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是哪七子,被迫租出去的土地,艱難的回歸

2020-12-26 一本歷史書籍

聞一多先生於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一首組詩,共九首,分別是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大連)、琉球群島、蒙古,稱為九子之歌。為了與周邊鄰國和睦相處,加強國際交流,被後人改為七子之歌,略去了琉球群島、蒙古。

在澳門回歸祖國的時候,作曲家李海鷹被這首詩句深深地感動,於是截取了澳門當中的一個部分一夜成曲,並取名為《七子之歌——澳門》。那麼,其中的七子之歌的七子是哪七子呢?其實,這七子指的是中國被列強霸佔的七塊土地。

第一個是旅順大連,1898年,沙俄強迫清政府籤訂了旅大租地條約,強行租借了旅順和大連,而1904年日俄期間日俄戰爭期間被日軍所佔領,抗戰勝利之後,回歸了祖國的懷抱,而這裡根據雅爾達協定,這裡本來是永久割讓給蘇聯的。雅爾達的交易中包括中國永久割讓旅順大連和新疆喀納斯以作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打擊關東軍的軍費。後來因韓戰打勝了才同意歸還。截止1955年5月最後一批蘇軍從旅順口撤出才算正式回歸祖國。

第二個是威海衛,1898年,中國和英國籤訂了租威海衛專條,英國強行租借了威海衛25年,威海衛設立於大明洪武年間,是中國近代海軍的發祥地,從1921年12月開始,當時的中國政府就已經和英國就威海衛回歸問題,整整交涉了八年時間。1930年10月1日,中國收回了威海衛,從而設立威海市。

第三個則是香港,第四個是九龍,現在所說的香港包括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1842年南京條約的籤訂,中國香港島割讓給英國,1860年,英國割佔了九龍半島的南端,1898年被迫籤署了香港界址專條,九龍半島的剩餘部分劃分為新界租給了英國99年。1997年7月1號,香港正式回歸祖國。

第五個則是澳門,原來是中國一個小漁村,自明朝中葉開始,有葡萄牙人在此居住,中葡在1887年籤訂了友好通商條約之後,葡萄牙從此強行佔據了澳門。1999年,中國政府收回了澳門的主權。澳門的土地非常的匱乏,目前所來的土地是填海而來的。

第六個則是廣州灣,1899年,中法籤定了廣州灣租界專條,法國強行租借了廣州灣。而1943年廣州灣被日軍佔領,抗戰勝利後,廣州灣回歸祖國,就是今天的廣東湛江市。

第七個則是臺灣,臺灣及附屬島嶼,是中國領土不可割讓的一一部分,1895年甲午戰敗,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將臺灣交給了日本,日本投降後,1945年臺灣光復。

被列強所佔據的七塊土地是中國人的恥辱記憶,它警示著國人,國弱民受辱,落後就要挨打。

相關焦點

  • 七子之歌,除了澳門還有哪六子?絕對漲姿勢!
    1999年澳門回歸,一曲《七子之歌·澳門》唱響兩岸,經歷過澳門回歸儀式的應該還能記得起當年那個激動人心的場面,澳門只是《七子之歌
  • 澳門回歸《七子之歌》背後的故事:詩人含憤寫成 作曲家一夜譜曲
    當時澳門培正中學小學部年僅七歲半的小姑娘容韻琳領唱,帶著濃厚澳門鄉音的《七子之歌》,也隨著這一重大事件廣為國人傳唱和知曉。 餘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一闕復一闕, 不知清淚之盈眶, 讀《出師》、《陳情》時, 固未有如是之感動也。」 《七子之歌》包含了七首短詩,分別以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和旅順、大連等七個遭割讓、租借的中國領土為題,每首七句,反映了當時中國人民的心聲。
  • 聽哭無數人的《七子之歌》,背後的故事更加感人
    中華大地舉國歡慶,其中一首朗朗上口、字字真切的《七子之歌》很快傳遍了神州萬裡。二十年彈指一揮間,這支跨越時空的歌謠經過歲月的洗禮依舊光芒熠熠,成為了內地與澳門血脈同心的經典之音。讓我們跟隨這首歌的作曲者、著名音樂人李海鷹老師,一同回憶《七子之歌》創作過程中鮮為人知的故事。李海鷹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
  • 它是「七子之歌」之一,被強租99年,它的名字中國人聽了也會誤解
    這首《七子之歌-澳門》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首七子之歌,1998年,它作為《澳門風雲》的主題曲,曾讓無數人潸然淚下,1999年這首歌被選為澳門回歸的主題曲。讓我們永遠無法忘記那段屈辱的歲月,那七個曾被列強強行擄去的城市,七個渴望回到祖國母親懷抱的孩子。
  • 七子之歌指的是哪七個地方?不要只知道有澳門,如今還有一子未歸
    還記得上小學時唱的這首歌麼?《七子之歌·澳門》,不要只知道澳門,你知道七子之歌指的是哪幾個地方?《七子之歌》是聞一多眾多詩篇中的重要篇章,創作於1925年3月,1925年7月4日載於《現代評論》第2卷第30期,後《大江季刊》和《清華周刊》相繼作了轉載。
  • 聞一多創作的「七子之歌」見證了澳門回歸,也見證了中國崛起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這首由聞一多先生所創的《七子之歌因此,聞一多在悲憤之下創作了《七子之歌》。
  • 「全真七子」都是哪七子?
    「全真七子」都是哪七子?《射鵰英雄傳》中全真七子為道教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的七位嫡傳弟子。即馬鈺、丘處機、譚處端、王處一、郝大通、劉處玄和馬鈺之妻孫不二(清靜散人)。接下來跟小編一起去見識一下「全真七子」的風採吧!
  • 【方志四川•文藝】《七子之歌—澳門》背後故事:詩人含憤寫成...
    七子之歌——澳門歌曲簡介《七子之歌—澳門》,聞一多作詞,李海鷹作曲。字裡行間中,無不展現了澳門400年的滄桑,以及中華民族對命運的抗爭。因此他於1925年3月的歸國前夕,選擇了7個為外虜侵佔的中國港口,寫下了組詩《七子之歌》,一方面是替這離開祖國懷抱的7個地方抒情,另一方面,更是抒發自己的羈旅之情。其中《七子之歌—澳門》是該組詩首篇。
  • 紀念澳門回歸21周年:當《七子之歌》響起時,我又想起了你
    一首《七子之歌》讓年幼的我們記住了澳門,但是那時候還無法理解這首歌背後的沉重歷史和人們期盼祖國統一的厚重情感。直到後來,當我們了解了澳門的歷史之後……澳門在先秦時期屬於百越之地,後秦始皇一統中國之時澳門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歸屬南海郡。
  • 跨年版《七子之歌》讓億萬人熱淚盈眶!專訪總製作人王希分享幕後故事
    也正因此,《七子之歌》是最早被確定的曲目之一。   《七子之歌》第一次被大家所熟知,是在20年前,1999年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一群來自澳門的孩子們用稚嫩的童聲唱響了《七子之歌》。它以赤子深情的呼喚,觸動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弦。對於江蘇衛視來說,也不是第一次演繹這首歌。
  • 聯話滄桑丨《七子之歌》,不只是澳門
    憑心靜氣流徙嘆何久,經百年葉木青黃,鄉音未改漢家味;崢嶸惜甚多,看七子園宅翻覆,簷瓦尚留風雨痕。 沚青青天下痛蓋離之殤,失養愈哀忱,恨國力衰隳,晦雨愁摧臍梗斷;世中興賴春之醒,方輿歸大統,聽吟聲丕振,濠江猶帶海潮青。
  • 《七子之歌》中六個"孩子"已回家,還有一個我們等你……
    從1887年葡萄牙與清政府籤訂不平等條約,佔領澳門,到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歷經百餘年,澳門終於在18年前回歸了。在澳門回歸祖國的那一刻,每個中華兒女都激動萬分,我們記住了《七子之歌》,也記住了領唱這首歌的澳門小女孩容韻琳。
  • 樂華七子的新歌與Charlie Puth的歌相似?網友:不要上升到七子!
    7月19日,有網友爆出,樂華七子的新歌與其他歌節奏和音調相似,疑似抄襲!我們無意引戰,也希望猹粉們理智發聲,不要上升七位小孩們,只需要公司給出一個合理答覆!對此,網友們則表示:1,抄襲是不可能抄襲的,他肯定是複製粘貼的。為我查哭一會兒!2,這事是公司的鍋,希望大家不要上升到七子!3,真的蠻像的,無語!
  • 惡改七子之歌diss防彈,稱不知原詞來源
    粉墨的一位粉絲在前兩天發了一篇diss防彈的「蛆子之歌」,沾沾自喜地表示:「本人第一次寫詞,歡迎各大文豪批評指正。」 歌詞內容真叫人驚愕,荒唐的是該粉絲所改歌詞的原詞是《七子之歌》,說到這首歌的歌詞沒人不熟悉吧,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都知道這首歌的意義。然而粉墨的粉絲惡意改寫歌詞,就為了diss防彈,還有沒有底線了?
  • 【七子之歌】香港回歸 | 21年的香港故事
    那字字泣血的《七子之歌》,終於在百年愴痛終結之時漸漸微弱。香港,在結束了156年5個月零4天的殖民統治後,回歸祖國。曾經的香港,有著灰白失色的迷思,如今的香港,羽翼漸豐,漸露頭角,閃爍著繁榮微光。 中新社發 辛述之 攝2005年2005年9月12日,香港迪斯尼樂園開幕慶典在睡公主城堡外舉行,時任國家副主席曾慶紅、時任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以及華特迪斯尼總公司高層到場主禮
  • BLACKPINK粉絲惡改七子之歌,道歉稱不知來源,是巧合
    為了能在各種士氣上倒逼防彈少年團的粉絲們道歉,BLACKPINK粉絲可謂是用盡了各種方法,比如這一次,竟然還有人惡改了《七子之歌》。這首歌作為傳唱已久,而且旋律優美,並且意義濃厚的愛國歌曲,不少人想必在開始接受教育的時候,都對該歌有所耳聞,其中還能記得不少歌詞。
  • 七子之冠冕——王粲
    (如是我聞)在建安七子中,王粲的文學地位很高。寫《文心雕龍》的劉勰說他的辭賦是「七子之冠冕」,這種評價影響至今。東漢後期起,上流社會中有一種流行的風尚,那便是品鑑人物;王粲才氣大,詩文感情豐富,修辭細密,在七子確實卓然高枝,但七子各有風格,我們今天不必像古人那樣去給他們排位,或用一兩句話來概括他們的特質。王粲的作品可以清楚地分為前後期,前期生活不安穩,詩文卻更好,後來歸曹操,成了御用文人,寫起文章來四平八穩,好的也有,特別是修辭更加講究,但情感表達變得單調、收斂。
  • 「建安七子之冠冕」王粲
    他應當死於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建安二十二年瘟疫,這年去世的三國名人極多,光是「建安七子」,就有王粲、徐幹、陳琳、應瑒、劉楨五人;此外還有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等王粲與孔融、陳琳等七人被曹丕在《典論》中稱為「七子」,因為處於漢末建安時代,故得名「建安七子」,從此成為和「三曹」齊名的漢末三國文學的代表人物。
  • 「建安七子」是怎麼來的?「七子」都有誰?
    建安,是漢獻帝最後的一個年號,建安七子就是指建安年間(196—220年)的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七子"之說,最早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裡,仰齊足而並馳。"這七個人便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和劉楨。
  • 北京少年宮合唱團伴奏:歌唱祖國 今天是你的生日 七子之歌澳門
    北京少年宮合唱團伴奏: 歌唱祖國 今天是你的生日 七子之歌澳門樹光 (品佳人主題曲) - 鍾明秋詞:陳運疊曲:AChow編曲參天大樹開花結果曾經有過 彼此沉默雨滂沱 一起越過沒關係 一路上還有我堅守承諾等待你盛開那時刻滿園是春色品味生活 佳人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