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歲盛夏酷暑,為躲避炎熱,曾驅車前往部官垣面上的周倉文化園周末消夏納涼晚會觀賞打鐵花。
打鐵花是民間焰火的一種,起源於春秋戰國,鼎盛於明清,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這是一種由民間工匠及道人共同祭祀道教始祖太上老君而舉行的活動,後來演變為綜合性民間傳統慶祝儀式。這種傳統焰火,素有「民間焰火之最」「民族文化奇葩」的美譽,2008年被國務院和文化部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打鐵花在「忠義戲臺」廣場舉行。寬闊的廣場一角,四個鐵爐子在鼓風機的強勁送風中熊熊燃燒,火光映紅了半邊天,噴出的火星在夜色裡飛竄,划過一道道細細的影子,瞬間又不見了。
說到打鐵花,最早在山西興起。打鐵花當然首先得有鐵。《山海經》曾有「虎尾山之陰有鐵礦」的記載,指的就是山西晉城市至今還在開採的虎尾山礦區。據考證,晉國最早使用的煉鐵鼓風爐,也在這裡發現。由此可見,當時的晉城已經成為生鐵的重要產地。到了明、清時期,採煤、冶鐵和鑄造行業達到鼎盛,當地不僅產有鐵鍋、鐵釘、鐵鎖等生活用具,而且鐮刀、斧頭、鐵鍬、犁鏵等農具也應有盡有。《中國實業志》記載,清代山西冶鐵中心古澤州府(即今晉城市),熟鐵爐達百餘座。
產業的興盛總會為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基礎。而打鐵花這種民間社火形式,便被宗教所借用,之後很長一段時期,打鐵花活動充滿了道教色彩和行業特徵。宋代崇尚道教,道教廟觀遍布山西。僅老樂山一處,就有「八宮二觀一拜臺」之稱。社會上的金、銀、銅、鐵、錫五門工匠,與道士共同敬奉的是一個祖師——太上老君,因此,「打鐵花」起初便源於工匠的祭祀活動。遇到道教的重大慶典,道士會出錢出物,請工匠舉辦「打鐵花」活動,為道教的弘揚和發展增光添彩。這無形中促進了「打鐵花」技藝的發展。顯而易見,「打鐵花」最初是為了展示本行業氣派,取悅民眾,擴大道教影響。同時,利用「花」與「發」的諧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發」之意,對民眾來說,象徵著家業發達、人丁興旺、錢財廣進的美好期盼。
「打鐵花」以煉鐵爐、風箱為工具,以生鐵、焦炭為原料,取材簡易,操作簡便,其原理就是利用木板擊打熔化了的熾熱鐵水,在空中形成四處飛濺的耀眼火花。
傳統打鐵花需用的器具有老風匣、小熔鐵爐、用耐火土燒制的耐火罐、陶勺、木板等;熔化鐵塊所用的陶罐和盛舀鐵液的陶勺,都是用耐火陶土燒制而成的。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熔鐵已經有專門的坩鍋,勺子也更加輕巧易握,電動鼓風機更是代替了老風匣,省工省時,快捷便利。而「打鐵花」所用的木板仍然用柳木製成,並提前泡在水裡備用。
筆者在現場見到一位老人,一直在忙著指揮打鐵花的年輕人。趁他安排妥當的空隙,我上前遞了一支煙,和他攀談起來。一提起打鐵花,老人便興致勃勃地講了起來——
早年間,打鐵花可是很排場的大事情哩。聽俺爺爺講,那年月,打鐵花的緣由都是大戶人家和大商戶慶賀逢年過節、添人進口等,咱窮苦人只是看個熱鬧。先要在寬闊的場地上搭起丈餘高的大棚子,就是「花棚」,花棚上鋪一層柳樹枝,那樹枝必須細密、綿軟、有水分、不易著火,還能濺出更多鐵花。樹枝上綁滿各種煙花、鞭炮。「花棚」頂上正中間,豎起個丈餘高的杆子,俺們叫它「老杆」,「老杆」尖頂上也綁有鞭炮、煙花,那就是「設彩」,哪個打鐵花師傅要是一下打中了,主家給獎哩。要不說這打鐵花的都是受苦人,熔鐵爐那火焰可怕人哩,只怕化不好打不出花來,那大風匣就使勁地拉呀拉,那風也使勁地吹呀吹。有話說,風匣拉到人累垮,鍋裡鐵水冒金花。都說打出的鐵花好看,可不知這打花的藝人真是受罪哩。
說到這裡,老人家扭身大聲向爐子旁的年輕人喊「再往爐裡加炭」,又問我說:「剛才說到哪裡了?」我說:「說到打花中彩。」老人家忙接著說道:「哦,打鐵花時,如有技高一籌的打花人,能一棒擊中老杆,點燃最高處的煙花、長鞭炮等,稱為中彩。這人就會被當眾報出姓名,披紅戴花,獎勵錢物,十分榮耀。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出這個力,受這個苦。我也是看這門手藝眼看要丟了,再不接上茬,還真是難以傳下去。」一看時間到了,老人剎住話頭,連忙回到打鐵花的隊伍去了。
打鐵花焰火晚會馬上就要開始了,主持人在音樂聲中走到廣場中央,簡要介紹了打鐵花的歷史,又強調了安全事項,要求觀看者必須在觀看區。儘管鐵花飛向空中,落下來的時候已經沒有什麼溫度了,但盛夏時節觀看還是要注意防止灼傷。我們看到,今晚這四個鐵爐,將輪流持續開爐,一次連續數十分鐘,鐵水打完再裝再熔。在將近半小時的花會活動中,熟練的打鐵花者輪番表演,或者穿插進行,他們以不同的力道角度,結合風向變化,打出一朵朵千姿百態、爭奇鬥豔、精彩紛呈、炫目耀眼的鐵花。
表演者一組兩個人,一人用鐵勺子舀一點鐵水,輕輕拋起來,另一人手持一塊10釐米至20釐米寬、長約60釐米的大頭木板子,猛擊拋出的那一小團通紅的鐵水,將它們打散在天空中,使之盛開成一片燦爛耀眼的星火煙花。
如今,為弘揚這一歷史文化遺產,表演者通過不斷學習,認真實踐,精心探索,努力為觀眾奉獻更為壯觀、更為美妙的夜景。
第一組上場。只見一小團鐵水高揚半空,木板迅疾劃出一個無聲的弧線,隨著「呼」的一聲起,天空瞬間呈現出一片片亮光,如「天女散花」,又似「孔雀開屏」。人們抬頭仰望,緊接著便發出一陣陣驚嘆。第二組立馬上場,兩個人一人拋一人掄,天空便又升起一道道金光,瀰漫了半個夜空,像「金龍狂舞」,又像「銀河湧浪」。人群裡再次爆發陣陣叫好聲。第三組來到火爐旁,只見小小火團高高拋起,木板順勢猛擊,星火從天而降,宛若「滿天星雨」,又似「熒花遍地」,那星星點點的光火在地上彈跳著、飛濺著、分裂著、綻放著,整個廣場像湧起的金波銀海,流光溢彩,輝煌燦爛。這五光十色的璀璨、金光銀閃的吉祥、飛揚夜空的浪漫、劃破穹頂的壯觀、輝映星野的迷幻,寓意著美好,詮釋著祈盼,彰顯著光明,傳遞著夢想,表達出人們對富貴吉祥、前程似錦的嚮往。
一場打鐵花的焰火,如盛開在深藍色夜空裡的簇簇花朵,被賦予美好的寓意和良好的祝願,讓人心情舒暢,精神倍增,所有的睏乏勞頓、一天的酷暑紛擾,都隨著煙花的飄落而消失殆盡。