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餐露宿、青燈黃卷 怎樣讓「冷門」的考古事業後繼有人

2021-01-19 中國青年報

山西臨汾襄汾縣陶寺遺址的宮殿區考古發掘現場。李現俊攝/光明圖片

山東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專家正在修復小清河復航工程合莊墓地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新華社發

考古人員在西漢海昏侯墓遺址的發掘現場清理文物。新華社發

新疆唐朝墩古城浴場遺址出土的陶器。新華社發

西北大學文物保護技術專業開展文物修復實習。資料圖片

光明日報記者 鄧 暉 馬姍姍

編者按

一把手鏟、一支毛刷,還有可攜式X射線螢光分析儀……他們鑽深山、探遺蹟,風餐露宿,不改初心。

他們在上下五千年的土地上剝除塵封,在文明開源之地的地層中訪古探源。他們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他們是——考古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考古工作者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志向、頑強的工作作風。要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要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黨中央對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視與著力建設,我國考古事業取得長足進步。然而,「冷門」「小眾」仍是一些人對考古的印象。什麼樣的人在為此堅守?考古人才培養走過了怎樣的歷程?面臨哪些挑戰?如何用好新時代考古學迎來的發展機遇,培養更多的考古人才?光明日報記者走近老中青三代考古人,深入調研當前考古人才培養狀況,傾聽他們的心聲,並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提供建言。

從1921年我國開始對仰韶文化遺蹟進行考察,我國現代考古學由此誕生,到1952年北京大學設置歷史系考古專業,再到2011年成為一級學科,考古學科在中國走過了近百年歷史。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考古工作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考古人才隊伍也日益壯大。然而,苦、累、工作環境差、待遇不高……一系列固有認知,讓考古學科很長時間內面臨招生難、留人難的尷尬。針對考古人才培養、隊伍建設情況,記者近日展開深入調研。調研中,我們深切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對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視、反覆強調,使得全社會日漸從弘揚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高度認識考古事業,考古人也正在獲得應有的尊重與重視,考古人才培養取得了顯著成績。然而,由於多種因素,當前考古人才培養仍存在一些現實瓶頸,而鍛造一支後繼有人、人才輩出的考古人才隊伍需要有情懷的感召,更需要多方合力、精準施策,將總書記重要指示與中央政策導向化為具體機制,落到深處、實處。

1.從「冷門」「小眾」到長足發展:考古人才培養在探索中前行

「1986年,我考入北京大學考古系。當時人們對考古學的認識,就是『挖墓的』。那時我們田野考察的環境非常差,幾個月洗一次澡、半年不出村是常事。一晃30多年過去,今天的考古學仍然屬於小眾,但有了長足發展,比如我們擁有世界一流的考古技術手段、發掘規模,人才培養規模和多學科研究成果也有了顯著進步,這是黨和國家重視、支持的結果,更離不開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1986年考入北京大學考古系,從業30年)

因為在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復興方面具有的獨特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考古學發展迎來空前機遇。然而,「有長足發展但仍是小眾、冷門」,調研中,劉國祥的感受成為不少考古人的共識。

招生規模逐步擴大,但培養體量仍較小。當前,考古人才培養任務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等承擔。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開設考古學相關專業的高校近60所,這些高校每年本科招生規模大致為十餘人到近百人不等,研究生招生規模略多於本科生。記者試圖查詢全國統一招生數字,但並未找到權威信源。「我們目前有考古、文物保護、文化遺產管理三個專業招生,每年本科生招生近百人、研究生招生150人左右,在國內高校中屬於比較多的。」據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副院長豆海鋒估算,每年全國考古學科本科畢業生約為2000多人,學位碩博畢業生為200~300餘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主任餘西雲介紹,該系每年本科招生少則15、16人,多則22人,體量規模仍然較小。

重視通識理論學習,不同高校課程豐富度差距較大。考古學科是文理兼容的學科,人才培養難度較大;既需要大量理論知識,又少不了紮實的實驗、實踐。調研顯示,隨著近年來高校大類招生漸成趨勢,對學生通識素養的培養在考古學科愈發凸顯。吉林大學考古學院人才培養方案顯示,在學生必須完成的133個學分中,通識課程達到47分。在課程豐富度方面,北京大學、西北大學等傳統強勢高校課程體系較為完備,無論是專業必修課、選修課都較為豐富、精深,而一些省屬高校的課程數量相對偏少。與此同時,田野實踐也是考古學科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部分,各高校均設置了學分值不少於3分的田野考察課程。

人才培養呈現多元性、交叉性、國際化等新趨向。調研發現,近年來,考古學科人才培養呈現新趨向。一是多元性,「原先學者們比較多地關注三代(夏商周時期)以前,現在關注視野更加多元、開闊,也體現在了人才培養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慄媛秋說。二是交叉性,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張東菊主要從事環境考古方向研究,她介紹,考古學專業研究的時段越早,涉及學科交叉的內容越多:「文字記載越少,越要靠物質材料說話,必須要用到很多科技的手段、交叉的方法。近幾年我招學生的背景越來越多元。」三是國際化,「原來都是外國人到中國考古,現在中國考古學家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大洲。我們學校有很多國際合作的考古研究項目,在課堂講授上也更關注全球視野。」豆海鋒說。

人才出口多為高校、考古所、博物館等單位,本科畢業生轉行比例較高。調研顯示,因開設考古學科的學校較少,且大多綜合實力在全國高校中位於中上遊,近年來,不少考古學本科生選擇了繼續深造。「每年我們專業會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推免讀研。」餘西雲介紹。高校、考古所、博物館等單位是從事與專業相關工作的考古學科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去向。而在本科畢業選擇直接就業的人群中,轉行比例明顯高於碩博畢業生。沒能從事考古事業,鄭州大學2008級考古學專業畢業的劉暢很是遺憾:「我從小就喜歡歷史,高考時選擇了考古學,大四卻發現本專業就業並不容易,只能轉行了,全班20人現在只有5人在從事考古工作。」

2.高層次、交叉型、技術型人才短缺,原因何在

「2003年,我第一次田野實習。在我的探方裡,挖去耕土後,很容易就挖到了距今2000年左右的古人類活動遺存,我以為接下來會挖到3000年、4000年古人類留下來的遺物,可只發現了近1米厚的不包含任何人類活動遺存的純自然堆積的生土,下面才是距今8000多年的人類生活痕跡。中間幾千年為何沒有人類活動?因為涉及沉積學和環境變化等知識,身邊無人解答。今天的考古學科比以往更呼喚交叉研究。」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張東菊(2000年考入山東大學考古系,從業10年)

調研中,我們了解到,除了課程培養體系的前沿性、交叉性滯後之外,當前考古學科人才培養還受到如下因素掣肘:

本科招生較其他學科仍存在一定困難。今年夏天,湖南女孩鍾芳蓉因高分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引發社會熱議。很多專家認為,儘管近年來第一志願報考考古學專業的學生有所增長,但無論是生源數量還是質量仍不夠理想。劉國祥認為,問題的根源還是對於學科本身了解不深:「很多孩子認為考古就是歷史,還有人的考古知識是從電視、小說中得來的,難以培養對學科的親近感。」儘管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文博專碩,但在專家們看來,本科生源質量仍然是考古學科發展最重要的動力來源。

課程培養體系與學科發展新要求仍有較大差距。調研中,不少學生反映,當前各高校考古學科講授內容差別較大,不利於培養考古學科人才應有的廣博視野,「比如有的北方學校偏重夏商周時期研究,而一些南方學校偏重魏晉南北朝之後時期的研究,學生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在就業時也受到較大限制。」

除課程開設差別大外,交叉性、前沿性在考古人才培養中仍需進一步加強。張東菊考古學本科畢業後保送至蘭州大學自然地理學專業深造,如今,她最新的科研成果應用了古DNA檢測技術:「考古學科越是向前發展,就越要重視學科交叉和新技術應用。但目前環境考古、科技考古、動植物考古等考古學分支學科在一些學校很難開齊。」

儘管都設置了田野考察課程,但不同高校執行程度差別較大。有的可以保證一個學期的田野考察量,有的只有一周、甚至幾天。豆海鋒介紹,「出去一學期,一個年級田野考察課程支出要達到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很多學校經費並不充足。」

專業發展不均衡制約考古學科發展。據國家文物局數據顯示,我國現有不可移動文物76.7萬處,國有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其中近四成文物需要修復。「有大量的文物正在一點點損壞乃至消失。一些青銅器,因為得不到及時的保護修復,慢慢鏽腐殘缺,很痛心。」豆海鋒說。

文物保護修復人才缺口的背後,是考古學和文物保護、博物館專業等學科之間的發展不均衡。餘西雲介紹,考古學是傳統優勢學科,理論研究、實踐都比較成熟,而文物保護、博物館等專業起步晚,學科體系不完善、師資匱乏。張東菊說:「很多文物發掘出來卻沒有人手整理、保護。」

研究型人才與技術型人才的不平衡日益凸顯。考古勘探、測量、清理……這類技術型人才缺口較大,目前考古人才培養體系,更多側重研究性人才。「在考古項目中,我們一般會僱傭臨時技工,但是存在流動性大、技術水平不高等問題。」劉國祥說。據了解,陝西等地的一些大專院校培養了一批考古技術人員,從事考古發掘、勘探等工作,但仍然滿足不了行業需求。

「招不來留不住」的現象普遍存在,在縣市級文保單位尤為突出。不少中西部地區文保單位面臨著「想要的人才招不來」的現狀。西藏是我國重要的文物省區,文物資源豐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李林輝介紹,該所要負責西藏122萬平方公裡土地面積的考古、發掘、文物保護,但是目前全所只有28個編制,「我們曾調研過,要想工作全面開展,至少需要六七十人的編制。」

環境艱苦、待遇偏低,也讓不少文保單位人員流動性大。田野考古動輒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在偏遠的鄉村工作,按照統一標準,田野補助每天一百元左右,但一些地方近些年取消了補助。中部地區某市的文物考古研究院,新員工一入職工資只有兩三千元,一線考古人員面臨著理想和麵包的選擇。

3.打通考古人才培養全鏈條,從哪入手

「2020年,我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博士後流動站出站,成為助理研究員。在考古學科,我經歷了12年的培養。但在這12年間,身邊卻不斷有人轉行:有的是因為沒能培養出學科感情,有的是因為待遇編制問題。我期待著這些困擾得到解決,也期待更多人投身考古事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慄媛秋(2008年考入南京大學考古系,從業半年)

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增強中國考古學在國際考古學界的影響力、話語權,離不開青年考古人才隊伍的培養、壯大。針對如何進一步打通考古人才培養全鏈條,鍛造出一支後繼有人、人才輩出的考古人才隊伍,專家學者紛紛建言。

加強公眾考古科普工作,為青年考古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社會基礎。應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考古學、尊重考古學,培養更多青年熱愛考古事業,進而增強考古工作的吸引力。而目前,活躍在一線的考古人多是憑藉熱情和責任進行考古科普工作,這種兼職的不穩定性,讓考古事業難以長遠可持續發展,亟須培養一批專業的公眾考古人才。

精準對接考古行業發展需求,重點培養緊缺技術人才和高端研究人才。應就考古行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和供給進行充分調研,摸清當前行業人才「家底」,針對緊缺人才加大培養力度。加強高校與文博單位合作,推動人才培養途徑多樣化。可在考古文物大省的職業技術院校,開設考古技術專業,培養一批緊缺型技術型人才。

對於高端人才培養,豆海鋒建議,可設立考古學拔尖人才培養基地,在相關高校選拔優秀生源,組建拔尖人才班,實行本碩博貫通培養和文理工多學科交叉培養,儘快解決文化遺產保護、博物館學等專業缺少高級人才的現狀,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學貫中西、知古鑑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考古學家。

補齊考古學科課程短板,推動田野考古資源共享。針對一些高校考古學專業沒有統編教材的情況,劉國祥建議,由教育部牽頭,動員高校、科研院所的專業人員,組織一批編輯隊伍,編寫我國考古學科統編教材,展現我國百年考古成就以及學科發展情況。這有利於考古學各專業學生更充分地學習各個歷史時期的考古發展情況,提高學科的科學性、可持續性。

針對一些高校缺少田野實習條件,豆海鋒建議,從不同區域、不同歷史時期遴選實習基地給予重點支持,打通全國考古學科綜合實習基地優勢資源,促進各高校、各區域間考古學科的交流合作,實現全國考古學科優勢資源共享。

加強政策傾斜和就業引導,提高專業人才待遇和學科吸引力。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更加關心愛護考古工作者,積極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支持,為考古事業、文物保護、歷史研究創造良好條件。在充分調研基礎上,增加基層考古、文保部門編制,尤其是提高中西部地區人員待遇,引導考古學等專業學生合理就業。適當提高考古人員野外補助,對考古學等專業在獎學金、補助方面予以傾斜。通過提高專業人才待遇,使考古學成為社會受尊重、發展有保障的學科,培養一批多學科基礎知識紮實、學術思想進步、具備田野實踐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綜合人才。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怎樣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考古工作者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志向、頑強的工作作風。要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要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黨中央對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視與著力建設,我國考古事業取得長足進步。
  • 「考古就是田野挖土」?北大考古學家告訴你學考古是怎樣的體驗
    有人為其以高分選擇「冷門」專業感到遺憾,認為學考古將來就是「田野挖土」,不僅沒「錢」途,還要風裡來雨裡去,很累很苦。在北大讀考古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是否真的沒前途?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冶金考古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黨委書記陳建立。問:考古學是一門怎樣的學問?是不是就是「田野挖土」?答:首先,我們要明白考古是一門怎樣的學問。
  • 女孩高考擇考古專業引業界「團寵」:文保冷門趨熱?
    中新社蘭州8月4日電 (記者 馮志軍)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高考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一事,成為坊間熱議話題。一方面有人憂心「頗為冷門的考古專業沒『錢』景,還可能不好就業」,另一方面則是眾多文博界的專家學者力挺,並伸手「團寵」。「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
  • 「考古」真的是冷門專業嗎?就業前景不大?其實大有可為
    有些人可能聽說過考古專業,但是卻不清楚考古專業究竟學習的是什麼內容。甚至也不知道考古專業未來從事的就業方向是什麼樣子的,因此很多人對考古專業都有了誤解。其實,考古專業並不是像眾人想像的這樣是一個非常冷門的專業。
  • 湖南留守女孩高考676分報北大考古系,網友們為這事兒吵翻了
    比如有人就覺得,作為一個留守女孩,家庭條件一般,最終卻沒選擇那些將來「賺錢多、前景好」的熱門專業,而是選了一個考古這樣的相對冷門專業,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不難看出,大家在評價鍾芳蓉志願選擇標準時,更多是基於現實的殘酷性。
  • BJ212後繼有人
    BJ212後繼有人如果要談到國產硬派越野車的話,那就繞不開北汽,如今北汽推出了越野世家系列產品,其中BJ40車型的銷量相當不錯,高端的BJ90直接借用奔馳三大件,價格衝擊上百萬區間。從這款車就可以看出,BJ212車型也許已經後繼有人,不過因為這個全新的生產線屬於新能源類型,因此可以判斷這款新車也屬於純電動版本,如果前後軸都搭載一套電動機的話,可以輕鬆實現非常複雜的全時四驅模式,電動車玩越野也是未來的一種方向。
  • 女孩報考北大考古專業被質疑沒「錢」途 考古圈卻集體寵她
    有人質疑她為什麼選了考古這樣一個沒「錢」途的專業,也有人支持她堅定走自己的路……1 留守女孩高考考676分報考北大考古專業惹爭議據報導,湖南耒陽的鐘芳蓉不到1歲就成為了「留守兒童」,因經濟原因,父母外出打工,她就一直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 收藏| 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公開課」的15個要點
    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歷史文化領域的鬥爭會長期存在,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考古工作,用事實回擊對中華民族歷史的各種歪曲污衊,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留守女孩報考北大考古系被質疑沒錢途 考古專家不樂意了
    消息一出網上卻出現了另一種聲音:「考古專業冷門,不容易找到好工作」得知有網友說考古沒「錢」途有一群人表示不服!考古沒「錢」途?》一本+新樂遺址的史上第一款木雕鳥的鑰匙扣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巖@考古大家談:送出《解讀南海I號——打撈篇》一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考古:贈《黃淮七省考古新發現2011—2017》《考古河南》+定製標尺1套,手鏟1把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考古
  • 李小龍後繼有人!聽完嶽松對截拳道的理解,拳迷:真正的武者
    嶽松曾經拍攝自傳電影《風雪武者》致敬李小龍,其目前所追求的也正是此前李小龍所未能完成的事業,希望通過純粹的功夫電影,向全世界展示什麼是真正的中國功夫。現在嶽松差的就是拍出一部轟動世界的功夫電影,進一步證明李小龍後繼有人!
  • 學習筆記:收藏|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公開課」的15個要點
    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歷史文化領域的鬥爭會長期存在,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考古工作,用事實回擊對中華民族歷史的各種歪曲污衊,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考古專業沒前途?考古界大咖告訴你真相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沉思片刻說,此事反映出我國公共考古開展得不好,公眾對考古專業存在誤解。「有人認為考古專業沒前途,也沒『錢途』,有人還認為考古特別辛苦,其實這些看法都太片面了。我做考古已經40年了,選這個專業一點不後悔,反而感覺很幸運。」好專業就是工作後掙錢多、舒適、不辛苦嗎?在賀雲翱看來,現在不少學生選專業比較功利,對專業的理解也比較表淺。
  • 冷門專業:考古專業就業面太窄 卻是很多人的曾經的夢想
    湖南耒陽,女孩考上清華,卻選擇了最不被看好的冷門專業——考古。在不少的人都遺憾她亂選專業時,各大地方博物館送來了各種考古禮物。本身嘲諷她的網友,全部變成了檸檬精。大部分考古專業學生畢業之後,一般都是博物館、展覽館、考古隊工作,當然也有一些人在拍賣行工作,還有做小眾的高端產品,但是要求就更加高了,不僅學歷卡得很嚴,專業能力也很強,同時需要兼顧寫作文案能力、語言能力(英、法、日)、社交能力等。讓人驚訝的是,這個看似冷門行業,卻是不少人曾經的夢,但是真正如願得太少。
  • 報北大考古的鐘芳蓉踏上求學路,冷門專業真的沒前途嗎?
    高分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的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也將啟程前往北大報到,將開啟她的大學生活。「湖南省高考文科第四名」、「留守女孩報考北大考古系」,在過去的一個月裡圍繞著鍾芳蓉報考北大考古的討論和關注就從沒有間斷過。
  • 考古專業太冷門?北大這個專業8年六代單傳,1人請假全系放假
    就在今年,成功被北大錄取,並報名「爆冷」考古系的女孩鍾芳榮,一度登上熱搜榜單,成為大家議論的中心。 有人認為她的做法完全基於自己的興趣愛好,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也有一些人覺得,這個專業過於冷門,畢業後難就業。其實大家的說法都沒有錯,鍾芳榮的做法也沒有錯。
  • 北大考古「團寵」引熱議:你可知考古系早已是女生居多?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弋 「高考676分」、「留守女孩」、「北大考古」……一個又一個獨一無二的標籤讓世人眼中「冷門」的考古圈又一次喜提熱搜。團寵」遭質疑,「好不容易考上了北大為什麼不選個熱門專業?」「考古是很苦的,根本不是一時間個小女孩能夠承受的!」
  • 丁俊暉後繼有人!中國軍團兩大黑馬衝進四強,將戰小特和羅伯遜!
    丁俊暉後繼有人!中國軍團兩大黑馬衝進四強,將戰小特和羅伯遜! 北京時間12月5日,斯諾克英錦賽結束了四強爭奪戰,中國軍團大爆發,有兩人殺進四強,其中周躍龍6-4擊敗了利索夫斯基,魯寧6-4擊敗了佩裡,而羅伯遜則是6-2戰勝塞爾比晉級,特魯姆普擊敗威爾遜晉級,四強中有兩位小將晉級,可以說丁俊暉是後繼有人了
  • 鍾芳蓉鍾情的北大考古專業,到底有什麼魅力?
    前段時間,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績(湖南文科第四名),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一事引發廣泛關注。2020年9月20日,北大考古文博學院舉行開學典禮歡迎有志於考古事業的優秀學子,鍾同學現在已經開始了自己的求學生涯。
  • 留守女生報考北大成考古界「團寵」,網友不用替她「擔心」了
    因為他去問了村裡的大學生,別人說這個專業很冷門,就業狹窄還賺錢少他說:「農村人最主要是擔心錢的問題,但是她金錢看得比較淡。」網上也有質疑的聲音:「考古專業冷門,還可能找不到工作……」對此,鍾芳蓉則認為因為是北大的考古系,未來就業的話基本生活應該能保障。她說:「我個人特別喜歡,我覺得喜歡就夠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