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八面出鋒」,原來筆是這麼用的!

2020-12-12 騰訊網

中國最專業的書畫藝術品收藏學習、交流、交易平臺,滿足普通大眾「親近藝術、感悟生活」的文化空間!集書畫交流、研討、鑑賞、養生、文論於一體,旨在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書畫藝術,宣傳高端書畫人才,打造優質的書畫藝術交流平臺。

書法的點畫無論外貌形式如何變化,都要求符合以下共同的審美規範:

一、質感強,渾圓,厚實,凝重,如鑄如刻;

二、意味含蓄、雋永,忌直白外露;

三、氣勢通達,暢而不滑,澀而不滯。

根據筆性及書法審美的要求,總結前賢的經驗,書法運筆應遵循以下三個基本原則:

1

中鋒用筆的原則

中鋒運筆,即筆鋒移動時,保持主鋒在筆畫中心,副毫在筆畫的兩邊和四周,這樣筆端所含的墨汁,就從點畫的中心向四周滲出,寫出的點畫,重心即在中間,呈現出立體感。中鋒狀態下形成的筆畫圓潤保滿,質地厚實,立體感強,給人以渾厚含蓄,精華內蘊的藝術感。因此,歷來書家以為中鋒用筆是千古不易的原則。古人說:

「能運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筆得中鋒則肉在外而骨在內。」

中鋒示意圖

1、怎樣才能做到中鋒運筆呢?

關健是能夠「立鋒」運筆,筆鋒立起,不專門倒向哪一邊,「鋒正則四面勢全」,這

時無論走向哪個方向都得中鋒。所以,凡頓筆後,(不管在起筆或在運行中段)均要盡力將倒下的筆鋒撐立起來,要撐起筆鋒,要領是兩個字——「回頂」(古人著述中常見的回鋒、挫鋒、蹲鋒、駐鋒等,都是指把筆回頂一下,用勁的輕重深線有別而已),是運筆中最要緊的技術動作,是功力的標誌,掌握之後,很多運筆問題都以此迎刃而解。

由於運筆順逆用勁的不同,中鋒有裹鋒、鋪毫的細微區別:

裹鋒:

運筆時筆管前傾,筆毫被順拖著走,筆鋒自然地向中央收攏,線條中實兩邊略虛,如劉熙載《書概》中說:「徐弦小篆,畫之中心有一鏤濃墨正當其中,至於屈折處亦當中,無有側處,蓋得蔡中郎遺法也。」寫楷書的長橫、篆書、連綿草等細勁而圓的筆畫常用這個方法。

鋪毫:

運筆時管是稍後傾的,筆毫被推著前進,因而被整齊地打開,呈萬毫齊力狀態行進,線條兩邊輪廓線特別有堅實感。魏碑方筆多為這運筆。

2、側鋒與中鋒

筆畫方向改變的時候,要繼續保持中鋒就必須調換筆鋒的方向,由於考慮到筆勢連貫和行筆速度的需要,往往不是等鋒完全調換過來了才繼續行走,而是行進與調鋒同步完成,即一邊走筆一邊轉向,筆毛是由躺臥著漸漸站起來的,鋒是由邊側漸漸收歸中心線,這一段的運筆就稱作「側鋒」。

側鋒寫撇示意圖

如圖撇。開始撇出時,雖然筆鋒仍偏,但著紙的筆腰很得力,錚錚欲反彈起,能殺入紙中,整個撇出的過程,筆鋒是回頂起來的由倒而立,由側轉中,因此,力感仍然很強。側鋒被認為是成功的可取的。

偏鋒寫撇示意圖

側鋒容易和偏鋒混為一談,其實二者有本質區別,偏鋒是筆鋒臥倒側抹,一臥

不起,一偏到底,絲毫不能體現鋒的用場,寫出的線條必然薄飄弱虛,而側鋒是筆鋒由倒而立,由側而中的一個轉換過程,是中鋒運筆的輔助手段,有人還把側鋒歸入中鋒的範疇,可見側鋒與偏鋒是有本質區別的。

側鋒運筆姿態變化生動,為中鋒所不如,所以歷來書家主張「中鋒立骨,側筆取妍」,中鋒結合運用。但由於筆鋒傾側了,筆畫跡象總不免略顯削類扁薄,不如中鋒的飽滿厚實,一般重要的筆畫,如主筆,都儘量使用中鋒以顯凝重穩住整個字勢,側鋒用得過多,整體氣格會弱。

褚遂良的中鋒和側鋒

2

逆起逆收的原則

逆鋒起筆

起筆時筆鋒的方向正好和筆畫行筆的方向相逆,所謂「欲右先左,欲下先下」的落筆方法。回鋒收筆,是在收筆處反方向帶回筆鋒。

書法從篆、隸書開始,就是用逆鋒來寫的,東漢著名書家蔡邕《九勢》裡說:「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書肇於自然」,逆鋒運筆,符合自然運動的規律,拳師打拳,要先把臂肘回縮,才能強而有力地擊出。

逆勢起筆,從筆力上說,是力的孕育,力的創造,並表現出「藏頭護尾」「力在字中」,藏筋抱骨的含蓄蘊籍之美。如果直順下筆,必然鋒芒淺露成薄弱之筆。

收筆也要逆收。北宋書家米芾有「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名言,每下一筆,無往不復,無垂而不回縮,都把力送到畫的末梢,有回護流轉之勢。使收筆處飽滿而凝鍊。

中國書法以含蓄雋永為最高境界,起收的逆勢使筆在畫中不作單一方向的行進,而是「四面勢全」,開端和結尾筆意豐富,形象豐滿。

逆起逆收的原則也是筆性的要求。

逆鋒起筆,鋒尖反方向觸紙成跪筆,跪筆時鋒芒是曲而微張的,這是個重要的前秦,以此按下時,筆毫必然盡力鋪張,各就其位,成萬毫齊力之勢,所以起筆的逆的作用即在行筆的鋪毫中鋒,既清包世臣所謂「遞入平出,萬毫齊力」的名言,他還說:「凡下筆須使筆毫平鋪紙上,乃四面圓足,此少溫(李陽冰)篆法,書家真秘密語也。」初學者的逆鋒往往是不知其所以然,按章辦事,依樣葫蘆,何嘗細細體察過這一觸紙的剎那間筆鋒有這等微妙的變化?回鋒收筆,須利用反作用力使筆鋒回頂還原,「及其定也,若端引繩」,如同舔過筆一樣,蘸一次筆可連寫數字甚至一行,保持了筆勢的連貫。

逆鋒有時表現為「虛」的形式,如露鋒的起筆,要在空中「虛逆」,出鋒的收筆,要在筆離紙後在空中回收,虛逆和「空收」均在空中作逆勢,是假動作的,不要忽略這個假動作,空中作勢形成的沉著質地,意味雋永,是直入直出地運筆無法比擬的,學書者隨著功力的加深,自然明白其間玄妙。

3

八面用鋒的原則

八面用鋒的原則,指筆向不同的方向走動,應施以相應的筆畫著紙運行。

「八面用鋒」是由宋代書家米芾最先提出。「八面用鋒」積極主動地運用了各個筆畫,合理地發揮筆性,使筆毫順齊,協調一致,勢全筆圓,筋強骨健,無論在點畫質地及形態變化上是反覆調用兩三面的筆法不能比擬的。

一支好的毛筆,應是飽滿無缺的圓錐體,它垂直於紙面時,無論往前後左右哪一個方向按筆,都可以獲得順齊的中鋒。

筆分八面示意圖

筆頭的截面是個圓,為研究方便,我們詁且將其粗略分為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八個面。

一般人的運筆,由於右手生理,筆鋒被動用到的絕多是「右下面」及鄰側的c、e面,如初學者寫一橫,鋒偏上腹偏下的側掃,寫豎,是鋒偏左腹偏右的著紙,這是不講法度的偏鋒運筆。即使某學些書家,尤主張轉指調鋒者(靠捻動筆管來保持中鋒),仍僅止於運用d面或鄰近的一兩個面。

八面用鋒,指運筆轉向時,隨向換用相應的筆面著紙運行。

我們現以「心」鉤為例,對比八面用鋒和轉筆調鋒的不同。

須將筆鋒作1200左右的大幅度調向,其如圖,寫到心鉤的出鉤處,為保證出鉤時的中鋒效果,不懂得八面出鋒原理者,艱難繁複可想而知,而且筆鋒易曲扭,缺乏彈性,影響筆畫力度,懂得八面出鋒的,只須稍回頂立起筆鋒,換以左上面反勁出鋒,即可得飽滿勁利的鉤狀,熟練時,幾時看不出行筆有停頓。

在這裡可以看到,八面用鋒是調鋒的訣竅。不少人認為難調鋒的地方,如起筆,轉折,大角度的出鉤等筆畫,只需先立鋒(關鍵仍是立鋒!),再換相應的筆畫著紙,即可得齊順中鋒,非常直接有效。現與捻管調鋒對比二者優劣:

1、捻管調鋒,著紙的反覆是筆的一個面(或這個面的鄰側),筆毫朝單一方向彎曲,缺少反作用力的調劑,不利於彈性的產生。八面用鋒則在正反順逆之間發揮了筆毛的彈性。使筆鋒時時處於強勁的狀態。

2、連續捻管,筆鋒易產生絞扭,不能各盡其力。八面用鋒則各個面正逆互用,隨機抵消理順行將凌亂的鋒筆。

3、遇上大曲度的弧度轉向(如心鉤),手指捻轉範圍難及,即便能捻成中鋒,也十分勉強,用以寫正書上尚可應付,寫行書就忙不過來了,清代某書家善用捻管,寫到勁急處每致毛筆脫手,可見一斑。而八面用鋒者,指腕完全可以相對不動,無論作哪個方向的轉向都不會增加難度。

其實,關於是否要捻管轉指,歷來書家爭議頗多,有人說捻管轉指是古法,非捻不可(沈曾植、曾熙、孫曉雲);有人說作書要用全身之力,指欲實,指頭千萬不能亂動,一動只有指力而無腕力乃至全身之力了(祝嘉、沈尹默),觀點不同,可他們都同樣成為優秀的書家,這恰恰也說明一個問題——捻也可,不捻也可。捻指的好處,是易於轉鋒,但你若能立鋒用筆,不捻也一樣可以轉鋒。但就算要捻指轉鋒,也不要老朝一個方向繞,老用一個筆面,也要正反順逆地各個方向的使用筆鋒,才能保持筆鋒的彈性。真正善於捻指的,應更善於做到八面用鋒。

看清楚上面的微妙筆勢,不轉指一樣可以隨時保持中鋒。懂得這個道理,轉不轉指,最多算個人愛好個人作風問題,算不上原則問題。

另外,有人為八面出鋒,就不是遵循中鋒運筆的原則了,這是對八面出鋒的誤解和對中鋒的片面理解。很明顯,八面出鋒有利於在筆畫換向時保持中鋒。

4

在這裡輸入標題

結論

以上幾個用筆的原則是互為聯繫,互相生發的,筆毛柔是的。

一受力即彎倒,我們卻把它撐起來立著使用,「立」就說明利用了筆毛的彈性,觸紙才有力;

同時又是方向順著用的,力量分布均勻,線條飽滿有立體感,立和順,就是達到了中鋒,中鋒是運筆的核心,起筆的逆鋒鋪毫,是為了獲得行筆的中鋒,所謂「逆入平出,萬毫齊力」;

收筆無往不收使筆鋒還原,也是為了下一筆的中鋒;

筆畫路線轉換了,就隨勢換用相應的鋒畫,八面都自如的得以運用,八面生勢,也就保證了在任何方向角度保持中鋒。

當然,中鋒是相對的,鋒不時有偏側倒下的情況,但仍然是充滿彈力,能一倒即起,由偏轉正,勢險而力勁,這叫側鋒。

這些就是古人所謂的「筆法」,歸納起來不過幾句話,來得卻艱辛,具有原則性和指導性的意義,弄通了,行、草、篆、隸用筆的諸般變化,自然能豁然開朗。

有人用微信聊天,有人卻在微信中學習,成長。下面是2016最HOT公眾號,趕快試試新的關注方法吧!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八面出鋒」?米芾用他個性的書法,完美詮釋中鋒用筆!
    宋代人注重筆法研習與傳承,而米帝又極為講求個性和意趣,作為有著「北宋四大書法家」之稱的米芾,不僅能寫詩文、精鑑別,更擅長書畫作品,其中書法用功最為深厚,米芾的「八面出鋒」對後世影響頗深。所謂「八面出鋒」,是指書法用筆,無論在轉筆角度、折筆速度、行筆力度等方面始終依據線條曲直、方圓、強弱、等變化來掌握筆勢,以不同的筆鋒觸紙,從而達到姿態萬千的筆法。
  • 何謂三分筆?什麼叫八面出鋒?
    《玉堂禁經》說:「四曰蹲鋒,緩毫蹲節,輕重有準是也,一、乙等用之。」這句話宋人《翰林密論》說是王羲之講的。我來一句句給大家解釋。第一句:「四曰蹲鋒」,這是彎曲筆心的動作。「蹲」有兩個意思,如果中軸原來是直的,現在蹲,就叫他彎一點;或者中軸原來已經彎曲,現在蹲,就叫它更彎一點。總之,蹲,就是增加中軸彎曲度的動作。
  • 書法學習:八面出鋒的真義
    雖然很多人都這麼講,但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講不太清楚。因為毛筆筆鋒是完美的圓錐形,所以不管哪一個方向都可以寫,當你寫字可以用到毛筆的各種方向時,就叫「八面出鋒」。字有八面的體勢,這一點在楷書中尤其體現的非常具體和明顯,不管是大字還是小字,這一點都是遵循他們本來的原則的。
  • 四個字:八面出鋒
    首先,張旭的筆法是豐富的 古詩四帖,我們用草書常用的筆法是寫不出來的,所謂的中鋒側鋒這些基本筆法在張旭的草書裡可以說是雕蟲小技。 張旭充分利用毛筆的各個鋒面在紙面上飄忽遊走,形成看起來比較詭異的特徵。
  • 毛筆書法中的用筆原理
    如此側筆鋒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鋒。筆至八面出鋒,斯施無不當矣。」我國古代書論,為了形象地說明問題,對於中鋒用筆的藝術效果,也有稱之為「折釵股」、「屋漏痕」、「錐畫沙」、「印印泥」等等。可是實際上無論是「錐畫沙」、「印印泥」也好,「屋漏痕」、「折釵股」也好,若要創造出這種書寫筆畫線條的藝術效果,非中鋒用筆不辦。
  • 什麼是露鋒?(附圖詳解藏鋒與露鋒) | 新手
    什麼是露鋒?(圖解藏鋒與露鋒)       啟明按:今天有一個書友在微信上問我什麼是藏鋒和露鋒,我截取了之前用過的一個圖向他解釋了藏鋒和露鋒(見圖1 楷書筆畫中的藏鋒和露鋒),同時還推薦他看之前發布的田蘊章每日一題每日一字中第十一集的視頻,因為田蘊章老師在那一集裡詳細談了這個問題,我想,對於什麼是藏鋒和什麼是露鋒的問題
  • 福建美女寫書法,字體八面出鋒!專家:典型的江湖體!
    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我們知道宋徽宗的「瘦金體」是非常的難寫,對毛筆的控筆能力要求非常的高,因為筆畫纖細,而且八面出鋒,讓很多書法愛好者放棄了瘦金體的學習,但是胡歡並沒有因為瘦金體難寫而放棄,反而是知難而進,經過十幾年的練習,最終自己的瘦金體寫出了宋徽宗的藝術精髓,這樣的書法作品也贏得了書法愛好者的稱讚!
  • 中性筆書寫技巧,露鋒入筆,筆畫稜角分明
    今天我們就講第一種用筆技巧:露鋒入筆。所謂露鋒入筆,就是讓筆畫的起筆階段像鋒刃一樣尖銳,在行筆過程中逐漸加粗。這種筆畫展現形式,在小楷古帖中非常常見:至於C形態呈現出的按壓狀態,就是你墊在紙下面的軟墊在起作用了。接下來,我們用三種基礎筆畫的教學,來讓大家迅速掌握這種用筆方式:一、短橫短橫的行筆距離很短。
  • 書法家田英章所說的「跪筆彈鋒」,是什麼意思?
    當代書法家田英章用的方法叫「跪筆彈鋒」!這個方法看似獨特,實際上,它來源於清代著名書法家蔣和的筆法。在名作《書法正宗》中,蔣和講了豎鉤的寫法,他將豎鉤的寫法分為12個步驟:側起、衄落、成點、頓、提走、力行、頓、圍滿、提挫、衄、重頓、提趯。其中所涉及到的跪筆彈鋒主要來自於後幾個步驟。
  • 捺畫詳解:五種收筆技法盡現「波磔」之美!
    褚遂良《陰符經》中的捺筆,出鋒處特別厚實。你看「道」字一捺收尾,上面成為一個圓弧形。這就是他的「平發」,是沿著弧線出鋒的。3.5尖尾;按揭第五,用按揭收尾,這比單用揭筆收尾進了一步。因為用揭筆收尾,它只能用在比較細的捺筆上。
  • 書法筆法中最為直觀的演示,告訴你起筆中露鋒和藏鋒的方法
    一般情況下,任何一個筆畫的書寫過程,包括起筆、行筆和收筆三個過程。古代書法理論裡有「一點一畫,皆有三轉」。講的就是這麼三個過程。即便是非常小的筆畫,也要有明確的起筆、行筆和收筆三個過程。今天我們重點先說一下起筆的過程。
  • 什麼是露鋒?(附圖詳解藏鋒與露鋒)
    ,明顯支持你,毛主席農村,這麼些年車主們,新農村,這麼些農村,毛主席農村,徐志摩農村,心目中農村,明星在農村,明星在農村,明星在農村,明星在農村的共和黨國會分現在才你,夢想著你聰明,現在你聰明,周星馳在宣傳夢想著寸步難行,美廚娘,毛主席農村,在下面,在農村,瞄準農村,毛主席能操作項目,處女座, 自行車那,民族才能,這麼些農村,在某些才能自學成才此次處處長此次此次明顯,錯別字寸步難行變成現在,摸出那包熊貓
  • 《琉璃美人煞2》番外,八面琉璃劍問世,褚禹尋用神鳥血脈繼承
    此時已是白帝隕落後的第二十年,許多新的仙門,不斷在各處崛起,其中傲劍山莊,以打造名劍,而聞名江湖,這十年中,山莊一直都在造一把新的神劍,而八面的劍身,早已鑄造完畢,就差凝聚一個劍靈,來號令武林了。雖然沒有收集到足夠強大的劍靈,但傲劍山莊莊主郭龍,卻是執意要用其他劍靈替代,並舉行了規模浩大的劍會,誠邀各路武林劍客前來。
  • 徐渭後期的書法風格——用筆跌宕恣肆,結字自由瀟灑
    用筆:跌宕恣肆,不拘成法書家情感的表達要通過點畫線條形態的粗細、濃淡、曲折、骨力等表現出來,而字之點畫則需要通過筆法來表現出來。自古以來,書家們都十分重視用筆。如東晉衛鑠《筆陣圖》云:「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唐張懷瓘在其《玉堂禁經》中曰:「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黃庭堅曰:「凡學書,欲先學用筆。」
  • 老虎包鉤針編織圖解
    虎枕頭分為雙頭虎、人面頭虎、虎頭魚尾等,寓意吉祥平安,一般是小孩來用。睡覺時小孩可以把它當作枕頭,醒來時可以當作玩具。虎為「百獸之王」,是中國民間普遍尊崇的吉祥物。漢代便有畫虎於門,以驅災避邪之俗。民間常以虎來作為孩子的伴生物,除具驅邪鎮定作用外,還有祝福孩子虎頭虎腦,虎虎有生之意。小孩滿月時,姑姑、姨姨要給娃娃送虎頭枕,為孩子消滅災難,保佑孩子長命百歲。
  • 學習書法每日一課:顏體入筆時鋒的藏與露
    顏體在書寫時,一定要把握好入筆時鋒的藏與露,因為一個字要顯得厚重,顯得有書卷氣,顯得有古味,就一定要把握好入筆,就像人們常說的,上手就知有沒有。一、筆墨紙硯的選擇這些顏體字的時候,大家都用毛邊紙、熟宣紙,這個時候對指也要有一定的選擇,在選墨的時候,儘量用濃墨,但不要太稠,在選筆的時候儘量用短毛的筆。二、時間上的把握在入筆時間上的把握,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
  • 宋徽宗書法欣賞,「瘦金體」八面出鋒!網友:這字真漂亮!
    說到宋徽宗這位皇帝很多網友也都非常的熟悉,特別是看過水滸傳的朋友更是對這位宋徽宗非常的痛恨,因為他寵信奸臣把梁山好漢都害死了,再加上宋徽宗的治國無功,很多網友並不喜歡這位宋徽宗皇帝,但是宋徽宗在書法和繪畫藝術方面的貢獻那可是非常的大,不僅培養出了很多書法名家,而且他在書法和繪畫方面的造詣也是非常的高,特別是他所創的「瘦金體」更是贏得了很多書法愛好者的喜歡
  • 【龍靈書道】行書要寫好,記住用筆12條
    行書的用筆方法很多,具有靈活性、伸縮性、多樣性等特點。因此,掌握行書的用筆方法是至關重要的,用筆的熟練與否,直接關係到書寫質量。當然,這並不絕對,喜用短鋒筆和長鋒筆作書的人,往往不受此限制,或用全鋒、或用鋒尖,只要掌握得當,做到梁 《評書帖》中所要求的那樣:「用筆宜著實,又要跳得起,不可使筆死捺在紙上。」若用小毫寫大字,就會捉襟見肘,形同枯槁。字的肥瘦,亦往往與用筆的大小、深淺有著密切的關係,用筆毫太過,則筆畫就會刻板、扁平、浮薄而失天機。
  • 書法的起筆和收筆,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尖下筆,就是起筆不需要頓筆,筆鋒直接入紙書寫。古人稱其為「馭鋒」(「馭鋒,直撞是也」)中,指的是筆鋒直下紙面,觸紙而行。左點、右點、斜捺、平捺、橫鉤、弧彎鉤、臥鉤等筆畫多以尖下筆起筆。「尖下筆」起筆的筆畫比較清新飄逸,古代書法家中豐坊的起筆多用「尖下筆」,當代書家韋斯琴的書法也多用「尖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