程師,能創造一些新東西,否則你只是給這臺機器加油的人。」
再來看看Facebook員工對公司的種種不滿:
還是在2013年,也還是Business Insider刊文稱,Facebook常常被認為是科技行業最好的僱主之一。不過一些Facebook員工在社交問答網站Quora上表示,情況並非如此。
Facebook的一名前實習生表示:「在我實習的最後一天,團隊最終認為重新編寫這一項目完全沒有價值。」但實際上,他在Facebook的實習就是對這一項目的重新設計和重新編寫代碼。他表示:「如果公司能向團隊傳達關於未來產品發展的更清晰目標,我認為我可以做出許多改進,以更積極的方式對公司做出影響。」
Facebook一名前員工表示:「作為填補產假中員工空缺的外包員工,我被臨時任命為管理員,但沒有獲得任何指導或支持,為兩名我見過的最差勁的領導提供服務。」
一名匿名的Facebook員工表示:「團隊將我當作垃圾,我被要求從事完全不合適的任務,例如將主管要洗的衣服與她妻子的髒內衣完全分開。」
Facebook一名前員工表示,在提出一個嚴格的10天績效計劃之後,他的團隊甚至都懶得提供反饋。「在那一刻,我選擇了離開。」
外界曾希望Facebook現在的市值超過2000億美元,然而其IPO(首次公開招股)之後的表現令人失望。在看到所持股份的價值節節滑坡時,許多員工感到非常無助。
「在一個巨大的室內空間中,放著成排的野餐桌,人們肩並肩坐在一起,距離只有6英寸,而沒有任何隱私。我很遺憾,這是牛欄中養的牛,而不是賺著六位數工資的高質量人才。」
如今是2015年,以上包括2013年時這些科技企業員工的種種抱怨,不知這些公司改進了沒有? (媒體今日報導稱,亞馬遜CEO貝佐斯已經回應了相關的報導,對其中的內容予以否認)即使這些抱怨是真實的,需要說明的是,這些不滿並不是說所有在這些企業工作的員工都是這麼想的,它們只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事實上,無論什麼樣的企業,都無法做到不讓每個員工找到一點感到不滿的地方。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如果在這些公司工作的員工,認為公司的優點還是多於不足的,或者這些讓自己感到不滿的地方,是可以忽略的話,那麼不妨堅持下去,一來興許公司會就這些意見進行改進,二來也會持續地鍛鍊自己的能力,為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打基礎。畢竟現在很多成功的創業公司的創始人,不少是從這些大公司出去的。作為公司層面,也應重視人才的保護,因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最關鍵因素就在於人。如何選對人,留住人,這是企業發展的根基,切勿讓公司不合理的制度和環境,傷了員工的心,從而對企業自身的發展帶來影響。對於國內的諸多企業以及創業團隊來說,這些道理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