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記者來到大橋鎮界源村採訪駐村第一書記姚易,正趕上他在墨田至高社橋路面拓寬工程現場協調工作。該路全長5.1公裡,穿越界源村全境,是界源村2200餘村民的主要出境公路。一直以來,不到4米寬的路面給村民出行帶來困擾,通過姚易幾個月的東奔西跑爭資立項,總投資近200萬元,拓寬到5米的出境公路即將動工,預計年內完成。「以後我們出行會更方便快捷,姚書記為我們做了一件實事。」村民樊孝想說。
姚易是縣自然資源局幹部,去年7月派駐到界源村擔任第一書記。「他剛到沒有一個月,就將全村87戶貧困戶走訪個遍,誰家情況怎麼樣,因什麼致貧,當前最需要什麼,他都在筆記本上記錄好。這些貧困戶的情況他都十分清楚,真是很用心呀。」界源村黨支部書記樊孝站說。曾被央視和各級媒體報導過的全省脫貧模範代表樊南星和他的漸凍人妻子張惠雲,是村裡的典型代表。張惠雲吃喝拉撒都離不開丈夫樊南星的照顧,但作為村裡的森林防火員,樊南星經常要到山裡去巡查。有一次,姚易看到樊南星一路小跑回家給妻子做飯。此後,姚易只要經過樊南星家看到他的摩託車不在,就要進去問問張惠雲有沒有吃飯。一次,姚易在幫樊南星桑田鋤草時,看到他妻子的輪椅破得不成樣子。沒過兩天,姚易就帶著張惠雲的殘疾證來到縣殘聯,幫她領了一把新輪椅。
姚易心裡清楚,要想貧困戶有穩定的收入,就必須抓好「兩業」扶貧。到村裡後,姚易就在產業扶助、技能培訓、推薦就業和政策落實等方面下功夫,全力提高老百姓收入。
蠶桑是該村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主要產業,通過「一領辦三參與」的方式,目前有蠶桑面積400餘畝,在姚易的積極努力下,該村成立石豐窩、培下、座瓏坑3個蠶桑合作社,其中培下蠶桑合作社有桑園面積100畝,是由十五組貧困戶樊啟淼領辦,納入貧困戶10戶。去年底,姚易還和村幹部一起,號召村民利用冬閒田種油菜,村裡通過統一耕田、統一播種形式發展油菜800畝,貧困戶只需施肥耕種,極大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三組貧困戶樊友員種了2畝油菜,能產油菜籽500斤左右,產菜油200斤,增加收入2000元。「我覺得這個收入來得快,很合算。」他高興地說。2018年底,村裡發展紅心柚80畝,每戶貧困戶均有一畝,姚易和村幹部常到田間地頭督促大家加強管護。三組貧困戶樊友鵬、樊思源、樊孝福、樊斌連片的四畝紅心柚長勢喜人,成了村民的榜樣。另外,村裡還發展油茶200畝,在姚易的幫助下,十三組貧困戶朱利群去冬新擴油茶麵積10畝。
患重度殘疾的貧困戶樊站平是姚易的幫扶對象。在姚易的幫助下,他養殖家禽60餘羽,放養山羊11隻,水產養殖魚苗1.8畝。姚易不僅幫他報審獎補資金5000元,助力增收3000多元。今年,姚易經過多方協調,讓他到大橋集鎮一家皮鞋廠務工,月收入2000餘元。界源村有80多人在廣東等地務工,因新冠肺炎疫情一直沒能出門務工,姚易和村幹部積極謀劃,在村裡組織招聘會,有20多人參加,其中10人當場籤訂就業協議。貧困戶吳秋蘭等人到縣城鹽津鋪子、歐克科技等公司務工,貧困戶盧笑梅在姚易的幫助下,到南昌一家物流園務工,月收入3000多元。
擔任第一書記期間,姚易還通過實地調研,了解掌握界源村在基礎設施、村容村貌等方面需求,累計爭取上級資金200餘萬元,新修組級公路3.08公裡,新修馬嶺水圳1.7公裡,維修山塘17座,維修水堰12座,新修小型橋梁3座,硬化水圳3公裡,全體村民生產生活顯著改善,幸福指數逐年攀升。與此同時,姚易還將情況及時向局領導反映,僅去年該局投放幫扶資金55萬元,用於戶容戶貌改造。今年該局又資助水泥20噸,用以十七、十八組水渠新建。
姚易還積極出謀劃策,在全村開展「好婆婆」「好媳婦」、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村民等評選活動,評出樊南星孝老敬親模範、樊仕貴熱心公益模範等,一大批先進典型脫穎而出,成為引領村裡鄉風文明建設的領頭雁。
「姚易到界源村擔任第一書記時間不長,但情況很熟悉,做的實事很多,表現十分不錯,界源村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很大的變化。去年該村在全鎮城鄉環境整治評比和全鎮脫貧攻堅考評中都獲得第一名。」大橋鎮黨委書記莫建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