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雙腿的孫臏,不單單只有圍魏救趙的戰績

2020-12-22 東東讀史

孫臏的祖上就是有名的孫武。孫武和龐涓一起學習兵法。龐涓先入仕,做了魏惠王的將軍。而後妒忌孫臏的才能,秘密將其找來,砍掉他兩隻腳,在他臉上刺字,將他藏起來不敢見人。

《史記》中記載了孫臏離開魏國,到了齊國之後的主要的三件事,田忌賽馬,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

田忌賽馬的故事即孫臏給田忌出主意,讓他在和齊王的賽馬比賽上使用策略,用自己下等馬對戰齊王的上等馬,用自己的中等馬對戰齊王的下等馬,用自己的上等馬對戰齊王的中等馬,最終三局兩勝,天機獲得了勝利。這樣田忌才向齊王推薦了孫臏,而齊王請教了孫臏兵法之後,把他當做老師。

桂陵之戰也就是有名的圍魏救趙。當時魏國龐涓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打算讓孫臏為主將,但是孫臏以自己殘疾而推辭,只作為了軍事跟隨田忌出站。孫臏在出徵的車上,分析了當前的形勢,認為魏趙兩國開戰,魏國精銳部隊必定在國外苦戰,而魏國境內空虛,建議田忌前去攻打魏國的國都大梁,魏國可定會放棄攻打趙國而回兵自救,這樣自然就解決了趙國的困難。田忌按照孫臏的計策,魏軍果然回師,雙方在桂林交戰,魏軍大敗而歸。

而馬陵之戰更是決定戰國走向的一場大戰。魏趙兩個合力攻打趙國,韓國同樣向齊國求助,田忌孫臏還是採取老計策,直接攻打魏國國都大梁。魏將龐涓馬上率兵撤離韓國回到魏國。但是這時候齊軍已經進入到了魏國的境內。孫臏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建議田忌說,「魏國士兵兇悍勇猛,看不起齊兵,齊兵被認為膽小。我們應該順著這樣的趨勢引導他們」然後他們制定了計策,第一天先砌十萬人做飯的灶,第二天砌五萬人的灶,第三天砌三萬人做飯的灶。龐涓行軍三日,看到齊軍留下的灶,高興的以為,齊軍已經有半數的逃兵,於是龐涓放棄了他的步兵,帶著輕騎部隊日夜兼程追擊齊軍。孫臏估計龐菊的行程,在馬陵設伏,孫臏命人砍去一棵大樹的樹皮,漏出白木,上面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下」,並派一萬名弓箭手埋伏。晚上魏軍果然中計,萬箭齊發,龐涓看到沒有皮的樹,剛要用火把照著看,還沒看完,齊軍萬箭齊發,魏軍大亂,龐涓無計可施,敗局已定,拔劍自刎而死。齊軍乘勝追擊,大敗魏軍,還俘虜了魏國太子申。

馬陵之戰,讓魏國元氣大傷,原來的中原霸主魏國從此衰落。而處在四戰之地的魏國從此只能尋求他國的力量抵抗齊國,秦國兩個大國的夾擊,也就開啟了合縱連橫的時代。

孫臏被砍掉了雙腳,還是留下了《孫臏兵法》。這也激勵司馬遷,在遭受宮刑之後著述《史記》。人只要不放棄的心,身體的殘疾,外界的因素不能成為藉口。

相關焦點

  • 孫臏——桂陵之戰,圍魏救趙
    在踏出魏國的那一刻, 孫臏的命運就改變了。但在這之前,他得先展現自己的才情。這事兒就是賽馬。具體的賽事,我們可以看看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的一篇課文,田忌經常與齊國諸公子賽馬,設重金作為賭注。孫臏發現比賽的馬腳力都差不多,可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建議田忌加大賭注,並且向他保證必能取勝。孫臏在"田忌賽馬"故事中所採用的方法,被視為"策對論"的最早運用,戰術的運用足以讓人嘆為觀止。這次賽馬孫臏展現出來的才華博得了齊國上下的好感。齊國國君立馬任孫臏為軍師。龐涓咱們的那筆帳是時候清一清了。
  • 桂陵之戰:孫臏「圍魏救趙」,卻沒有幫助趙國化解危機!
    對於「圍魏救趙」這一戰術,誕生於戰國時期的桂陵之戰中。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在這場趙國、魏國、齊國三國參與的戰役中。齊國孫臏沒有直接去救援趙國,而是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 白起和孫臏到底誰厲害?戰國四大名將為何沒有孫臏?他的腿不好
    ---《史記》所以龐涓先比孫臏有成就,等到孫臏下山投靠自己的師兄時,卻遭到了龐涓的嫉妒,被挖掉了兩個膝蓋骨。還沒有建功立業就毀了一雙腿,孫臏心裡當然很不甘心。這個時候孫臏得到齊國的救助,從而前往齊國輔佐齊國大將田忌,被稱為軍師。孫臏一生可以拿出來炫耀的,那就是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
  • 孫臏以「駟馬之法,圍魏救趙」,作戰方法流傳運用千年
    毛主席讀了馮夢龍在《智囊》中對孫臏「駟馬之法,圍魏救趙」之策,對以弱當強,以強當弱,聲東擊西方法結合自己的軍事實踐做了科學的闡釋,指出此作戰方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家中以李世民、朱元璋兩位馬上皇帝運用的最好。此法有普遍意義和永久的生命力,它的精髓還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給人不少啟發,比如兩軍交戰、體育競賽、商戰等等。都要求制定巧妙對策來戰勝對方,謀求發展。
  • 孫子兵法:攻其必救,孫臏圍魏救趙,擊潰龐涓
    如果向一個對敵方來說無關痛癢的地方發起進攻,敵人若是不為所動,就是將獲取主動的初衷變為了被動,亦或是此地對於敵方來說雖然重要,但卻已經有了堅固的防守,縱使發起猛烈的進攻,也無法調動對方的進行救援,我方一旦攻而不成,便是自損兵力。
  • 孫臏被師弟龐涓砍了雙腿,施以黥刑後,到底是怎麼報復的?
    魏王聽說孫臏才能了得,而且還是龐涓的師兄,當下就讓龐涓寫信,去請孫臏出山。龐涓雖然心裡不願意,但也沒有辦法,只能照做。而孫臏受到龐涓的信之後,也沒有任何遲疑。出於對師弟的信任,直接就去了魏國。隨著孫臏的到來,龐涓心裡的不安全感,更加嚴重了。他很害怕,師兄會搶了自己的權勢。
  •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圍魏救趙,馬陵之戰,竟讓魏國一蹶不起?
    孫臏曾和龐涓同為為國效力,但是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便多次加害於孫臏,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挖去膝蓋的肉,並在臉上刺青,想讓孫臏從此沒落,沒人能再用孫臏,但孫臏忍辱負重,通過齊國使者,偷偷潛入齊國,並在齊國實現自己的才能,逃到齊國的孫臏,十分憎恨龐涓,也憎惡魏國。
  • 圍魏救趙
    【成語】       圍魏救趙
  • 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 孫臏兩次力克龐涓 活用兵法圍魏救趙、韓
    02桂陵之戰,圍魏救趙。之後魏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孫臏巧設「圍魏救趙」之計,趁著魏國精兵出兵伐趙,國內兵力空虛的時候,齊國出兵疾馳飛奔到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致使魏軍放棄攻打趙國回國營救,齊軍在魏軍回師的必經之地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布陣,以逸待勞。龐涓得知了老巢都要快被人打下了,於是「釋趙而自救」,在回城的路上遇到孫臏的伏擊,大敗。
  • 孫臏給田忌出計贏了齊王,他和田忌在齊國的下場如何?
    在中學的課本中有這樣一篇故事,名為《田忌賽馬》,這篇文章意圖通過田忌賽馬中智慧的運用,來告訴我們做事要善用頭腦,講求方法與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勝利。其中的主人公是著名的歷史人物田忌、孫臏以及齊威王。不過,故事以外,孫臏的結局又是什麼樣的呢?
  • 圍魏救趙|攻其所必救,殲其救者
    於是威王謀救趙,以孫臏為將。辭以刑餘之人不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撠(jǐ)。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周顯王十六年(前353年)齊國使者把孫臏從魏國載回齊國後,齊國大臣田忌把孫臏作為賓客善待,並推薦給了齊威王。齊威王和孫臏討論兵法後,對孫臏的才能大為讚賞,於是延請孫臏作為自己的老師。
  • 龐涓殘害師兄孫臏,挖其髕骨臉上刻字,而孫臏復仇方式有多狠毒?
    但是龐涓心並不在求學上,學到了一些本領後,便下山企圖一展凌雲志。到了魏國憑藉著其學識,受到重用,當起了將軍。而這個時候的孫臏依然在埋頭苦讀,不問世事。學成之後的孫臏前往探望他的那位同門師弟龐涓,卻不知是羊入虎口。
  • 孫臏與龐涓的「生死對決」
    這部兵法的作者是孫武,而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之一孫臏,正是孫武的後代。孫臏也是一位著名軍事家,著有兵書《孫臏兵法》。孫臏將其軍事思想運用於實踐,在戰場上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龐涓的陰謀孫臏曾經與龐涓同學兵法,當時二人相處融洽。龐涓後來到了魏國,被魏惠王拜為將軍。
  • 龐涓在孫臏臉上刺字、剔去膝蓋骨、斷其雙足,孫臏是怎麼復仇的?
    龐涓下山之前信誓旦旦的對孫臏說:「苟富貴,定不相忘」,孫臏感動不已再拜而別之。在龐涓下山之後孫臏繼續跟隨鬼谷子學習兵法,孫臏的天分本就比龐涓要高,再加上虛心向學因此兩人的差距也就越來越大了。另一面龐涓下山後來到了魏國,得到了魏惠王重用官拜大將軍。
  • 擁有傳奇經歷的孫臏,所著兵法卻無人問津,為何會有這樣的反差?
    直到1974年,《孫臏兵法》的簡牘在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孫臏的真實性才得到明確的證實。今天我們想探討一下,為何《孫子兵法》為何聲譽海外,而《孫臏兵法》卻幾乎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從史料中看,明確記載孫武獨立指揮作戰的,只有過一次小規模作戰。後來的吳楚之戰,孫武是隨從。吳軍也是連遭敗績。所以縱觀孫武的軍事指揮履歷,只能用平庸形容。
  • 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
    生詞本 【成語】圍魏救趙[wéi wèi jiù zhào ]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近義詞】聲東擊西 調虎離山 【反義詞】圍城打援 【造句】關鍵時刻, 我軍採取了圍魏救趙戰術,攻其後方,重而迫使敵人倉皇撤兵
  • 位列「兵家四聖」的孫臏,或許是踩著別人上位的
    在魏國受到龐涓迫害的孫臏,在機緣巧合之下來到齊國,而想要想靠一己之力向已經手握魏國重病的龐涓復仇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時孫臏只能借他人之手,這個人就是田忌。田忌使用孫臏「圍魏救趙」之策,吸引龐涓回防魏國大梁,然後在半路桂陵狙擊魏國,使魏軍敗於齊軍史稱「桂陵之戰」。桂陵之戰中魏國主力並未被重創,魏惠王隨後憑藉強大的國力稱王。而後魏國借韓國不服魏國稱王為由,出兵攻伐韓國,韓國勢危求救於齊國。齊國再次以田忌為主帥,孫臏為軍事馳援韓國。田忌在孫臏的建議之下故伎重施,「圍魏救韓」迫使魏國回防國都大梁。
  • 孫臏臉上被刺字,膝蓋骨被剔,復仇時的狠勁真恐怖!
    在公元前345年的桂陵之戰中,孫臏和田忌率兵解救了趙國,隨後在公元前342年的馬陵之戰中,魏將穰疵在南梁以及霍擊退了韓將孔夜的軍隊,韓昭侯便派使者向齊國求救,孫臏再次採取圍魏救趙的戰術,襲擊魏軍首都大梁,隨後魏國便元氣大傷,然後失去霸主之位。孫臏的軍事思想主要集中在《孫臏兵法》當中,在戰爭方面,他主張重視並且慎重地對待戰爭。
  • 龐涓在孫臏臉上刺字,挖其膝蓋骨,孫臏卻在龐涓死後為其立下碑文
    孫臏畫像 孫臏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一書,人們耳熟能詳的田忌賽馬、圍魏救趙便是講述他的故事,但最令人深刻的還是他和同門師兄弟龐涓的恩恩怨怨
  • 成語故事:圍魏救趙
    【成語】:圍魏救趙 【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釋】: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