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長政委因何被雙雙撤職?此一戰,紅軍團以上幹部犧牲20多人

2021-01-08 騰訊網

孫玉清,1909年出生於著名的將軍縣湖北紅安縣,自幼家庭貧困,只上過六年私塾,輟學以後,孫玉清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在工農幹部扎堆的紅四方面軍中,經過無數次戰鬥的洗禮,孫玉清逐漸脫穎而出。他作戰勇敢,智謀過人,擅長以少勝多,在鄂豫皖和川陝蘇區打過不少硬仗、惡仗,有「戰將」的美譽。1934年,孫玉清被破格提升為紅四方面軍第31軍軍長,時年只有25歲。

孫玉清(1909~1937)

跟餘天雲、王宏坤、許世友這些人相比,孫玉清顯得別具一格。在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紅四方面軍裡,念過六年私塾的孫玉清在隊伍裡算是相當有文化的人,他喜歡讀書,愛鑽研,勤思考,長相白淨,頗具儒將風採。另外,孫玉清特別會處理人際關係,同時他也非常重視部隊的思想建設和戰鬥作風的培養,總能拿出一套自己的方法使部隊形成團結協作的局面,因而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像這種作戰勇敢,又能做思想教育工作,還會處理各種關係的幹部就連一向排斥知識分子的張國燾也不敢小覷,徐向前更是不用說了,因此對孫玉清頗為重用,大加提拔。可是這位久經沙場、戰功赫赫的紅軍戰將卻在一場戰鬥失利後被撤職,連同他一起被撤職的還有他的生死搭檔紅九軍政委陳海松(紅軍史上最年輕的軍政委),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陳海松(1914~1937)

1936年10月,紅一、二、四三大方面軍勝利會師後。根據當時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中革軍委決定發起寧夏戰役計劃,意在先奪寧夏、後取甘西,打通與蘇聯的國際聯絡線,以便獲得軍事上的援助,並促進西北抗日局面的形成。根據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決定以紅一方面軍主力和紅四方面軍的三個軍為一部西渡黃河向寧夏展開全面進攻,紅四方面軍的另外兩個軍和紅二方面軍主力向南防禦,隨時準備策應攻寧部隊。紅四方面軍第30軍則承擔起了造船的任務,此事由木匠出身的紅30軍政委李先念全權負責。

李先念(1909~1992)

1936年10月25日晚,紅30軍第88師263團作為前衛部隊在甘肅靖遠縣虎豹口強渡成功,一舉突破馬家軍構築的河防陣地。至10月30日,紅四方面軍總部(附屬部隊:教導團、婦女抗日先鋒團、少年先鋒團、騎兵師、特務團、回民支隊)及其主力部隊紅5軍、9軍、30軍共計2.18萬人全部渡過了黃河,進入河西。此時,靖遠渡口已被追擊而來的國民黨軍關麟徵部佔領,留在河東負責阻擊掩護渡河大部隊的紅四方面軍第4軍、31軍失去了渡河機會,只能繼續留在河東作戰。至此,河東紅軍主力和河西部隊的聯繫被切斷,寧夏戰役計劃未能實現,被迫終止。自此,只攜帶了三、四天口糧的河西紅軍拉開了艱難的西徵序幕。

左起:董振堂、孫玉清、程世才

11月10日,河西紅軍西進至古浪大靖,在中革軍委的電令下組成"西路軍",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參謀長李特,政治部主任李卓然,政治保衛局局長曾傳六。同時又成立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主席陳昌浩(擁有最後決定權)、副主席徐向前。

西路軍下轄三個軍:5軍軍長董振堂,政委黃超,參謀長李屏仁,政治部主任楊克明,轄2師4個團,3000餘人,槍1000餘支,平均每槍子彈5發;9軍軍長孫玉清,政委陳海松,參謀長陳伯稚,政治部主任曾日三,轄2師6個團,6500餘人,槍2500餘支,平均每槍子彈15發;30軍軍長程世才,政委李先念,參謀長黃鵠顯,政治部主任李天煥,轄2師6個團,7000餘人,槍3200餘支,平均每槍子彈25發;另有騎兵師,師長董俊彥,200人馬,槍200支,平均每槍子彈25發。全軍計21800人,機關、醫院、傷病員及勤雜人員佔40%左右。

西路軍悲壯徵程的轉折點——「古浪三戰,九軍折半」

一戰乾柴窪

11月10日拂曉,西路軍左翼縱隊紅9軍主力6500餘人在軍長孫玉清、政委陳海松的率領下進抵乾柴窪,隨行的還有西路軍副總指揮王樹聲。乾柴窪位於景泰以西、古浪縣城的東南方向,四面高山環繞,中間為低洼灘地,基本上無險可守,紅軍在這樣不理想的地形下阻擊數倍於己的馬家軍,難度可想而知。紅9軍指揮部經過探討後,權衡了這裡的地形特點,決定在村東的娘娘廟嶺、山城溝梁制高點和北面古城子灘修築工事,布置防線,阻擊敵人。

紅9軍前腳剛進至乾柴窪地區,馬家軍前線總指揮馬元海即率領二馬精銳部隊追趕而來,參戰部隊包括:騎兵第1旅(旅長馬彪,2000人)、騎兵第2旅(馬元海兼任旅長,1700人)、騎5師第1旅(旅長馬祿,1700人)、第2旅(旅長韓起祿,1700人)、100師300旅600團(團長馬全義,1700人),同時還有互助、樂都等縣土著民眾組成的民團部隊約1萬餘人,總兵力超過2萬人,其中多數為騎兵部隊。而紅9軍雖說是一個軍,但充其量就是一個常規師的編制,6500人中只有2500支槍,子彈平均15發,大多數人只能拿著大刀、長矛參戰。

王樹聲影視劇形象

集結完畢後,馬元海即命令參戰部隊在乾柴窪東側的山城窪等處,向紅9軍主力發起進攻。9軍在娘娘廟嶺等處,不斷組織火力,堅守還擊。

次日清晨,馬元海調動大批民團配合騎兵部隊,以步騎結合的人海戰術從東、南、北三面輪番向紅9軍陣地發起瘋狂進攻,此時從蘭州方向還調來了三架飛機助陣,企圖一舉將紅9軍主力圍殲於乾柴窪。在敵機的瘋狂轟炸下,剎那間,紅9軍陣地變成一片火海。敵人仗著飛機的掩護,驕橫猖獗,死力拼殺,多次更替衝鋒,9軍將士只能依託有利地形,組織各種武器,抓住戰機,一次又一次地打退敵人進攻。下午3時許,在敵軍如潮水般的瘋狂攻擊下,娘娘廟嶺陣地失守,大隊人馬蜂擁而入,向軍部直壓過來,情況萬分危急。這時,軍部的全體人員包括軍長孫玉清、政委陳海松及警衛、參謀、機要人員全部拿起了武器一起上陣,把敵人壓回去。軍部1科科長劉培基在率領機關人員打退敵人的進攻中不幸中彈犧牲。而後,紅25師迂迴到敵人背後,奪回娘娘廟嶺制高點,向敵人發起突然衝鋒。馬家軍瞬間陣腳大亂,丟下些許馬匹,潰敗而逃。

此役,紅9軍傷亡200多人。當晚,趁著夜色,由紅27師堅守乾柴窪,掩護9軍主力撤離,向橫梁山前進。

二戰橫梁山

11月12日,紅9軍主力西進到達橫梁山之後,馬元海率領大批騎兵部隊頃刻而至。為此,軍長孫玉清、政委陳海松決定在地勢險要的橫梁山一帶設伏,給予追擊的敵軍以重創。晚22時許,馬家軍的三個旅和幾個民團尾隨而至,不知不覺地進入了紅軍的伏擊圈。孫玉清一聲令下,伏擊戰打響了,馬家軍的前衛部隊遭到重創,但是由於9軍在乾柴窪戰鬥中消耗了大批彈藥卻沒有得到及時補充,因此無法延續火力,對馬家軍的後衛部隊並沒有造成大多殺傷。當夜,馬元海組織人馬對紅9軍實施夜襲,試圖搶佔制高點。這時素有「夜襲常勝軍」之稱的紅9軍對偷襲的敵軍的給以重創,打退了敵人多次衝鋒。在數次衝鋒被擊退後,馬元海部再也不敢追擊,紅9軍得以暫時擺脫追軍,於是趁著夜色沿橫梁山脈向古浪縣城方向推進。這場戰役,共擊傷敵旅長韓起祿,斃敵副長官馬三彪及以下300餘人。

三戰古浪縣城

11月14日拂曉前,紅9軍先頭部隊進抵古浪縣城。守城的敵民團一觸即潰,棄城而逃,紅9軍順利佔領古浪縣城。15日,紅9軍後續部隊全部進駐古浪縣城。

馬步芳和馬步青得知這個消息後,異常震驚,立刻命令馬元海部2萬餘人攻擊古浪縣城,同時從蘭州方面出動空軍支援。

面對3倍於己的敵軍,孫玉清將防禦重心放在了南北兩面的山頭,並以主力部隊紅25師、27師分別扼守城西南方向和城東北方向。

16日拂曉,馬家軍利用炮兵、空軍對古浪縣城進行狂轟濫炸,步騎兵更是採取瘋狂的人海戰術攻擊前進,古浪縣城陷入一片火海。戰鬥一開始,敵人即以優勢兵力奪取城外製高點,守衛紅軍一個團大部傷亡,敵軍遂將9軍兵力全部壓進城內。

11月17日,馬家軍利用騎兵優勢猛攻城垣。敵軍的騎兵如潮水般湧入城內,雪亮鋒利的馬刀無情地砍在紅軍將士身上,很多戰士倒在血泊裡。紅9軍將士在彈藥消耗殆盡的情況下,用木棍、大刀、長矛、石塊與敵展開了慘烈的白刃戰。雙方經過反覆爭奪,最終馬家軍敗退而去,紅9軍雖然守住了縣城,但是卻死傷慘重。

18日晚,孫玉清在戰鬥中受傷,紅9軍死傷慘重,部隊難以支撐,被迫突圍。後在紅30軍268團的接應下撤離古浪縣城,向涼州方向進發,避免了被全殲的後果。

紅9軍經過乾柴窪、橫梁山和古浪縣城三次主要的戰鬥,共計斃傷敵2000餘人,但是自身亦傷亡2400人,兵力折損超過三分之一,這在紅四方面軍的戰鬥史上是極少出現的。其中僅在古浪縣城戰鬥中,紅9軍參謀長陳伯稚,25師師長王海清、政委盛修鐸,27師政委李德明,原教導師政委易漢文,騎兵團團長黃高宏等20多名團以上幹部均在戰鬥中犧牲。自此,作為西路軍第二主力的紅9軍再也沒有恢復元氣,因此西路軍後期的主要戰鬥僅僅依靠紅30軍苦苦支撐。古浪血戰也成為西路軍走向失敗的轉折點。

戰後,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主席陳昌浩在永昌縣親自主持召開了紅9軍營以上幹部會議。會上,作為古浪戰役主要指揮員的軍長孫玉清、政委陳海松受到了嚴厲的批評。這是西徵以來的第一場重大戰役,紅9軍作為紅四方面軍一支擅打硬仗、惡仗並且屢立戰功的部隊,卻在一次關鍵的戰役中掉鏈子,吞下敗仗,折損過半。更讓陳昌浩不能容忍的是吞下敗仗的竟是一向能「以一勝百」的常勝將軍孫玉清,對此,他大發雷霆,當眾宣布撤銷孫玉清的軍長職務,政委陳海松停職檢查。

孫玉清和他的生死搭檔陳海松面對撤職處分和批評,毫無怨氣。因為作為戰役的主要指揮官,無論敵人多麼強大,戰鬥打輸了,他們不可推卸地要負主要責任。面對英勇犧牲的2400多名戰友,他們的內心是愧疚的,無論是多大的批評或者處分都只能默默承受,因為他們只想著戴罪立功,為死難的戰友報仇。

陳海松後來在梨園口阻擊戰中為掩護大部隊突圍壯烈犧牲。孫玉清則是不幸受傷被俘,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視死如歸,於1937年5月下旬,被馬步芳殘忍殺害,時年28歲。

相關焦點

  • 紅軍此役失利團級幹部損失20多人,軍長政委撤職,後兩人壯烈犧牲
    在甘肅古浪境內的312國道穿越之處,有一條東西長延綿30餘公裡,南北寬窄不一,最窄處僅有幾百米的大峽谷,兩側峭壁千仞,山勢陡峭,狀如蜂腰,在沿途的路旁,有一尊巨大的雕塑群,一些堅毅不屈的紅軍戰鬥的情景,基座上方雕刻四個金色大字「西路群英」,這便是80多年前紅軍西路軍在此打著名的「古浪之戰」。
  • 西路軍首戰古浪城,三個師級幹部犧牲,軍長撤職,影響了後來戰局
    西路軍三個軍渡過黃河,有五軍約3000餘人,九軍約7000餘人,三十軍約7000餘人。其中九軍的二十五師和三十軍的八十八師是紅四方面軍的鐵拳頭。紅九軍西渡黃河後經過乾柴窪、橫梁山、古浪三場浴血奮戰,終於佔領古浪城。
  • 最悲壯一支紅軍,三任軍長政委高級將領全犧牲,只剩參謀長授上將
    紅二十軍組建成正規紅軍部隊後,在紅一方面軍總部的領導和指揮下,茁壯成長、英勇奮戰,擔任紅十二軍軍長的分別是曾炳春、劉鐵超、蕭大鵬,政委劉士奇、陳東日,政治部主任蕭以佐、謝漢昌,參謀長劉澤民、陳伯鈞,全軍3000餘人,共有槍2500支。
  • 令紅軍損失最大的叛徒,開會包圍會場,軍長政委全犧牲致全軍覆沒
    1936年初,到達陝北的中央紅軍成立了紅29軍,軍長就是後來曾任30年海軍司令的蕭勁光將軍,其實在這支紅29軍成立之前,陝北就成立了一支紅29軍,雖然人數只有2000多人,但卻是一支戰無不勝的勁旅,可惜因為一個叛徒的出現,令這支勁旅全軍覆沒,消失在歷史洪流中,令人為之可惜。
  • 紅軍團長英勇犧牲,軍長張宗遜得知,潸然淚下懷念戰友
    1932年5月漳州戰役結束後,紅12軍軍部及紅36師奉命南調粵贛邊參戰,為補充閩贛邊原有的主力紅軍力量,上級決定將軍部獨立團和福建獨立7師合編為紅12軍35師,師長楊遇春,政委何醒南,下轄第103、104兩個團,其中103團長李建平(1933年犧牲)、104團長許紹武(1932年犧牲)。
  • 紅軍時期的軍級以上將領,到了1955年都是什麼軍銜
    在紅一方面軍中,擔任過紅四軍軍長的王良、紅三軍軍長黃公略、紅21軍軍長胡少海、紅七軍軍長李明瑞、紅軍總參謀長朱雲卿、紅七軍團軍團長尋淮洲、紅五軍團軍團長季振同,都是早期犧牲的軍級及軍級以上幹部,另外,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在犧牲時隸屬於紅四方面軍建制,改任紅五軍軍長,他與尋淮洲、季振同是紅一方面軍犧牲的三位軍團長級別的幹部,有著大將甚至是元帥的資歷,實在是非常可惜。
  • 紅軍學員團是怎麼樣一個團,竟出了兩位大將,兩位上將,四位中將
    該團的前身是由工農紅軍大學與第一步兵學校、第二步兵學校和特科學校合併,不過在紅軍踏上成功之後,改稱幹部團。也就是說,幹部團是紅軍為了培養軍事學員的一個團,當時學員達到1400多名。作為紅軍長徵路上的幹部團,既是培訓和儲存幹部的機構,又是機關單位一支重要戰鬥部隊。就是這一個團,在解放後的1955年,一共走出了八位開國將軍。
  • 紅17軍遭伏擊,軍長政委當叛徒參謀長殉難,一連長突圍成開國少將
    當年8月1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七軍在湖北通山橫石潭宣告成立,下轄一、二、三師,張濤任軍長,方步舟任政委,葉金波任副政委、參謀長兼所轄紅三師政委。村裡的老人聽祖上說,「那一仗打得很慘,倪家垣那裡屍體到處都是,村民把紅軍傷員和烈士遺體背到比較隱蔽的三槐寺旁的虎頭山下,當時條件有限,又不知道這些烈士姓名,只好就地掩埋。」因為擔架不夠,村裡所有村民加入轉移傷員和犧牲紅軍烈士的行動。在那個戰亂年代,這些烈士大多是村民自發去收拾遺體掩埋的。
  • 紅軍的特種部隊是什麼水準?全員鋼盔+花機關,裝備不夠搞夜襲
    其實早在紅軍時期,我軍就曾出現過幾支這樣的精銳部隊,它們主要是根據部隊的人員配給和作戰特點組建發展起來的。 一、中央紅軍幹部團 全團轄三個步兵營、一個特科營、一個上幹隊,共1480餘人。 那為何稱之為幹部團呢?那是因為這支部隊都是由幹部組成的,下至連級,上至軍級,既是培訓和儲存幹部的機構,同時又要承擔中央軍委縱隊的警衛和護衛工作,必要時還要執行特殊戰鬥任務。
  • 這個軍的軍長、政委都犧牲!叛徒和告密者後來都沒好下場
    紅軍中有一個紅29軍。多數人不知道。為什麼?因為它只存在兩個月,軍長、軍政委、政治部主任和其他高級幹部全部犧牲。這是怎麼一回事兒?1933年初,中共陝西省委派遣省委委員李艮前往陝南,組建紅29軍。2月13日,紅29軍在西鄉縣紅廟子宣布成立,陳淺倫任軍長,李艮任軍政委,程子文任政治部主任。紅29軍成立後,在陳淺倫和李艮等人的領導下,在陝南與敵人進行了二十多次戰鬥,與紅26軍南北遙相呼應。這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極大恐慌。陝南軍閥於是開始在紅29軍內部收買叛徒,進行瓦解。紅29軍遊擊司令張正萬,本來是遊雜武裝——「神團」的首領,被敵人以重金收買。
  • 紅25軍只有三千人,卻出了97位開國將軍,軍長因何未授銜
    紅25軍在1933年成立時,只有三千多人,是紅四方面軍轉戰川陝後,由留在大別山繼續堅持鬥爭的餘部所組建的,由徐海東擔任軍長。1934年,紅25軍主力共2900餘人開始長徵,組織上特地派遣程子華來到鄂豫皖,參與紅25軍的領導工作,紅二十五軍的領導班子形成,他們是: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參謀長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鄭位三。
  • 授銜時,紅軍十個軍團的政委,都是啥軍銜
    周逸群在北伐時期就擔任賀龍的黨代表,後來又與賀龍一起開創湘鄂西蘇區,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功勞非常大,但他在創建湘鄂西蘇區的過程中壯烈犧牲,未能活到授銜時。任弼時是一位傑出的元勳,他在紅二六軍團會師後擔任紅二軍團政委,功勳卓著。解放戰爭時期,任弼時地位可以說是非常高的,但他在1950年就積勞成疾病逝,未能參加1955年的授銜。
  • 此人20歲當軍長,年僅22歲犧牲,衣不蔽體慘烈至極
    提到紅軍中最年輕的軍團長,人們通常認為,那一定是25歲就擔任軍團長的林彪。 事實上,林彪並不是紅軍最年輕的軍團長,紅軍最年輕的的軍團長另有其人。 1933年10月,紅七軍團成立,由尋淮洲擔任軍團長,蕭勁光擔任政委,粟裕擔任參謀長。
  • 他是三野虎將,18歲擔任紅軍團政委,33歲成最年輕軍長,95歲去世
    曾任志願軍21軍軍長,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省革委會主任、省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副司令員,昆明軍區政委,中顧委委員等職的開國少將謝振華,18歲成為中央紅軍主力部隊中最年輕的團政委,32歲擔任華東野戰軍最年輕的縱隊司令員,33歲成為全軍最年輕的軍長,一代名將於2011年8月3
  • 這個軍的軍長和政委不幸犧牲,參謀長和政治部主任,授予上將軍銜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紅9軍,當時擔任紅9軍軍長和政委的兩個人在不久之後都壯烈犧牲,而當時擔任紅9軍參謀長和政治部主任的兩人,後來在1955年都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一、當時擔任紅9軍軍長的孫玉清,他是湖北紅安人,出生於1909年。在革命生涯早期,孫玉清參加了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軍事鬥爭,逐漸成長為紅四方面軍一位優秀的軍事將領。
  • 紅軍政委易蕩平是怎樣一個人?請看他的老鄉團長朱水秋對他的回憶
    在易蕩平烈士的戰友中,唯一一位去過他家鄉的戰友是朱水秋,易蕩平作為第五團政委犧牲在廣西全州腳山鋪時,朱水秋當時任紅六團團長。他倆是老鄉,都是湖南瀏陽人。五團政委易蕩平和六團政委王集成等分赴各地協助軍委和蘇區動員青年參軍,由於當地黨政重視,部隊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好,在短短時間內,兵源得到全部補充,青團員帶頭參軍,兵員素質也很不差,每年個團兵員補得很實,每團二千人以上。我與易政委共事不到一年(34年3月到11月),常在一起開會討論問題,我對他印象很深刻。
  • 長徵中犧牲的七位軍級將領,如果不犧牲,建國後會是什麼軍銜
    我們知道,在長徵中,除了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六軍團(紅二方面軍)三大主力外,還有一支紅25軍表現也是十分英勇,在四支部隊經過不屈不撓的鬥爭,取得了長徵的勝利,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在長徵中,犧牲的軍級以上幹部多達八位,師級幹部十多位。 筆者搜集整理了長徵時期犧牲的八位高級將領的資料,來緬懷下這些革命先烈吧。以下是筆者整理的犧牲在長徵路上的軍級及以上幹部。
  • 紅軍時,他是5位軍長之一,按資歷授銜保底大將,卻過早地犧牲了
    紅軍時,他是5位軍長之一,按資歷授銜保底大將,卻過早地犧牲了在紅軍時期,我軍中有一個「三傑」,其中2位是彭老總、黃公略,他們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另一個沒什麼名氣,他就是李燦。為什麼他能和彭老總、黃公略並稱「三傑」呢?
  • 一支神奇的「少年紅軍」
    更神奇的是,他們完成長徵的時候,人員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800多人。最神奇的是,他們比中央紅軍還「富裕」,到了陝北之後,徐海東軍長居然還能借了5000塊錢給中央紅軍......這支「娃娃軍」之所以英勇善戰,因為他們擁有一群優秀的年輕軍政幹部,軍長程子華29歲,軍政委吳煥先27歲,副軍長徐海東年紀稍大,也不過34歲;營團幹部,大多是20出頭;連排幹部幾乎都是不到20歲的半大小夥子;軍部機關工作人員,也都只有十七八歲。比如在224團擔任營長的戰將韓先楚,剛滿22歲;中國航母之父,當時任軍部宣傳科長的劉華清,才18歲!
  • 紅軍爬雪山,師政委救團政委,十九年後他們都成為開國中將
    1936年,賀老總蕭克領導的紅軍走上長徵之路,馬上要翻越玉龍雪山了。爬雪山對於很多紅軍將士來說,是一種體力極限的生死考驗。那玉龍雪山海拔在5500米,越往上爬,空氣越是稀薄,呼吸越是艱難。曠伏兆之前是紅六軍團的團政委,後又調到紅十六師當團副政委。按理說,政委是不需要到一線衝鋒陷陣的。可是在那種殘酷的環境中,無論政委,還是團長,都和普通的紅軍戰士們一樣,隨時隨地都處在一線。有一次,部隊遭遇滇軍突然襲擊,曠伏兆率部突圍,不幸被一顆流彈擊中了左肩。他忍痛指揮,直到部隊勝利突圍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